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
1960年秋天,肯尼迪當選總統(tǒng)之后,挑選了麥克納馬拉作為國防部長。這次提名引起媒體爭相報道,有意思的是,其焦點并不在于此人能否勝任國防部長之職,而是他就任該職的話需要付出的巨大的經(jīng)濟犧牲。作為福特機器公司的副總裁,麥克納馬拉當時年薪高達40萬美元,而國防部長的年薪卻只有區(qū)區(qū)2.5萬。從某種意義上,這的確可說是一件有點奇怪的事情。畢竟,美國國防部長的責任和重要性看起來都比公司副總裁要大得多,但報酬卻只相當于后者的5%。
而其實,這樣的“怪事”卻是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在許多情況下,人們所獲得的工作報酬,都跟他們所提供的服務的價值不成比例。勞動與報酬,這兩者在很多時候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
人們不禁要問,原因何在?換言之,在一個社會內部,究竟是什么決定報酬的分配?在社會學領域,這些問題被歸結為“社會分層”問題,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階層分化”。在《權力與特權》這部社會學界公認的經(jīng)典之作中,作者悉心梳理了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不同類型的社會產(chǎn)生階層分化的不同原因,也就是,各個階層分別“得到了什么”,以及“他們?yōu)槭裁磿玫健薄?/p>
首先,我們得承認的是,在人類社會發(fā)展歷程中,沒有哪個社會是完全實現(xiàn)了平等的。而人類思考分配過程的特性以及社會不平等的原因的歷史,也長達數(shù)千年。早在公元前800年的希伯來預言家的作品中,就可以找到有關分配正義思想的記錄。阿摩斯、以賽亞等人就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復譴責社會中的富人和有權勢的人對財富和權力的利用,并且質疑這些人獲取財富和權力的手段。
到了中世紀,上層階級塑造出一些據(jù)說能代表上帝旨意的理論,以讓人們安于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狀況。12世紀時的英國主教、索爾茲伯里的約翰就主張社會和人體一樣:王室是頭,法官和各地省長是眼睛、耳朵和舌頭,元老院是心臟,為王室服務的人是軀體,士兵和軍官是手,稅收官是腸胃,教士是靈魂,而普通大眾則是腳。大家各司其職,才可以組成一個井然有序的社會。尤其是民眾,他們“總是依附在土地上,因而更需要頭腦的照料和引路”。
后來新教興起,掘地派思想家溫斯坦萊這位平等主義者就提出針鋒相對的觀點:“在時間的開端,理性這位偉大的造物主就讓地球成為公共的財富,以保存走獸、飛禽、魚類和人;從一開始,造物主就一點兒也沒有說過人類中的一部分應該統(tǒng)治另一部分?!?/p>
而對于工業(yè)社會的分配體系,作者的一些觀點顯然與馬克思有重合之處,雖然他并不認同馬克思對改造人性的樂觀。在現(xiàn)當代社會,復雜的社會交換制度和勞動分工更加掩蓋了那些丑陋的、極端不平等的真相。由于種種制度和信息的壁壘,人們很少能看到自己行為的后果。相反,他們看到的只是,一些人因為努力和幸運而被厚待,另一些人則遭到懲罰。人們從小就接受了規(guī)訓,知道想要避免落入下一個階層,就必須十分努力。那些不幸的“失敗者”自己,也傾向于把失敗歸咎于自己的不努力、缺乏眼光和壞運氣。卻很少有人思考,各種形式的權力和特權的存在,才是造成分配不公最直接、最關鍵的因素。
盡管各國的法律對權力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規(guī)制,但很多殘酷的東西還是實實在在地存在于分配體系里。更何況,在一些國家,即便是表面的分配公平,也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正如溫斯坦萊在幾個世紀之前所說的:“軍刀的威力,過去是,現(xiàn)在仍然是封號的標志。”
作者提出的解決辦法是,以對公民權的強調,來實現(xiàn)再分配過程的公平。這些公民權包括:免費教育的權利、享受醫(yī)療服務的權利以及借助國家補貼以低廉的價格享用各種公共設施和文化設施的權利。在這本書寫成的1960年代,這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即使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也尚不健全。作者認為,通過要求那些最有支付能力的人承擔更多的費用,這些人收入的一部分等于轉移到收入較少的人群手中。這也正是當今福利國家最典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