張愛軍
【摘要】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除了完成學科知識的傳授,還要將人文教育滲透到實際教學和生活中,通過言行舉止來真正影響和感染學生。在生物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精神呢?在課堂中營造人文精神的氛圍;弘揚民族個性;提升個人素質。
【關鍵詞】生物教學 滲透 人文精神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滲透給學生“人文精神”。很多人認為,人文精神只限于語文學科,其實不然,不僅僅是語文學科,所有學科都潛移默化地塑造和美化靈魂的作用。那么,生物學科又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在課堂中營造人文精神的氛圍
首先,在講課過程中提問的問題要有新鮮感、多樣化,或接近實際生活。比如,根據不同的內容,問題可設計為:“蝙蝠是長著翅膀的老鼠嗎?”“絳蟲與蛔蟲相比較更長、更像線,它是線形動物嗎?”“我們要是不想得蛔蟲病,應怎樣預防?”等等。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聽起來較新鮮,較接近現實生活中身邊的人或事。所以自然而然,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激活了他們的心中的“情”。
其次,我們可以利用親切并帶有激勵情感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例如,多用“比比看”“試一試”之類的語言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在評價學生回答的問題時,對回答的正確的同學,老師要用熱情的話語進行表揚。如“好極了,說得很精彩!”“真棒!下次會更好!”等等;對于回答得不正確的同學,也不要嚴厲批評、大聲斥責,而應該用“留情”的語言鼓勵他們下次繼續(xù)積極的回答問題,如“你的思維很敏捷,說得比較有見解,還可以從其他方面考慮一下”等;如果是一個差生回答對了問題,可以說“老師真為你高興,又向前邁了一大步”“很好,同學們用掌聲鼓勵一下”,等等。我相信,面對如此滾燙的話語,熱切的期望,任何一個學生都會為之動情。
最后,講課的內容要有趣味性。在課堂上,可以播放異彩紛呈的植物或者各種各樣的稀奇的動物錄像、光盤,給學生一個美的享受;講動物的內部結構時,可應用模型、掛圖進行演示,學生會收到直觀效果。生物教學中,要開展很多實驗課。同學們對實驗課本身就很感興趣,所以我們要多做趣味實驗。課前可以讓學生身邊就有的實驗材料,如青蛙、蚯蚓、家鴿、家兔,等等。實驗課在開拓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能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動腦,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更增強了學習生物的動力,其學習能力也會明顯提高。學生由于心中的喜歡而產生了“情”。
教師應把學生看成是共同解決問題的朋友、合作的伙伴,讓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言合作交流的機會。
二、在課堂中滲透人文精神
在生物教學中,給學生灌輸人文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科學技術是槳,那么人文精神就是舵。我們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列入教學目標。例如,在《形形色色的植物》一章中,首先應先讓學生了解我國幅員遼闊,有豐富多彩、形態(tài)各異的植物,其中高等植物就占世界種數的1/10,學生很容易產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接著在以后章節(jié)中,學生又了解到植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為人類提供必須的營養(yǎng)品和生活用品,并能凈化空氣等,知道了植物的重要性,這樣很容易灌輸給學生珍惜植物的思想;最后,講到我國由于過度的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使不少植物的生長環(huán)境受到破壞。我們青少年應該怎樣做呢?這時,學生們珍惜保護植物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升華。同樣,在講到動物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滲透珍惜保護動物的思想情感。
1.弘揚民族個性。一個民族如果連民族個性都喪失了,那就只能成為別人的附庸,無法獨立存在,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經過中華民族幾百年的不斷努力,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中,我國已占據重要的地位,研究出了為他國所借鑒和效仿的重要技術及成果。例如,袁隆平的研究成果——雜交水稻;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是中華民族在國際地位上的突破性進展。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袁隆平的弘揚民族個性。
2.提升個人素質。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教者,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是以培養(yǎng)學生為目的,而生物學科也對學生的知識、價值觀念等各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1)掌握生存技能,提高自我鍛煉意識。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應當讓學生了解相應的一些身體健康知識,以提高學生的自我鍛煉意識,掌握一些生存技能。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精神。在生物學課本中,每一章節(jié)都會有一小部分的閱讀材料,幫助學生了解生物知識的研究過程、歷史等等,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些素材,讓學生了解并學習一些科學家的研究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此外,教師可以適當地安排學生進行生物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
參考文獻:
[1]皮憲誠.在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J].新校園,2013,(10) :116.
[2]張靜.淺談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J].科學大眾,2008,(7)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