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位源
摘 要 控輟保學工作不僅是我區(qū)教育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市社會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我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因此,我們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投入到控輟保學工作中。
關鍵詞 初中學校 控輟保學 學生流失原因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
在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局的正確領導下,我校積極行動起來,認真徹落實自治區(qū)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進一步完善“一校一冊”、“一生一案”控輟保學工作機制,落實控輟保學“雙線四包”責任制。學校通過廣播、班會、班主任會議、教師會議、告家長書等形式開展廣泛發(fā)動、宣傳,深入學生家庭、小區(qū)、居委會講解、宣傳國家政策。與家長、學生面對面交談,動員學生回校上課,但由于學生怕讀書、不想讀書,家長對子女要求不高等等原因,控輟保學工作難度大。現(xiàn)我就家訪學生和家長工作,來分析學生流失的原因和如何做好控輟保學工作?
1學生流失的原因
1.1學生自身的原因
(1)學習動機差。一般來說,所謂的“差生”,就是他們基礎知識薄弱,無法適應初中階段的教學。從小學到初中的轉變,科目增多,內容增加,難度加大,很多學生在聽不懂的情形下逐漸對學習喪失了興趣,從而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久而久之,必然造成輟學的現(xiàn)實。
(2)認知的偏差。從小學到中學,有一部分學生學習得過且過,無心向學,存在混日子,養(yǎng)養(yǎng)身體的雜念,加上父母管教不嚴,紀律松散,怕吃苦,愛享受。因此,他們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在學習上;父母和教師對學生過份的保護和干涉,對學生單方面的苛刻要求,造成學生過重的心理壓抑;學生缺乏交流,不會處理人際關系,從而使學生求知欲望越來越低,甚至對學習和生活喪失情趣和信心。
(3)控制能力差。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社會上的一些娛樂場所繁榮昌盛,這對于好奇心特強的中學生來說是個巨大的誘惑,自控能力差的學生很快就會沉迷于游戲廳、網(wǎng)吧、舞廳等娛樂場所,甚至荒廢了自己的學業(yè),上課打瞌睡,爬墻頭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1.2社會原因
(1)社會認知的偏差。改革開放40多年,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社會問題不斷涌現(xiàn),社會上存在一種觀念,學習就是為了混一張畢業(yè)文憑,未必能學到真正的本領。學習再好,不如有個好爸爸(媽媽)。正是這種世俗觀念影響,打擊了部分學生的信心,引發(fā)學生厭學情緒。
(2)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很多人開始盲目追求金錢而忽略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社會賭博成風、賣官買官、行賄受賄、走關系等不正之風的影響,使不少學生產(chǎn)生了金錢至上,好逸惡勞,貪圖享受,更不愿意努力學習,積極進取。不少企業(yè)尤其是個體私營企業(yè),違法廉價招用童工,加劇學生流失。
(3)“讀書無用論”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用人制度的影響,“讀書無用論”再次抬頭,加上地區(qū)之間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部分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也外出打工。近幾年市場經(jīng)濟運行過程中暫時出現(xiàn)的企業(yè)破產(chǎn)、工人下崗、文化層次較低者發(fā)財致富,什么“大學生出來也找不到工作,還不如趁早打工掙錢”,造成大量學生輟學。
(4)職能部門工作不到位。雖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國家先后頒布了《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但宣傳不到位,群眾法制觀念淡薄。行政部門執(zhí)法不力,學校對輟學生多次動員無效后,無可奈何。加上學校配套建設不到位,只重視教學用房建設,其它宿舍、飯?zhí)?、圍墻等配套設施不完善,學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導致學生輟學。
1.3家庭原因
(1)家庭經(jīng)濟困難。很多父母因為家庭困難,無力支付孩子在校的基本生活、學習費用,而自己卻終日為家庭生計而奔波,既沒有精力照顧孩子,更沒有足夠的財力供應孩子就學;有些父母只求孩子在學校別犯原則性的大錯誤,過度溺愛,至于學習方面只要馬馬虎虎混及格就行,這就給孩子思想上造成了松懈;更重要的是,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是家庭經(jīng)濟收入的重要支柱,強迫孩子中途退學,幫助家庭勞動或經(jīng)商。
(2)父母對孩子關心不夠。有些父母以自己的經(jīng)歷對待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不高,平時很少關心子女學習,不是工作、生意、就是應酬,幾乎不主動到校了解孩子學習紀律情況,即使班主任通知,也不配合,放任自流,而這部分學生也樂得輕松自在。如果看不到孩子升學無望或成不了什么“家”,就強迫孩子棄學從農(nóng)、從工、從商。
(3)父母教育方法不當。有些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成績下降,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斥責甚至痛打,導致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長此以往,就會對學習產(chǎn)生恐懼和抵制。有些家庭比較富有,父母表現(xiàn)愛的方式就是給予孩子們數(shù)目不少的零花錢,殊不知這就使他們有機會有條件去接觸一些娛樂設施?,F(xiàn)在,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不少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了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因此對學習知識技能的勞心勞力且枯燥單調的生活自然就有一種畏懼感。
(4)留守兒童增多。由于打工人數(shù)的增多,許多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管束,孫子要星星,爺爺舍不得給月亮,完全游著孫子的性子,孫子成了爺爺?shù)臓敔?,想上學就上學,不想上就輟學。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有些家長將孩子放在親戚家上學,親戚家怕你歸來說閑話、講不是,對孩子上學問題不理不睬,使徘徊在輟學邊緣的學生隨機輟學。
1.4學校原因
(1)教學水平低。由于學校教學體制陳舊,學制固定,教材固定,不能很好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從而讓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厭煩心理。學校沒有建立或使用健全的評估機制,以主要學科成績來評價教師,而教師又主要抓成績好的學生,成績差的學生倍受冷落和歧視,形成沉重的思想負擔,喪失學習信心和興趣,導致輟學。
(2)教學方法陳舊。因為教學內容偏深、偏難,不少教師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生硬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再加上教師教法不當,沒有以學生為主體,用“一刀切”、死記硬背的做法,使學生盲目學習,無目的,同樣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3)裝備水平低。學校教學設施不齊全,實驗設備或儀器配置不齊,造成了學生不愿學,學生智力得不到充分開發(fā),學生興趣、愛好、特長沒有挖掘。加上校舍不足,班額過大,學生轉化無望,導致輟學。
(4)班主任不能做到善待每一位學生。后進生是最容易產(chǎn)生厭學情緒的學生人群,因為他們的基礎與其他學生相比更為薄弱,很多班主任對于這部分學生,不是橫眉冷對,就是不聞不問,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產(chǎn)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討厭學習,甚至公然與老師對抗。
2針對學生輟學的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控輟保學”工作
根據(jù)輟學原因及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復雜特點,我們在采取對策時,應堅持內外結合、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的原則,有個人、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的措施,我認為學校方面特別是班主任工作至關重要。
(1)抓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做好控輟保學工作的功臣,班主任要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樹立“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學生中心觀念,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班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讓每一位學生每一天在班里都有事可做,讓他們看到自己對于班集體還有一定的貢獻,班級還需要他們,那么每一位學生都會愛自己的班級,因而舍不得離開自己的班級。并且要建立一個全面、客觀、公正、科學的評價體系,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長,確立成就感,主動活潑地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和特長,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
(2)抓每位教師。學校教育對于每一位教師都要有博大的師愛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這是控輟保學的首要條件。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和美德,也是教師的責任。教師要像陽光一樣去溫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用自己博大無私的愛去塑造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尤其是學困生,我們要做到施愛但不偏愛,思想上不歧視、感情上不厭惡、態(tài)度上不粗暴,以滿腔的熱情去感染他們,用誠摯的愛心去澆灌他們,使他們時刻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
(3)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增強班級凝聚力。學生離開學校,特別是一部分中等生的離開,并不完全是因為來自學習的壓力,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覺得學校生活枯燥乏味,一天到晚除了看書就是學習,還要面對老師沒完沒了的說教,太沒意思了。針對學生的這種想法,學校應該組織班級開展一些積極健康的文體活動,如:歌詠比賽、球類比賽、運動會等,讓各有所長的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讓所有學生感受到競技的魅力,在競技活動中感受到班級的魅力;另外,每個班級也可以根據(jù)班級自身情況組織一些有益的活動,如:手工制作、講故事、猜謎語、以小組為單位的智力競賽等,都可以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既開發(fā)了學生智力,又增強了班級凝聚力。這樣一來,學生還舍得離開學校嗎?
(4)承認差異、平等看待。在中學學生之間的差異會相對更大,作為班主任老師一方面要糾正傳統(tǒng)的思維習慣,另一方面,要承認差異,平等看待。事實上,往往是那些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得到的褒獎與贊美,進而給了他(她)們更多的動力,而使他(她)們發(fā)展得更快。正是因為老師與同學們信得過他(她)們,而使他(她)們積極的心理因素多,因而他(她)們犯錯誤的可能性也少。傳統(tǒng)的習慣中,人們已認同了這樣一個觀點: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各方面優(yōu)秀的學生,這種由“期待效應”產(chǎn)生的角色定位,又反過來促使他們做得更好。
(5)尊重人格,嘗試包容。要教育學生,就得取得學生的信任;要取得學生的信任,老師首先要信任學生,相信他經(jīng)過一定的引導能解決好問題,尤其是對后進生更應采取用“等一等”、“看一看”、“幫一幫”的態(tài)度,給他們思考的余地和改過的機會,以感受促轉化。其次,教師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信念,縱觀古今中外,從布魯納到加里寧,從蘇霍姆林斯基到陶行知,他們都非常重視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動機的端正和培養(yǎng)。
(6)加強德育,提高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學校要組織教師學習《教師法》、《教育法》等,提高教師道德水平。讓教師有愛心,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不驅趕、不歧視學困生;鼓勵支持學困生參加班級各項活動,樹立自信、自愛、自強意識,確保不讓一個孩子流失。特別要關注單親兒童和留守兒童,給他們一點愛心和關心;加強對學生的五愛教育,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尊老愛幼、盡忠盡孝的傳統(tǒng)美德能否發(fā)揚,我們這一代人乃至下一代人能否享度晚年就要看廣大教師的德育成效。
(7)促進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課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式,圍繞學生品德修養(yǎng)、學習進步、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探索建立科學多元的學生綜合評價機制,全面真實評價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切實扭轉單純以學生成績評價學生的錯誤傾向,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都能得到肯定和鼓勵,從而增強學習信心。
總之,做好學校控輟保學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各職能部門根據(jù)責任分工,密切聯(lián)系,統(tǒng)籌協(xié)作,構建起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參與的全市控輟保學保障系統(tǒng),合力推進控輟保學工作。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廣大班主任在心理上關心、生活上幫助、情感上關懷學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來自學校和老師的溫暖。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初中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教師教學用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