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忠明 編輯/易可
上海風味小吃,是海派美食的一個分支、一個符號,它的生存和發(fā)展是數百年來上海老城市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情趣和商業(yè)活動的衍生物。
老上海人最喜歡吃由糯米、米粉做成的糕團,這是由蘇州及附近江南古鎮(zhèn)上傳來上海的農家基本點心,清代就有小販將自己家里做的糕團提籃上街或到茶館里叫賣的。清咸豐八年(1858年),蘇州人沈敬州在今山西南路盆湯弄開設姑蘇五芳齋,賣糯米壽桃、黃松糕、青團、黑芝麻團、年糕等。沈大成開業(yè)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當年上海竹枝詞云:“一聲爆竹店門開,新式糕團立滿臺。昔日五芳齋里客,今朝都到大成來?!?/p>
舊時滬上,大街小巷,沿路走來,點心店、小食攤遍布街衢,弄堂叫賣聲、小攤碗勺聲、茶館閑聊聲、菜場嘈雜聲,都是鋪墊海派美食點心的背景聲音?;馉t、鐵鍋、蒸籠、陶缸、搟面杖,一只木桌,幾條板凳,拉一塊土布遮風擋雨,挑一副賣餛飩、糖粥、油氽臭豆腐干穿街走巷的擔子就是道具,演繹出一幕幕上海點心的“連續(xù)劇”,它給我們帶來滬瀆百年風味的鄉(xiāng)情和溫馨,是一道上海老城的風景線。大餅油條脆麻花、老虎腳爪酒釀餅、芝麻湯圓老油條、排骨年糕赤豆湯、生煎饅頭小籠包、雞鴨血湯糜飯餅、甜漿咸漿糍飯糕,外加一只水晶包。每一款點心都陪伴著我們長大。夜晚,石庫門弄堂的居民睡夢中聽到小販的叫買聲,那遙遠的回響,似乎還在耳邊喚起我們往昔的回憶,“五香茶葉蛋”“桂花赤豆湯”“白糖蓮心湯”“油氽豆腐干”“豬油夾沙八寶飯”“熱咯沙角菱”“西瓜吃伐,雪瓤西瓜,颯啦里甜咯來”,那一聲聲飽含歲月滄桑,厚重的叫賣聲,隱隱約約地,由遠而近,由近及遠,隨風飄去。漸漸消失了的弄堂叫賣聲在我們這一代的記憶中揮之不去。
從前上海點心大多是自做自銷,一個店、一個攤,一只餅、一塊糕、一碗面,就是制作人的品牌和信譽,所謂憑良心做買賣,不欺客,不作假,師傅教徒弟,老子帶兒子,有些百年老店傳承了幾代人。一座老屋,前店后作坊,用料精選、食材新鮮,工藝講究,做出自家特色,創(chuàng)出滬上老味道。
清康熙年間,十六鋪、老閘橋、虹鎮(zhèn)老街、徐家匯等地點心店、點心攤麇集,出售糕團、蓋澆面、饅頭、餛飩、燒賣等充饑食品。滬人喜歡吃面條、餛飩、湯圓,湯湯水水,吃得你回味無窮,連打飽嗝。糕團、饅頭方方圓圓,方便攜帶,可以邊走邊吃,深受大眾喜愛。
1917年大世界游樂場建成,云南南路、東新橋一帶小吃攤聚集,花色點心不斷添新。20世紀30年代,上海點心行業(yè)形成糕團、面團、油餅饅、粥店、西點5個自然行業(yè)。抗戰(zhàn)爆發(fā)后,大批難民涌入租界,上海點心業(yè)異常興盛,今黃浦區(qū)范圍內有店攤600余個。20世紀40年代中期,沙市路、曹家渡、大沽路、長壽路、順昌路、太平橋、石門路、八仙橋等匯聚成市,吃客蜂擁,每天早晨買小菜的主婦、上班一族坐在長板凳上手拿大餅油條,低頭喝著熱氣騰騰、香味濃郁的豆腐漿,這也是滬上早市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