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上博簡《魯邦大旱》小議

2018-04-22 01:24:16呂秀青
文教資料 2018年36期
關鍵詞:禮制

呂秀青

摘? ? 要: 上博簡《魯邦大旱》記載了孔子為魯哀公抵御大旱提出了“正刑與德”的對策,其實質是孔子贊同用珪璧幣帛祭祀山川來達到其政治目的。既有神道設教之用意,又是孔子崇尚禮制的行為反應,而不能認為這是迷信活動,同時,也要注意出土文獻對文本思想解讀的局限性。

關鍵詞: 魯邦大旱? ? 神道設教? ? 禮制? ? 出土文獻

上博楚竹書《魯邦大旱》共六簡,殘存208字。此簡長度和文字書法與上博竹書《孔子詩論》和《子羔》完全一致,可能屬于同一編的不同內容。簡文主要記載魯國發(fā)生大旱,哀公以此請教孔子御大旱之策,孔子提出建議并同弟子子貢進行了分析和討論。這是孔子如何應對天災的一個很重要的見解?!遏敯畲蠛怠冯m然文字不多,但在文字釋讀上各家解釋卻頗有分歧,學界各持己說,莫衷一是。前人對文字的討論已經頗為充分,有利于理清文本,對了解孔子思想及儒家思想提供了新的材料,不少學者也對此進行了探討。

其中一個惹人爭議的焦點在于孔子對祭祀山川的態(tài)度,馬承源先生釋簡文為“女毋● 圭璧幣帛于山川”的“● ”為“薆”,隱蔽義,不薆珪璧幣帛于山川,即不進行大旱之祭,但須保持刑德之治[1](206)。李學勤先生釋作“毋愛圭璧幣帛于山川”,指出孔子建議哀公祭祀山川,不過是為了安撫民眾,而要求哀公正刑與德,也不過是趁機在政治上進諫而已[2]。廖名春先生則認為孔子為了確?!罢膛c德”的方案被魯國國君接受,不得已做出讓步,同意向山川祭祀,為了維護禮制,給世俗的鬼神祭祀留下了一定空間[3]。在此基礎上,本文試從禮制角度和出土文獻利用角度來進一步闡述《魯邦大旱》的主要內容。

為了敘述的方便,根據(jù)李學勤先生釋讀成果,列《魯邦大旱》簡文如下:

魯邦大旱,哀公謂孔子:“子不為我圖之?”孔子答曰:“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唯……”……(簡一)“……之何哉?”孔子曰:“庶民知說之事鬼也,不知刑與德。如毋愛圭璧幣帛于山川,政刑與……”……(簡二)

出,遇子贛,曰:“賜,爾聞巷路之言,毋乃謂丘之答非與?”子贛曰:“否,翳乎子如,重命其與。如夫正刑與德,以事上天,此是哉!如夫毋愛圭璧(簡三)幣帛于山川,毋乃不可?夫山,石以為膚,木以為民,如天不雨,石將焦,木將死,其欲雨或甚于我,或必寺乎名乎?夫川,水以為膚,魚以(簡四)為民,如天不雨,水將涸,魚將死,其欲雨或甚于我,或必寺乎?”孔子曰:“烏乎!……,(簡五)公豈不飽粱食肉哉?殹亡如庶民何!”(簡六)

先看第一段話,邦大旱,哀公向孔子尋求解決旱災的辦法,孔子緊接著提出莫非是刑德出了問題,將大旱產生的原因歸結為“失諸刑與德”,旱災是天災,失刑德是人禍,通過刑德之治來破除天災,這里帶有天人感應色彩。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代儒教神學思想,董仲舒繼承了《公羊傳》中的災異說,在其儒學體系的建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思想也可以追溯到孔子,《春秋》之所以重災異,是因為孔子認為天人之間有感應關系,人類的行為會上感于天,天會根據(jù)人類行為的善惡邪正下應于人,天下應人的方式即是用災異來譴告人,使人反省改過。而后孔子提出了兩個措施,一是“毋愛圭璧幣帛于山川”,二是“正刑與德”。在這里,我認為孔子是主張向山川祭祀的,因為“庶民知說之事鬼”,主張祭祀山川是為了安撫民眾,正刑與德才是最終目的。

簡文第二段內容是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子貢認可了要正刑與德的做法,但是對于舉行祭祀的做法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山川比百姓更需要雨水,向它們祈禱是沒有用的。子貢為什么會提出質疑呢?首先,《論語》多處記載反映了孔子對于鬼神的態(tài)度,《論語·述而》說:“子不語怪、力、亂、神?!薄墩撜Z·雍也》篇:“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先進》篇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薄赌印す稀菲涊d墨子說:“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弊迂晱目鬃幽抢锝邮艿慕逃侵厝耸?,輕鬼事的,所以對孔子祭祀的做法不理解甚至強烈反對。這亦能從馬王堆帛書易傳《要》篇的記載得到印證,簡文如下:

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子貢曰:“夫子他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靈之趨;知謀遠者,卜筮之蘩。賜以此為然矣。以此言取之,賜勉行之為也。夫子何以老而處之乎?……子貢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shù),明數(shù)而達乎德,有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于數(shù),則其為之巫;數(shù)而不達于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鄉(xiāng)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p>

孔子“老而好《易》”,竟然到了“居則在席,行則在囊”的癡迷地步,對此,子貢持激烈反對的態(tài)度,因為他說夫子平時教育他們德行廢棄才會趨近神靈,遠離智謀才去相信卜筮,而《易》是卜筮之書,這與孔子平日對弟子的教育是不符合的,所以子貢不理解老師為什么開始崇信卜筮,這與簡文子貢反對祭祀鬼神、質問孔子是一致的。那孔子是如何解釋的呢?孔子解釋道雖然他和那些史官都學《易》,但他們的出發(fā)點是不一樣的,他學習的是其中所蘊含的道理,道理中所潛藏的德行,并不像那些史官們一味的用其占卜、預測,這也是后人質疑孔子迷信《易》的所在。

從《論語·述而》篇看,孔子的易學觀曾經有過很大的變化??鬃釉缒暌郧?,不但不好《易》,反而視好《易》為求“德行”、“遜正而行義”的對立面。到晚年以后,他一反常態(tài),孔子晚年易學觀的這種轉變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周易》一書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有“古之遺言”。這種認識,可能是孔子見到了魯太史所藏、載有“周公之德”和“周之所以王”的《易象》一書所致。傳說今本《易傳》系孔子所作。由此看來,孔子晚年的易學觀和孔子關于《周易》哲理的闡發(fā),其中固然有孔子自己的創(chuàng)造,但毫無疑問,他也汲取了前人的成果,有其歷史的淵源。

由此看來,孔子晚年好《易》是因為發(fā)現(xiàn)了其中蘊藏的道理和德行,易道廣大,其中蘊含了天道、地道、人道、君道等等內容,孔子的鬼神觀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后人認為孔子迷信鬼神也是沒有道理的。那這又如何解釋《魯邦大旱》一文中孔子主張祭祀山川呢?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闡發(fā):

第一,就是廖名春先生提出的孔子的“神道設教”的用意,為了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對祭祀鬼神采取了容忍的態(tài)度[3]??鬃邮侵厝耸?,輕鬼神的,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所以魯哀公問計時,孔子的第一反應是“唯正刑與德”,除人事的努力外,并沒有考慮到訴諸于鬼神??鬃拥倪@種思想,《韓詩外傳》卷三也有記載:

《傳》曰:宋大水。魯人吊之曰:“天降淫雨,害于粢盛,延及君地,以憂執(zhí)政,使臣敬吊。”宋人應之,曰:“寡人不仁,齋戒不修,使民不時,天加以災,又遺君憂,拜命之辱。”孔子聞之,曰:“宋國其庶幾矣?!钡茏釉唬骸昂沃^?”孔子曰:“昔桀紂不任其過,其亡也忽焉。成湯文王知任其過,其興也勃焉。過而改之,是不過也。”宋人聞之,乃夙興夜寐,吊死問疾,戮力宇內,三歲,年豐政平。鄉(xiāng)使宋人不聞孔子之言,則年谷未豐,而國家未寧。

宋國遭遇水災,宋君知道從人事上改過,因而得到孔子的贊賞。這與簡文孔子“唯正刑與德”救魯國旱災精神是一致的。簡文所載孔子為了爭取魯哀公采納“正刑與德”的救災之策,也同意“毋愛珪璧幣帛于山川”,對祭祀鬼神采取容忍的態(tài)度,這在文獻中并非鮮見。如《禮記·表記》中記載: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無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褻事上帝。是故不犯日月,不違卜筮。卜筮不相襲也,大事有時日,小事無時日。有筮,外事用剛日,內事用柔日,不違龜筮?!?/p>

子曰:“牲牷禮樂齊盛,是以無害乎。鬼神無怨乎百姓?!?/p>

此是說要效法三代圣王敬事鬼神,凡事都不能違背鬼神的旨意,做到不得罪鬼神,不得罪百姓。所以,盡管孔子“以鬼為不神”,“敬鬼神而遠之”,但為了政治的需要,為了維護禮制,他也并不完全否定鬼神,也給世俗的鬼神祭祀留下了一定空間??鬃诱J為“庶民知說之事鬼,不知刑與德”,“神道設教”有麻痹人民精神的消極作用,但又對統(tǒng)治者濫用權力有一定的震懾作用。孔子希望通過這種手段最終來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第二,孔子主張祭祀,是禮制文化的一種反應??鬃拥牡赖聦W問,為當時人所推重;他經世致用的抱負,卻未曾得以放手施展。在經歷了種種挫折之后,孔子似乎也有過對政治生涯的心灰意冷。但是,他對于禮樂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卻未曾有過猶豫彷徨??鬃有麄髦芏Y,對周朝的禮樂文化十分推崇,《論語·八佾》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笨鬃右簧葱l(wèi)周禮,認為禮是人類文化的結晶。他是禮樂文化的踐行者、整理者、研究者、闡釋者、推廣者??鬃右簧坏弥?,至老年仍到處奔走宣揚禮樂之治。五十一歲才開始在魯國做官,可惜好景不長,并未得到重用,從五十四歲到六十八歲,復又在外漂泊十四載。后又回到魯國,“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保ā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鬃觼碇v,遵守、提倡禮樂文化,不僅僅是為了保存這些細碎的禮儀細節(jié),更在于其背后重要的意義--為了上下有序、社會安寧?!岸Y”的學說體系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由禮治而達社會大同,是孔子的理想。明白此點,我們就不難理解《魯邦大旱》中孔子強調祭祀山川的實際意義了。

“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國家層面的一種重要的禮制活動。簡文所載之“說”,對理解古代的神靈觀念甚為關鍵。馬承源先生釋讀這一字為“說”,“說”是一種祭祀。馬承源先生指出這是古代傳統(tǒng)的求雨祭名[1]。不過,“說”祭更寬泛的作用是消災救難?!吨芏Y·春官·大?!吩疲骸罢屏硪酝砩袷?,一曰類,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說”,《春官·宗伯》云:“詛祝掌盟、詛、類、造、攻、說、禬、禜之祝號”?!吨芏Y·春官》的記載表明,“說”用以會通天神地示人鬼以彌災得福,其祭儀及用辭由專門的職官來掌管。另,簡文所載之“重命”,有學者指出“命”與“說”義近,都是祭祀之名。《周禮·春官·大?!罚骸按笞!屏硪酝砩袷荆阂辉活悾辉?,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說。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誥,四曰會,五曰禱,六曰誄?!婢偶溃阂辉幻溃谎芗?,三曰炮祭,四曰周祭,五曰振祭,六曰擩祭,七曰絶祭,八曰繚祭,九曰共祭。”

“毋愛珪璧幣帛于山川”,參看《詩·云漢》:“天降喪亂,饑饉薦臻,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璧既卒,寧莫我聽?!编嵭{云:“言王為旱之故,求于群神無不祭也,無所愛于三牲,禮神之圭壁又已盡矣?!薄对茲h》是西周宣王時詩,所言禱祝旱災的禮儀與簡文相合。由此而知,“毋愛圭璧幣帛于山川”是周朝應對旱災的官方祭祀活動,孔子崇愛周禮,自然地他當遵從這個祭祀傳統(tǒng)無疑了。

上古原始先民有著崇祀名山大川的習俗。這在史書資料中不乏記載?!妒酚洝し舛U書》:“《周官》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

那么,上古先民為什么要崇祀山川?《史記·五帝本紀》曰:“帝顓頊高陽者……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yǎng)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彼抉R貞《索隱》釋“依鬼神以制義”曰:“鬼神聰明正直,當盡心敬事,因制尊卑之義,故《禮》曰‘降于祖廟之謂仁義是也”。張守節(jié)《正義》釋曰:“鬼之靈者曰神也。鬼神謂山川之神也。能興云致雨,潤養(yǎng)萬物也……”;又釋“大小之神”曰:“大謂五岳、四瀆,小謂丘陵墳衍”。由此可以看出,崇祀山川,始于上古,究其原因,“鬼神謂山川之神,能興云致雨,潤養(yǎng)萬物”,故而“絜誠以祭祀”。

崇祀山川,五帝始然。《國語·楚語》記載:“古者民神不雜……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威嚴。神狎民則,不蠲其為。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薦臻,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鳖呿湏軄y反正,重整尊卑,使天神地民,各司其職。以至帝壆繼位,“順天之意……明鬼神而敬事之。”帝舜攝政,“遂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辯于群神。揖五瑞,擇吉日月,見四岳諸牧,班瑞。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

五帝之后,山川祭祀,時興時衰。正如《史記·封禪書》所記載:“自五帝以至秦,軼興軼衰,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其禮損益世殊,不可勝記。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惫是厥蓟省皷|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漢劉邦取得天下后,承上古遺風,頒詔:“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毖刂撩?、清,崇祀山川之俗,仍可窺其端倪。故《左傳·文公二年》曰:“祀,國之大事也?!辈粸橥Z耳。

祭祀山川自古有之,是國家的一種重要的禮制活動,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也是禮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孔子主張祭祀山川也是遵從禮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祭祀山川并非是迷信活動,而是感恩山川自然的饋贈。

第三,關于《魯邦大旱》中的孔子和子貢,也許并非是真,而是后人杜撰的。關于《魯邦大旱》的年代,陳侃理先生認為簡文中孔子和子貢非歷史上的孔子和子貢,是儒家后學杜撰?!遏敯畲蠛怠酚幸欢闻c《晏子春秋·內諫上》十分近似的文字,相信《魯邦大旱》作者從《晏子春秋·內諫上》嫁接過來的,而且簡文中的孔子反駁子貢。從這種駁論看來,《魯邦大旱》的年代該在《晏子春秋》之后,寫作年代在戰(zhàn)國[4]。換言之,我們不能把孔子思想、儒家思想完全的套在這個文本之上,因為《魯邦大旱》里的孔子并非真孔子。在這個條件下,我們就不能拿傳世文獻中正統(tǒng)的儒家思想去解釋文本。

曹峰先生在《出土文獻可以改寫思想史嗎》一文中,有較為系統(tǒng)的論證。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的研究可以相輔相成,“二重證據(j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但是對“二重證據(jù)法”也不能過度推崇,在哲學史和思想史研究中,傳世文獻依然是主,而出土文獻依然為輔。利用出土文獻來改寫中國思想史有可能性,但是也存在局限性,“至今為止的出土文獻研究,只是在一個個局部彌補、啟動、豐富、充實了依賴傳世文獻研究構筑起來的思想史框架,而不足以從深度和廣度上推翻之、顛覆之[5]。”我們對出土文獻資料的利用要謹慎,要存疑。并非所有的出土文獻都是真的,趙生群先生以馬王堆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為例做過闡述,經過嚴密的史料排比,指出司馬遷所看到的后人假托附會的“蘇秦資料”不在少數(shù),所依據(jù)有明確紀年的“蘇秦資料”也極為豐富,當不難審定蘇秦、張儀的先后秩序,因此錯不在《史記》,而在于馬王堆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

出土文獻因為缺損,材料并不完善,很難窺見其全貌。其次,出土文獻的釋字往往存在極大的爭議,這也容易導致對材料的完全不同的理解。仍然以《魯邦大旱》為例,“女毋● 圭璧幣帛于山川”中“● ”讀為“薆”或者“愛”,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解釋,這個字的釋讀就關系到孔子是否贊成祭祀。對出土文獻文義的大部分闡述,都是一種假說,是一家之言,在對思想史的重構上,其貢獻甚微,還需要很長的研究道路。把《魯邦大旱》中的孔子視為真孔子,這是不慎重的。如果先視其為真孔子,再將所謂的孔子思想套到《魯邦大旱》上,作簡單類比,是不合適的。

最后,再來看孔子為什么主張“正刑與德”?!遏敯畲蠛怠穼⒋蠛诞a生的原因歸結為“失諸刑與德”,又將大旱對策歸結為“正刑與德”。其中一個原因,在前面敘述過,這帶有天人感應色彩,但是很多學者論述過,孔子對“天”的看法早已超出了殷商西周神化的傳統(tǒng)。孔子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達到政治上的勸諫作用。另一個方面,由于簡文缺失,或者說《魯邦大旱》過于簡短,我們無法弄清“刑與德”究竟何意。我們依然能看出一些值得重視的思想現(xiàn)象?!遏敯畲蠛怠穼ⅰ靶獭迸c“德”放在并重的位置,同時將“刑”放在“德”之前,這極為有趣。因為早期儒家一向是將“刑”視作否定對象的。例如,《論語·為政》中有: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彪S著時代的推移,儒家輕刑重德的態(tài)度逐漸變化,開始重視“刑”作為國家統(tǒng)治手段的作用,將它同“德”放到等同的位置上[6]。

綜上所述,雖很難確定《魯邦大旱》的書寫年代,也很難判定其中的孔子是否為歷史上的真孔子,但從文本來看,依然是體現(xiàn)儒家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獻。作為出土文獻,因其殘缺和文字釋讀的困難,對其思想解讀也是莫衷一是,各有議論。單就這篇文獻來看,我認為孔子是主張祭祀山川的,孔子尊崇周禮,而祭祀是國家的重要的禮制活動,不能因此認為這是其迷信,祭祀山川在很多文獻典籍中都有記載,是國之大事。因為孔子對祭祀是非??粗夭⒄J真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這是符合他的政治立場的。最重要的孔子是想安撫民眾,來達到正刑與德的政治目的??鬃拥囊簧蟛糠衷谥苡瘟袊?、顛沛流離中度過,雖四處碰壁,累累若喪家之狗,但他一生致力于恢復周文王、周武王創(chuàng)立的“周禮”政治制度,可以說是立場堅定、不遺余力、終生不悔。

參考文獻:

[1]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李學勤.上博楚簡《魯邦大旱》解義[J].孔子研究,2004(1).

[3]廖名春.試論楚簡《魯邦大旱》篇的內容與思想[J].孔子研究,2004(1).

[4]陳侃理.上博楚簡《魯邦大旱》的思想史坐標[J].中國歷史文物,2010(6).

[5]曹峰.出土文獻可以改寫思想史嗎[J].學燈,2007(6).

[6]常佩雨.從上博簡《魯邦大旱》看孔子的刑德觀與宗教觀[J].鄭州大學學報,2012(5).

[7]黃君良.《魯邦大旱》的人文情懷[J].管子學刊,2017(12).

[8]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9]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1.

[10]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1.

猜你喜歡
禮制
常州鄉(xiāng)村禮制建筑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
給現(xiàn)代人參考的古代禮儀
從《太常因革禮·廟議》后妃袝廟問題看北宋的禮制運行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古代文明(2019年3期)2019-07-11 01:42:48
The Hands
《紅樓夢》宴飲描寫中禮制與人情的二元共生關系探析
紅樓夢學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8:00
青銅祭曲
生活文摘(2017年1期)2017-07-04 11:11:22
經典詮釋與制度重建
社會科學(2017年3期)2017-04-14 00:13:41
“三月廟見”說平議——兼談對古代禮制的理解方法
湖湘論壇(2016年2期)2016-12-01 04:23:21
土默特地區(qū)禮制的研究狀況與研究價值簡述
北極光(2016年2期)2016-04-29 21:51:03
望都县| 昌平区| 北辰区| 安平县| 汉沽区| 屯留县| 普洱| 麟游县| 京山县| 无极县| 静宁县| 怀宁县| 越西县| 大同县| 沐川县| 黄骅市| 张家界市| 怀安县| 柳林县| 嘉定区| 苏尼特左旗| 长寿区| 龙井市| 昆山市| 集贤县| 静乐县| 航空| 中江县| 泗水县| 桦南县| 普洱| 凤凰县| 凌源市| 昭通市| 龙陵县| 信阳市| 台湾省| 昌平区| 嫩江县| 舟山市| 高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