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棋榮媽媽等
許棋榮媽媽
我覺得,儀式感是把一件普通的事變得不一樣,是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
節(jié)日是一個呈現(xiàn)儀式感的好機會。節(jié)日里的儀式感,最直接的就是與孩子一起做點什么。對我來說,就是端午節(jié)親手包粽子、中秋節(jié)自己做月餅、春節(jié)前的大掃除……也許這些只是一件件需要完成的事,但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種準備過節(jié)的儀式。帶著對儀式的尊重,重視每一個節(jié)日,讓孩子參與其中,不僅趣味十足,也是對傳統(tǒng)的繼承。
生活需要儀式感。通過生活中一定的儀式,教會孩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學習感恩,懂得情趣。我想做一個懂生活的媽媽,為孩子的生活營造不同的氣氛。
袁子恒媽媽
沐浴著冬日里溫暖的陽光,聆聽著孩子快樂的笑聲,幼兒園的春晚從海選到最后的演出,我都參與其中,感觸頗多。海選使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參加演出,鼓勵家長同孩子一起表演,促進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互動,增進了親子關系。臺下觀眾的掌聲,給了孩子們很大的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自豪感。通過參加春晚活動,孩子對過年有了美好的記憶。
賴璟昊媽媽
年貨節(jié)、吉祥物征集大賽、春晚等一系列春節(jié)活動,讓孩子認識了年獸、窗花、對聯(lián),知道過年要置辦年貨、趕集,等等,了解了中國春節(jié)中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集體生日會和每月的小廚時光,讓孩子學會了分享,鍛煉了動手能力,學會了生活技能。端午節(jié)吃粽子、插艾葉、碰蛋等活動,激發(fā)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讓孩子了解到端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丁施誠爸爸
生活需要儀式感,每位家長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一切,給孩子留下更多美好的記憶。
生活需要儀式,儀式讓生命更加豐盈。幼兒園為孩子們精心策劃了各種各樣的節(jié)慶活動,讓父母和孩子一起做手工,一起過節(jié),一起認識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了解民俗文化。
儀式感有種奇妙的魔力,而孩子能把普通的日子也過出儀式感,對此,父母要用心呵護和經(jīng)營。我的孩子帶回來的每個節(jié)日任務和幼兒園組織的每一次活動,我們都和他一起討論、一起制作、一起參與,樂在其中。這樣,孩子慢慢地對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有了一定的認識,基本知道每個節(jié)日會有些什么活動,充滿期待。比如,清明時,他會說要回老家掃墓了;立夏時,他會說可以比賽撞蛋了;端午時,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了;中秋時,可以吃大月餅了……
儀式感的力量在于塑造,讓我們在儀式中逐漸培養(yǎng)孩子對生活的理解,使他們更加專注、更加自信、更加樂觀,成為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何雨涵媽媽
幼兒園開展的節(jié)日活動,讓小雨能夠了解每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內容。例如,幼兒園開展的春節(jié)系列活動,包括設計吉祥物、選年貨以及春晚等,一來培養(yǎng)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二來增長了孩子的知識,讓他們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三來鍛煉了孩子的膽量。作為家長參與其中,這些過年的儀式,也讓我們想起了小時候過年的樣子。
丁小妹媽媽
丁小妹也曾有過吃飯上躥下跳,吃完飯一片狼藉的時光。后來“吃飯禮儀”的介入,發(fā)揮了神奇的作用。當時,我們很鄭重地向她演示:飯前擦干凈桌子,擺好餐具,待大家入座后,宣布“開飯”;飯后自己把碗筷收拾進廚房。再后來,我們約定,一些好的行為習慣可以獲得“宣布開飯”的特權。經(jīng)過1個月的努力,丁小妹在餐桌前舉止規(guī)范,吃飯香香。的確,儀式感是培養(yǎng)規(guī)矩的一劑良藥,小小儀式感有時候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卻是連接內心與世界之間的一座橋,幫助孩子對抗散亂、無序、慵懶、沮喪等消極情緒。不僅如此,儀式感讓孩子對生活充滿熱忱,對未來滿懷期待。清晨,出門前鄭重地和家人道別,索要一個暖暖的擁抱,帶著陽光般明媚的心情是丁小妹新的一天的打開方式;每晚睡前,拉好窗簾、打開小夜燈,輕輕柔柔的一則睡前故事,讓敏感內斂的丁小妹帶著愛和安全感踏踏實實地進入夢鄉(xiāng)。重視每一個節(jié)日,把平時念念不忘的玩具送給她,讓她學會控制自我欲望,學會耐心等待;尊重孩子的每一次全情投入的表演、每一幅全神貫注的畫作、每一件用心滿滿的手工,真誠地贊美她為此付出的努力和認真……我們相信,儀式感是對孩子最好的富養(yǎng),精神上的富足讓孩子更加自律、更加自信,積極陽光地面對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