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5日,美國科學家借助微引力透鏡現象——也是現有行星探測方法中能發(fā)現距地球相對遙遠地方天體的方法,并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首次發(fā)現了銀河系外R X J1131- 1231星系的一群行星,并確定這些行星的質量介于月球和木星之間,距離地球38億光年。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研究將開啟新的太空探索領域。
2018年2月7日,SpaceX的重型獵鷹火箭首次發(fā)射成功。它把埃隆·馬斯克的紅色特斯拉跑車成功送入太空,還成功回收了兩枚助推火箭。重型獵鷹火箭發(fā)射成功對人類探索太空有了更大的助力。SpaceX稱,重型獵鷹能夠將63.8噸的載荷送往近地軌道,相當于將一架波音737客機送入太空,不僅裝滿燃料,還坐滿乘客,裝滿行李。同時,重型獵鷹還可以運送2~4噸的貨物至火星表面。
2018年2月2日,我國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首顆自主研發(fā)的電磁監(jiān)測試驗衛(wèi)星“張衡一號”發(fā)射升空。這標志著我國成為了世界上擁有在軌運行多載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wèi)星的少數國家之一。電磁監(jiān)測試驗衛(wèi)星工程首席科學家申旭輝介紹,“張衡一號”衛(wèi)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wèi)星計劃首發(fā)衛(wèi)星。
數千面天線從中心向外呈旋臂狀鋪展,延伸著長長的“觸角”,恰似一只“巨眼”,用世界最大的天線陣列射電望遠鏡探秘宇宙:2018年2月6日下午,SK A——平方千米陣列射電望遠鏡首臺天線樣機在河北石家莊正式啟動,這標志著由中國主導研制的SK A反射面天線即將進入正式建設階段。SK A總干事菲利普·戴蒙德評價說,作為多國合作的國際大科學工程,SK A將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歷史新機遇。
2018年1月31日,位于武漢鬧市區(qū)的一座極不平衡立交橋凌晨成功轉體81°,與引橋精準對接,順利合龍,刷新了轉體最不平衡、轉體橋面最寬、跨越特等站鐵路股道數量最多三項轉體橋世界紀錄。
2018年2月6日,美國科學家在5 000 ℃高溫下,首次創(chuàng)造了一種奇特的水態(tài),稱為“超離子水冰”。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物質是太陽系中遙遠行星結構的關鍵組成部分,這一成果或有助于研究海王星和天王星的磁場。該研究負責人、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馬里烏斯·米洛博士解釋說,他們使用了一種名為“激光驅動沖擊壓縮”的技術,不僅確認了這一物質的存在,還驗證了有關海王星和天王星等行星含有這些物質的預測。
2018年2月8日,瑞士一個研究小組首次觀測到成年小鼠大腦神經干細胞的分裂過程。研究團隊表示,了解新的腦細胞在人的一生中如何誕生和發(fā)育,對推進人類大腦疾病的研究十分有益,未來希望能夠使用神經干細胞進行腦部修復,來治療認知退化、阿爾茨海默氏病、帕金森病以及重度抑郁癥等疾病。
2018年2月6日,中國農科院油料所選育的新型油料作物油莎豆“中油莎1號”,通過了中國作物學會油料作物專業(yè)委員組織的品種認定。這是我國育成的首個高油高產油莎豆品種。油莎豆原產非洲,為莎草科一年生草本油料作物,享有“生命之果”的美譽。油料所油料逆境生物學團隊歷經10年,通過輻射誘變、提純復壯及南繁加代穿梭育種方法,成功選育出油莎豆新品種“中油莎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