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兆基
磁州窯瓷,在宋、金、元時期是北方一個巨大的民窯體系,所產(chǎn)瓷器以風(fēng)格豪放,民間色彩濃郁而著稱。
磁州窯燒制地在河北邯鄲市磁縣觀臺鎮(zhèn)、彭城鎮(zhèn)等地方,因宋屬磁州,故名。磁州窯由漳河和滏陽河兩大窯區(qū)組成,先后產(chǎn)生觀臺窯、治子窯、北賈壁窯、臨水窯、東艾口窯、觀兵臺窯、榮華寨窯、南蓮花窯、彭城窯等17個窯址。磁州地區(qū)早在7000年前就始燒,并開創(chuàng)“磁山文化”。
磁州窯自五代末年便進入鼎盛時期,經(jīng)宋、金、元一直持續(xù)至明清。明清時期磁州窯產(chǎn)量仍然很高,并為官府燒制瓷器。磁州窯地處太行山東麓山前丘陵地帶,距峰峰大煤田不遠(yuǎn),并盛產(chǎn)燒制瓷器的原料大青土和高嶺土,這是千年瓷業(yè)不衰的基本條件。
磁州窯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繪瓷為主。白瓷裝飾有劃花、剔花、珍珠地劃花,是磁州窯瓷最具藝術(shù)性的工藝。牡丹紋是磁州窯最具特色的紋飾之一,廣泛應(yīng)用于碗、罐、瓶、盆、盒、枕等各類瓷器。為我國牡丹文化的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磁州窯瓷牡丹紋飾以宋、金、元最輝煌,其表現(xiàn)手法多樣,典型的形式主要有:
線條式。牡丹紋主體采用線條表現(xiàn)。有用毛筆勾繪。如金白地黑花纏枝牡丹紋梅瓶。腹部繪有牡丹八朵,是由黑彩用筆勾勒成形。葉片主體也以線條表現(xiàn),為增葉茂,每片卷葉都有兩至三根線條輔助。這一表現(xiàn)形式,又稱“碎葉”,為磁州窯常見。
有用劃花表現(xiàn)的。宋磁州窯白地劃花牡丹紋瓶。通體用尖狀竹木工具劃出纏枝牡丹紋,線條都以弧形虛線構(gòu)成,每條弧線雖都不連接,但氣息貫連,給人以強烈的節(jié)奏感。
柳葉式。牡丹紋的花與葉,均采用柳葉形筆法表現(xiàn)。宋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通體繪兩組折枝牡丹紋以柳葉狀筆法畫成,起筆輕落,收筆速提,兩頭尖細(xì)?;ò?、花葉多由兩至三筆柳葉組成;枝莖纖細(xì)也似柳條。由柳葉筆法畫花、枝、葉,形態(tài)靈秀,筆墨酣暢。
排點式。采用排點的形式表現(xiàn)牡丹紋花瓣的方式。宋磁州窯白釉黑花梅瓶。腹部中下繪水平橫臥布局的牡丹,花的低部瓣片展現(xiàn),花的頂部花瓣作三層排點表現(xiàn),排點落筆節(jié)奏感強,輕重勻停,干凈、明快、利索。
線面式。筆繪牡丹由點與線組合。有重葉托花的,即牡丹花采用線條表現(xiàn),葉采用塊面表現(xiàn)。元磁州窯白地黑花牡丹紋罐。腹部開光內(nèi)繪牡丹紋。牡丹簡約,由四片花瓣構(gòu)成,四周繪濃重平涂的葉片,一葉三出,每片小葉由兩筆繪成,間隙便成葉筋,花葉間伴有旋轉(zhuǎn)的細(xì)弧線,由此畫面變得更多彩。
填彩式。在黑彩勾繪牡丹花上,添填以另一種色彩,使花增色而豐滿。如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加棕彩罐。肩部和腹部所繪黑彩繪折枝牡丹紋花間內(nèi)用棕彩涂填,從而增加牡丹花的色彩和層次感與立體感。
寫實式。采用寫實的手法繪畫牡丹紋飾。明磁州窯白地黑花牡丹紋罐。通體以白地黑花為飾,腹部兩面開光,框內(nèi)各繪寫實折枝牡丹一株,花瓣用線條勾勒,酷似國畫白描。
繪劃式。由繪花與劃花結(jié)合完成牡丹紋。金磁州窯白地黑花矮梅瓶。腹部繪有一大兩小呈“品”字形折枝牡丹,然后用尖狀竹木工具劃出葉脈、花瓣和瓣面排列的線條。使牡丹結(jié)構(gòu)完整,同時也增強裝飾性。排列整齊的線條,亦可用篦狀工具劃出。
剔地式。剔地有白剔與黑剔之分。白地剔花,是將牡丹紋外白化裝土剔除露出胎色。如北宋白釉剔花盤口瓶。腹部剔劃纏枝牡丹紋,花瓣與花葉涌動顯示澎湃的氣勢。剔除牡丹紋飾外的地,使花形凸出。黃褐色的胎體與白色化裝土花紋形成的對比,顯得柔和淡雅。
黑剔,如白地黑剔篦劃纏枝牡丹紋矮頸瓶。是在整體或部分施涂黑色料層,然后在其上劃出牡丹紋,再剔除紋飾外的黑料,露出白色化裝土。燒成后的黑花在白地映襯下,形成對比強烈的藝術(shù)形象。
紋地式。在紋飾外的地面,運用篦劃或印痕形成有規(guī)則的紋理,用以襯托牡丹紋。如宋白釉珍珠地劃花折枝牡丹紋枕。地部為珍珠地。珍珠地是模仿金銀鏨胎工藝而來,用管狀工具在地面上戳印密集的小圓圈。因圈痕形似珍珠,故名。
罩彩式。在燒成后的白剔花或黑剔花牡丹紋器物外,施罩綠釉料漿,再由二次入窯低溫?zé)?。罩彩工藝豐富了牡丹紋的色彩,其色澤也更鮮亮。磁州窯瓷枕是大宗產(chǎn)品。牡丹紋是花卉瓷枕運用最多的。
明代磁州窯白地赭墨彩花蝶紋詩香筒,共六面,其中一面繪有魚和牡丹下側(cè)題“花中一王”。這多少道出了磁州窯的窯工們對花王牡丹不尋常的酷愛,正是這份癡情的執(zhí)著追求,嘔心瀝血,終將磁州窯瓷上的牡丹紋鑄成不朽的奇葩!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