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福,羅亞玲
(1.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文化傳播系,四川 遂寧 629000;2.遂寧中學外國語實驗學校,四川 遂寧 629000)
翻開中國古代文學史,文學名家、著名詩人璨若星辰,各朝各代的名篇名作更是美不勝收。各個時期各個朝代都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學樣式,如先秦散文、南北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在漢代,能夠代表這個時期文學最高成就的當屬辭賦、樂府民歌和歷史散文。在漢代樂府民歌中,被人們譽為“長詩之圣”、“樂府雙璧”之一的《孔雀東南飛》[1]可以稱作是漢代樂府民歌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孔雀東南飛》全詩350余句,1700余字,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敘事詩。這首詩主要講述了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劉蘭芝被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所摧殘迫害,最后雙雙以死表示反抗的壯烈悲劇故事。詩中女主人公劉蘭芝的謙恭聰明、勤勞能干、對愛情忠貞不貳、至死不向封建勢力屈服的動人形象,男主人公焦仲卿一方面忠于愛情,另一方面又希望恪盡孝道的復雜性格,都給讀者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因此,從它產生以來的一千多年中,一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傳頌,確實堪稱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瑰寶。
千百年來,人們在贊美《孔雀東南飛》故事繁簡剪裁得當,人物刻畫栩栩如生,結構完整、緊湊、細密的藝術成就的同時,認為詩中有一處令人費解的地方,覺得這是“白璧微瑕”,是這首詩的美中不足,并為此深感遺憾。
產生分歧并困擾讀者的是詩中描述劉蘭芝被遣歸娘家以后,縣令就派人來說媒,蘭芝謝絕以后,太守又派縣丞來說媒的幾句詩:
“媒人去數(shù)日,尋遣丞請還,
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p>
對于這幾句詩句的注解,歷來眾說紛紜。到底有哪些分歧意見呢?筆者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歷代許多注家、評論家們認為,由于古代印刷水平低,在多次傳抄的過程中,詩中可能有文字疏漏或錯誤,因而使個別句段的意思難以理解。
1.吳兆宜的觀點
較早提出置疑的是清代的吳兆宜,他在為徐陵撰寫的《玉臺新詠》作注時,就在此句下注有:“序云劉氏,此云蘭家,未詳?;蜃种畟我??!盵2]所謂“字之偽”,就是認為“蘭家”二字,可能其中有一個是錯字,或“蘭”應為“劉”,或“家”應為“芝”。
2.沿襲吳氏的說法
現(xiàn)在的一些古典文學作品選本,根據吳兆宜的質疑,在注釋此句時,完全采用吳氏說。如延邊大學出版社出版、由黃士吉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上冊第93頁注釋68“蘭家女:系劉家女或蘭芝女之誤”。
不少注家、評論家認為,“蘭家女”是指劉蘭芝。其中,又分為兩種說法:
1.一種認為“蘭家女”即“劉家女”,“蘭”是“劉”之誤。由徐中玉、金啟華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注釋“蘭家女:指劉蘭芝”[3]。
2.另一種認為“家”是“芝”字之誤。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東潤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和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均為“蘭家女:猶言蘭芝姑娘”[4]。這里的“女”,即姑娘。
除了以上觀點外,也有不采用吳氏的說法,而另提新解的,主要有兩種說法:
1.一種觀點認為“蘭芝”本姓“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于非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注:“說、云,都指太守向主簿說。蘭家:按本詩所寫,蘭芝本姓蘭?!队衽_新詠》序說她姓劉,則是根據另外的傳說。承籍有宦官:繼承前人戶籍,有出仕做官的。”
2.另一種觀點認為“蘭家女”與劉蘭芝無關。蘭芝本姓劉,“蘭家”與“劉家”不同,“蘭家”是官宦人家,因此縣丞建議縣令另向蘭家為子求婚,而太守的五少爺要娶劉蘭芝為妻,那是主簿向縣丞傳達的太守的話,并請縣丞為媒[5]。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的《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6]注釋:“‘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二句:上句,‘說'的主語是縣丞。下句,‘承',承繼;‘籍’,戶籍;‘宦官’讀書做官的人。聞人倓說:‘言繼承先人戶籍,世有宦學涖(蒞)官之人也?!喙谟⒄f:‘以上二句是縣丞向縣令建議另向蘭家求婚,說蘭家是官宦人家,和劉氏不同?!庵^蘭家的女兒門第出身好,可以配縣令的兒子。按,余說是。舊說以‘蘭’為‘劉’字之誤,但改字之后,上下文仍難貫穿,不及余說明順可讀?!爆F(xiàn)采用此說亦較多。高中語文課本和大多數(shù)的大專、中專教材都注釋說:“這里可能有文字疏漏或錯誤,因此這四句沒法解釋清楚?!逼渌x本或教材也大都采用了這種說法。
總之,前人對“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中“蘭家女”以及相關的幾個詩句的解釋存在較大分歧,真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并認為這是《孔雀東南飛》的美中不足,是“白璧微瑕”。
縱觀歷代注家們的注解,其共同點在于都試圖將與“蘭家女”相關的這幾個詩句解釋通順,并盡量不與序文產生矛盾,但他們都未對其所持的觀點作詳明的探討論述,也都沒有對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作進一步的具體解答,給讀者閱讀理解這首詩帶來很大的困擾。讀者也始終對這“白璧微瑕”感到惋惜,為這“美中不足”感到遺憾。
“蘭家女”一句到底是不是《孔雀東南飛》的“瑕疵”呢?
筆者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結合全詩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詩歌產生的時代背景,并聯(lián)系前后詩句,認為這里的文字其實沒有脫漏,而只是可能在傳抄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訛誤。問題的關鍵在于對詩句“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的理解,筆者比較贊同朱東潤、徐中玉、金啟華等人的觀點,筆者認為,只要將“蘭家女”改為“蘭芝女”或“劉家女”,前后詩句的意思就連貫了,也就容易理解了。這是因為上一節(jié)描述縣令差遣的媒人來到蘭芝家替縣令的三兒子說媒,被劉蘭芝的母親拒絕,劉母拒絕的理由是“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縣令的媒人碰壁后,灰溜溜地離開了劉家。過了沒幾天,太守又派遣縣丞做媒人,再次來到劉家,對劉母說:“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太守的媒人一開口就說,聽說蘭芝姑娘繼承了先輩的仕籍,其用意很明顯,就是不想重蹈縣令媒人遭拒的覆轍,不讓劉母再用“貧賤有此女”為理由一口回絕,這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這“蘭家女”究竟能不能理解成“蘭芝女”?究竟是不是指劉蘭芝呢?我在這里不揣冒昧,且作一個粗淺的分析。
首先,從上下文來看,上段寫的是劉蘭芝遭受婆婆的百般刁難,被迫離開了焦家,回到了娘家;接著寫了她回娘家后不久,縣令就派人來為兒子向蘭芝求婚,蘭芝向母親傾訴了自己仍然心戀仲卿的心曲后,就叫母親出面來回絕縣令派來的媒人。劉母回絕縣令的媒人的理由是這樣講的:
“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p>
從這段話來看,劉母回絕媒人的理由有兩條:一是說蘭芝出嫁不久就被休棄回娘家,是一個結過婚的女子,剛剛被婆家休棄回娘家,與縣太爺那位“便言多令才”的三少爺是不相般配的;二是說我們是小戶人家,家道貧寒,連一個小小的府吏都配不上(“不堪吏人婦”),如今都被休棄回娘家了,如果嫁給縣太爺?shù)馁F公子,那更是門不當、戶不對了。所以,就只好請媒人另尋別處,反正我們蘭芝是不能答應你的。
其次,從縣丞為太守家提親的前后情況分析,我們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一方面,縣丞,作為輔佐縣令的官員,他對縣令派人為公子求婚而遭拒絕的情況及其理由當然會很清楚,他在接受太守的使命之前,當然會把這些情況告知太守,這樣一來,即使說媒不成功,也不會讓太守怪罪自己。另一方面,太守既然為兒子選中了蘭芝,那么他了解了這些情況后,當然會尋求對策,也就免不了要查查蘭芝祖宗八代的根底。查來查去,竟然發(fā)現(xiàn)蘭芝的祖上曾經是官宦人家(“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而只是后來不知何時何故,家道衰落了。既然蘭芝的祖上是做官的人,那么,蘭芝也就是官宦之后了,就不是什么“貧賤”之女了。如果事實確實是這樣的話,即使在等級觀念非常濃烈的古代中國,太守的公子娶了蘭芝姑娘這樣的官宦之后,也就不失為“門當戶對”了,縣丞去提親時,也就不再會因門戶懸殊的理由而遭到劉家的拒絕了。因此,縣丞到劉家的第一句話就是:“說有蘭家女(即蘭芝姑娘),承籍有宦官”,這樣一來,就避免了劉家再以“貧賤有此女”之類的理由來拒絕提親了,以致于劉母在后來只得另找理由,用“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作為借口來搪塞了。從這些情況分析,“蘭家女”應為“蘭芝女”,應該是指劉蘭芝。
從前后照應的角度看,太守請的媒人——縣丞說蘭芝家“承籍有宦官”(繼承了先輩的仕籍),這種說法有依據,有可能。試看長詩開頭的幾句: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
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p>
再看看蘭芝被遣歸娘家時,劉母說的一段話:
“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
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義。”
從這兩處前后互相照應的詩句來看,“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主要體現(xiàn)了蘭芝的聰明能干、勤勞賢惠?!翱椝亍?、“裁衣”之類嫻熟的勞動技能,固然一般平民之女皆可為之,不足以證明蘭芝官宦之后的身份。而“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卻說明蘭芝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藝術熏陶。試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統(tǒng)治階級壟斷了文化,普通勞動者一般是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的,并且他們整天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奔波、忙碌,哪里有時間來誦詩、學琴呢?那么,“誦詩書”、“彈箜篌”之類的比較高雅的閑情逸致,當時一般的普通的農家小婦、機房織女,大概是無暇顧及的吧!劉蘭芝能夠有機會“誦詩書”、“彈箜篌”,這就從一個側面說明她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說明她不是普通的農家女,而可能是一個官宦人家的后代或是生長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不知在什么時候、因為什么原因,使他們家道衰落,淪為“貧賤”之家了。由此看來,說劉蘭芝“承籍有宦官”就不是牽強附會了。
從蘭芝被遣歸娘家后媒人不斷的情節(jié)看,固然說明蘭芝的美麗、聰明、勤勞、賢淑,在州縣內外都是很聞名的,蘭芝是深受人們喜愛、傾慕的;而另一方面,連作為一縣、一州最高長官的縣令、太守,都不惜重金、爭先恐后地為自己的兒子攀結劉家這門親,又能不能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蘭芝的先輩是有名望的官宦人家呢?
最后,從本詩的標題演變和詩歌的內容、結構上來分析,“蘭家女”不應該講成“蘭芝女”。
詩題的演變?!犊兹笘|南飛》最早見于徐陵的《玉臺新詠》,原名為《古詩無名氏為焦仲卿妻作》(后來簡化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題目簡稱為《焦仲卿妻》。到了后來,人們習慣于用詩的第一句作標題,才又名為《孔雀東南飛》。從原來的題目看,本詩所要著重描寫、刻畫的主人公應該是焦仲卿妻劉氏蘭芝,如果中間插入的是另一個“承籍有宦官”的蘭家姑娘,不但不能突出主人公蘭芝的形象,反而給人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這樣就會破壞全詩完美的整體藝術效果。
從內容、主題上分析。詩中存在分歧的這一部分描述的是縣令派人到劉家說媒被拒絕后,太守又遣縣丞提親的情況,這應該是兩件緊緊相連的事情,作者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突出蘭芝的聰明、美麗、賢淑,說明她是州縣內外都很有名的佳麗女子,很受人們的仰慕,一個這樣美好的女子卻因為不遂焦母之心而遭休棄,這就不能不激起人們對專橫暴戾的焦母的憎恨,從而激起人們對吃人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的強烈憤慨,這樣才能突出詩篇反封建的主題。
從結構上分析。詩中這一部分主要寫劉蘭芝忠于愛情、不慕富貴而一再拒絕再嫁的可貴品質,與前面焦母的百般刁難、狠心休棄蘭芝和后文蘭芝以死反抗等情節(jié)是互相照應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主題思想,強化焦仲卿、劉蘭芝深愛對方卻最終分離的悲劇色彩,這樣的結構本來是很完美的,如果中間再插入一個什么富貴人家的“蘭家女”(姓蘭的姑娘)的話,那不是有點節(jié)外生枝了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詩句中的“蘭家女”應該改為“蘭芝女”或“劉家女”。但從全詩看,“劉家”這個概念沒有出現(xiàn)過,為了前后語言的統(tǒng)一,此處講成“蘭芝女”更為貼切。這樣,“千古疑問”也就迎刃而解,《孔雀東南飛》這塊樂府碧玉上的“微瑕”也自然去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