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軍
鳶都濰坊有一老字號小吃,名曰“朝天鍋”。傳說,清乾隆年間,鄭板橋任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縣令時,對民間疾苦十分關心。一年臘月,他微服趕集了解民情,見冒著嚴寒趕集的農(nóng)民吃不上熱飯,便命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鐵鍋,為路人煮菜熱飯。鍋內(nèi)煮上雞肉、豬肚、豬腸、肉丸子等各色肉品和豆腐干等。湯沸肉爛,顧客圍鍋而坐,由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并備有薄面餅,隨意自用。因鍋無蓋,人們便稱之為“朝天鍋”。
鄭板橋在濰縣任上七年(1746-1753),勤政廉政,體察民情,重視恤民澤民,案無留積,亦無冤民,深得百姓擁戴。61歲那年,以“為民請賑”忤大吏而去官。離濰時,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畫像以祀,并自發(fā)于濰城海島寺為其建立了生祠。而“朝天鍋”,也作為鄭板橋體察民情的片羽留在了濰縣民間,一直流傳至今。
民情者,顧名思義,民風、民意、民心等民間真實情況是也。知民情,方能作出利民的好事而得民心。古往今來,無論是像鄭燮這等以“得志則澤加于民”為信條的清官廉吏,還是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人民公仆”,都把察民情、知民意當作為官之要。
民情表露于市井草野,反映的卻往往是朝廷廟堂的政績弊端。故,要想了解民間的真實情況并不容易。許多官員為了粉飾政績,以求得上級的歡心,不肯講真話,有意講假話;較高級的官員,同樣為了“政績”,不愿聽真話,有意支持、慫恿下級講假話。而老百姓則敢怒而不敢言,無法講真話,被迫講假話。這種情形下,民情往往變成了“所謂的”——摻過水分的、被過濾的、被改編的民情,甚至成了某些人玩弄權術的魔具?!肚鍖m遺聞》中就有個頗為典型的記載:
慈禧欲了解江浙一帶社情,假借輔導宮女養(yǎng)蠶之名,“命浙省織造選能蠶織婦人數(shù)名,入內(nèi)以供顧問?!避仓家幌?,浙省織造急召杭湖兩府商量對策。他們在熟悉養(yǎng)蠶繅絲的婦女中挑人選,在進宮前進行專門培訓。第一步先講“重大意義”以及身系舉家性命的利害,使其人人心存畏懼;第二步進行模擬訓練,諸如“詢及物價,當如何陳對”“詢及政情民風,又如何應答”等等,凡是能預想到的問題,逐一研究演練,煞費苦心。但有一點很明確:只能說當?shù)刂卫碛蟹?、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實話”,而不能講一點真情。直訓得“諸人咸唯唯受命”,方才送進宮去。
今日之社會,無論是群眾的思想覺悟,還是民主與法制的健全度,均與封建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但歷史積淀的影響仍然不可低估,封建官吏那種報喜不報憂、欺上瞞下、巧言令色、陽奉陰違的壞作風并未消除凈盡。在某些地方、某個單位和部門,民情梗阻、難以上達的現(xiàn)象仍時有所聞;少數(shù)領導干部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缺乏應有的熱情,偶一出行,“兵馬未動,通知先行”,諸如“創(chuàng)城”“創(chuàng)衛(wèi)”“治污檢查”等等,下面預先都做了準備,有了“盆景”看點,結果很難了解到真實情況。于是,“微服私訪”“輕車簡從”“隨機檢查”也成了領導干部調(diào)查研究、了解民情的重要補充。這幾年先后見諸報端的有李鴻忠暗訪火車站、有李小鵬突襲查煤礦、有羅保銘暗訪出租車,還有羅志軍徑直找村民對話扶貧、劉奇冒雨私訪環(huán)境整治等,這些人和事都得到了人們的贊許,甚至成了佳話。
其實,“微服私訪”也好,直接與群眾對話也好,都只是了解民情的一種手段,目的在于原汁原味地了解真實情況。作為各級領導者,關鍵要不忘宗旨,不忘人民公仆本色,順應群眾期盼精準施策。這就是說,知道“民間疾苦聲”,只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還應像鄭燮那樣有抓問題、解決問題的第二步、第三步,讓群眾不斷擁有“獲得”感。如是,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全面奔小康,就不至于成為一句空話。
圖:王恒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