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鍵
緊盯著雅克薩的時候,康熙帝其實并沒有忽略尼布楚。
17世紀(jì)中葉,俄國持續(xù)向中國東北部領(lǐng)土擴張,不獨極北的雅庫次克督軍府急欲派兵南侵,遠(yuǎn)在貝加爾湖之西的葉尼塞斯克督軍巴什科夫也不甘落后,不斷派出遠(yuǎn)征隊,一路向東,目標(biāo)也指向我黑龍江流域。而與北來的哥薩克匪幫流動劫掠、殺人越貨稍有所區(qū)別的,是他們更注重步步為營的蠶食政策,注重收買當(dāng)?shù)夭孔孱I(lǐng)袖,因而也更具有侵略的實效性。1651年,巴什科夫接到報告,得知伊爾根湖與涅爾查河一帶居住著大量通古斯人,可建立兩個城堡,“強迫通古斯人納實物稅”。他立即向莫斯科奏報,而不等批復(fù),就迫不及待地派遣別克托夫帶領(lǐng)100名哥薩克出征這一陌生地,尋找能收取貂皮和開采銀礦的地方,建立城堡,安插移民。
別克托夫就此登上侵華的大舞臺,一些俄國史學(xué)家對他的“毅力、活動能力和勇氣”不吝贊美,實則這哥們命運頗不濟,在侵華史上匆匆一晃,便不知所終。他是一個資深哥薩克,20年前就擔(dān)任百夫長,侵入蒙古布里亞特部地區(qū),遭到激烈反抗,也練出一套修筑營壘的本領(lǐng)。此行的侵略目標(biāo)更遙做了勘測。當(dāng)時河流已見冰凌,別克托夫仍率隊上路,想在冰凍前趕到尼布楚。他先派人到音果達(dá)河上游打前站,自己帶主力趕到后,造成一個大木筏,裝載上武器彈藥與糧食,就急急開航。豈知剛剛航行十余里,河道就整個兒凍住,只好就地建立冬營。烏拉索夫受命率20人由旱路繼續(xù)前進(jìn),抵達(dá)石勒喀河南岸與涅爾查河交匯處,經(jīng)過勘察定位,在河畔斜坡上修筑了一個小營寨。別克托夫被稱作修造城堡的專家,其部下亦擅長此技(其實為了保命,入侵者大都在筑堡時玩命趕期,并務(wù)求堅實),此堡在隆冬之際建成,選址極佳。它就是我們所說的尼布楚堡,烏拉索夫等人襲用當(dāng)?shù)夭孔迥轮?,稱作涅柳德斯克,后定名為涅爾琴斯克。
尼布楚城
此地乃“大名鼎鼎”的根特木爾酋長的家鄉(xiāng),此人世代居住于斯土,帶領(lǐng)族人打獵游牧。羅剎沒有攻打他的村寨(或許并沒有達(dá)斡爾那樣的大寨),根特木爾也友好地接待了這幫不速之客,甚至繳納了兩捆貂皮的實物稅,但很快感受到強烈的壓迫感。對方雖人數(shù)不多,然不知出于何種原因,素稱勇武的根特木爾沒有動手,只是在一個夜晚悄然聚集起族眾,遷往額爾古納河對岸。烏拉索夫覺察已晚,派人過河追趕,勸說與脅迫他回歸,根特木爾客客氣氣地回贈了點禮物,執(zhí)意不回。沒見到更多有關(guān)占領(lǐng)軍與原住民關(guān)系的記載,由此事可推知,或許烏拉索夫不像波雅爾科夫與哈巴羅夫那樣暴虐,然掠奪的強盜本性不會有任何差別。
次年春天,別克托夫留下18人駐守伊爾根堡,率部下乘坐木筏,趕到尼布楚。他也對根特木爾的離去覺得惋惜,派人前去邀請,而“不僅根特木爾沒有回來,甚至連派去見他的兩名哥薩克也沒有回來”(《外貝加爾的哥薩克》第78頁)。失去了盤剝對象,哥薩克只好自己開荒種地,根特木爾卻率輕騎不招而回,多次進(jìn)攻城堡,搶走了幾匹馬,還踩壞了地里的大量莊稼。哥薩克得不到后方接濟的糧餉,所種又顆粒無收,很快出現(xiàn)嘩變,“餓死的前景顧不得紀(jì)律了”,30個哥薩克呼嘯而去,禁止不住。別克托夫只剩下20名士兵,好不容易堅持到河水解凍,也只能離開城堡,乘船去找吃的。他們在黑龍江遇到斯捷潘諾夫的隊伍,也是成日的饑腸轆轆,兩路餓鬼合兵一處,又被清軍追剿,爆發(fā)了庫馬拉之戰(zhàn)。據(jù)說正是別克托夫設(shè)計督建了該城堡,居高臨下,墻上槍眼密布,墻外柵塹陷阱,扛住了清軍的炮轟和圍攻。此戰(zhàn)發(fā)生于順治十二年(1655)夏天,其教訓(xùn)后來被康熙帝認(rèn)真汲取,而斯捷潘諾夫則有些得意忘形,上溯下駛,縱橫江上,收拾各路散兵游勇,一時隊伍達(dá)六七百人之多。
俄國已計劃單獨設(shè)立阿穆爾(即黑龍江)督軍區(qū),巴什科夫受命前往籌建,率300哥薩克趕到尼布楚,河畔的堡壘早已被夷為平地。巴什科夫重建了城堡,而作為督軍府,自也比原先的規(guī)格大大提升,正式為涅爾琴斯克。他派出30人去黑龍江尋找斯捷潘諾夫與老部下別克托夫,命他們回到雅克薩建立城堡,并調(diào)100人前往新建的督軍府。豈知斯捷潘諾夫遠(yuǎn)在黑龍江下游,準(zhǔn)確說正處在覆滅的前夜,已來不及執(zhí)行這位首任阿穆爾督軍的命令了。
糧食缺乏仍是他們的最大難題。江左的達(dá)斡爾人被迫撤往右岸,沒有人可搶劫,斯捷潘諾夫再次開進(jìn)松花江口搶糧,遭遇大隊清軍伏擊,兵敗身亡,殘存的哥薩克四散奔命。至于別克托夫,也就此沒了消息,大概已然葬身魚腹。一伙斯氏殘部撞見巴什科夫差遣的人,不由分說,即將之搶得精光,鬧嚷嚷順江而下。另一伙敗兵選擇沿江上行,去找新督軍,在江上看到不少漂下來的破船碎片,又聽說中國人曾征討過巴什科夫,覺得大勢不妙,便折轉(zhuǎn)向北逃回俄國去了。只有17人到了尼布楚,恰遇巴什科夫不在,這些野性難馴的家伙既難以忍受每天種田或其他勞作,又懼怕與清軍打仗,由巴爾非諾夫帶頭,將城堡洗劫一番,搶了幾件武器和破爛衣服,轉(zhuǎn)而逃往勒拿河。不想路上遇見托爾布津,就是那位在雅克薩中炮身亡的總管大人,此時奉派接替巴什科夫,又將他們帶回尼布楚,未予懲處。呵呵,督軍大人正缺兵少將,而幾乎所有的哥薩克都如此劣跡斑斑,不用他們又能用誰呢?
或許也不能責(zé)怪叛逃的哥薩克。一位流放的大司祭描述巴什科夫的創(chuàng)業(yè):“人們累得彎著腰,在水中跋涉,冬天把船拖過連水陸路。音果達(dá)河水淺,木筏笨重,船篙粗大,笞杖多枝,鞭子尖厲,刑罰殘酷,動輒得咎。”而正是靠這種鐵腕治理,尼布楚被迅速建成羅剎東進(jìn)的橋頭堡。巴什科夫向沙皇奏報了斯捷潘諾夫覆滅的消息,使沙俄進(jìn)軍黑龍江的計劃受挫,阿穆爾督軍區(qū)被撤銷,他本人被調(diào)回。尼布楚堡降為總管級,面臨著攻打與饑餓,但仍像一個楔子立于該地。在早期清代文獻(xiàn)中,它被叫作尼布潮或尼布抽,雖與雅克薩相隔1000余里之遙,卻是后者的重要后方支撐點,長期為其供應(yīng)士兵和武器彈藥。(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