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云,朱宗友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下公民道德建設的思考
吳 云a,朱宗友b
(阜陽師范學院 a.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b.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中華傳統(tǒng)文化跨越時空具有恒久價值,至今依然熠熠生輝,持續(xù)迸發(fā)出強勁的生命力,散發(fā)著智慧的光芒。其中蘊含著“養(yǎng)心致誠”的修身方法、“孝悌為本”的仁愛情懷、“忠恕為懷”的為人之道、“上德若谷”的人生境界、“義以為上”的價值取向、“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仁以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可為公民德性養(yǎng)成與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寶貴的借鑒資源。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理論引領,增強公民個體自覺,注重道德楷模的示范引領和道德建設的經(jīng)驗推廣,通過差異化教育滲透,提振國民精神,提升國民素養(yǎng),形成價值共識,展示大國形象。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公民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盵1]34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幫助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yǎng)。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作為實施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振國民精神、提升國民素養(yǎng)、形成價值共識、展示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邏輯必然。公民道德建設效果如何,關乎中國社會發(fā)展道路的歷史進程,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進程。
歷史的連續(xù)性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在社會發(fā)生巨變或變革后能夠完全割裂傳統(tǒng)文化而形成新的文化形態(tài)。傳承性是文化發(fā)展不可分割的和最重要的特點。正如毛澤東所說: “中國現(xiàn)時的新政治新經(jīng)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jīng)濟發(fā)展而來的,中國現(xiàn)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fā)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盵2]42同樣,公民道德作為精神文化形態(tài)也具有繼承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教育對當下公民道德理念和公民道德建設的方略、措施與路徑影響深遠。公民道德建設需要在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加以創(chuàng)新。
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中蘊含著“養(yǎng)心致誠”的修身方法、“孝悌為本”的仁愛情懷、“忠恕為懷”的為人之道、“上德若谷”的人生境界、“義以為上”的價值取向、“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仁以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可為公民道德養(yǎng)成與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寶貴的可資借鑒的資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把“仁”作為個體修身養(yǎng)性的最高倫理標準。通過修身養(yǎng)性實現(xiàn)“身心和諧”,做到內心真誠,養(yǎng)成“誠”的品行,“致誠,則無它事矣”(《荀子·不茍》)。社會的每位成員面對金錢的誘惑、權力欲的膨脹、功利價值觀念的過度伸張,都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無為”“無爭”,憨然淳樸,“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經(jīng)》第二十九章),秉承中庸之道,做到矜而不爭、泰而不驕,擺脫外在束縛,清虛自守,凈化自我心靈,進入無己無我、達觀與超曠之境,張揚生命之本真,追求逍遙自適的人生[3]141,讓心靈真正地自由翱翔。正是因為有這種人格追求,道家著名代表人物莊子雖貧病交加、極度窘迫,但為守護心靈的自由和生命的本色,卻勇拒厚聘和尊貴,視功名利祿如糞土,不為當權者所羈,不因貧困而失高潔之志,令人敬佩。所以,“君子固窮”(《論語·衛(wèi)靈公》),安貧樂道,固守信仰,不失節(jié)操。這是智者的風情與理趣,是清靜寡欲、寵辱不驚的表現(xiàn)。我們可以從中學會給自己的心靈留下一點空間、留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去驅散遮掩心靈的欲望迷霧,讓心靈得到滋養(yǎng),始終保持正直、善良、樸實的本質,維護人性的高尚與純潔,時刻堅持自己的道德操守,不因現(xiàn)實生活中一時、一事的德福矛盾而動搖自己堅守誠信的信念,不因精神壓抑而讓信仰失去方向,去體悟生命自身的自由與美好。如果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能超越情感的羈絆,“小大修短,各得其宜”,人生就會其樂融融,幸福祥和。如果“天下一齊,無以相過”[4]447,社會自然和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基于血緣關系或宗法式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其社會制度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尊卑貴賤的家族制度延伸到國家制度,形成了以王室血緣關系為中心的與無數(shù)個宗族相聯(lián)系的政治上的隸屬關系。因而孝悌倫理一方面表現(xiàn)為處理血緣關系的孝道,強調家庭倫理關系的循規(guī)蹈矩,認為“善父母者為孝”(《爾雅》),要“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5]194,“親親為大”,人人事親、敬親、樂親?!靶⒆又?,莫大乎尊親”(《孟子·萬章上》),事親、尊親乃是人的最高道德表現(xiàn)?!安痪础保ā墩撜Z·為政第二》)則與飼養(yǎng)犬馬沒有什么區(qū)別。所以《孝經(jīng)》曰: “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绷硪环矫嫘﹦t表現(xiàn)為宗法制度的禮儀典章,支配著社會秩序?!墩撜Z·學而》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根本,將家庭血親中的等級推廣到社會關系中。孟子在此基礎上使孝道進一步政治化,將孝治設計為一種治國理政的理想境界,使儒家孝道進一步蒙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熬加辛x”,為官者要盡忠報國,心系天下?!熬钩家远Y,臣事君以忠?!保ā墩撜Z·八佾》)所以《禮記·祭義》強調:“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 戰(zhàn)陣無勇,非孝也?!边@個意義上的孝已越出了家庭倫理的范圍,“以孝治天下”成為傳統(tǒng)中國社會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生活中貫通性、統(tǒng)領性的道德意識。
孝悌教化的合理性在于其內含了現(xiàn)代公民友愛互助的道德要求。孝不僅是一種個人的德行,而且也是社會的德行。“尊老”“順親”的孝道觀念為傳統(tǒng)中國的家庭倫理關系奠定了最基本的行為模式。長幼尊卑和“師道尊嚴”是“孝道”觀念在處理非親子間人際關系時的一種延伸[6]79?!稜栄拧吩?“善兄弟者為友?!薄傲⑸硇械馈保ā缎⒔?jīng)·開宗明義》),在于修身慎行,珍惜名聲?!熬泳炊鵁o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保ā墩撜Z·顏淵》)將家庭中孝敬父母、尊愛兄弟的態(tài)度推之于外,對超越血緣的“同胞”以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對利他的行為以更多的關切與成全,是人之為人最重要的德行。
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tǒng)的孝悌文化,賦予孝悌行為準則以新意義,有利于增進現(xiàn)代公民代際間的平等,強化同代間理解,讓人們更懂得謙讓。更明理,也更有責任感。
“忠”“恕”意指內盡于心、外不欺物。朱熹《論語集注》云: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币饧础氨M己之心待人謂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謂之恕”[7]98。其基本內涵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爸摇庇兄艺\、無私公正、誠心誠意、不偏不倚之意,是主體的自我要求,體現(xiàn)道德主體之“己”的道德自覺。表現(xiàn)為在交友、謀人謀事中的一種心理品格與態(tài)度?!八 贝韾廴耍鹬厝?、體諒人、寬待他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體現(xiàn)了一種寬容的心態(tài),是人終身行之的倫理規(guī)范和行為要求,是成仁之方。作為主體對待客體的原則,“恕”表達了主體以自己“止于至善”的價值目標來助人、立人、達人,意在教人“和平相處”,是一個人仁心向外的過程。
“忠恕兩個字都是‘心’字為底,不僅意味著‘仁’是發(fā)自內心的,也意味著要把他者放在‘心’上,以‘心’為載體來體仁、行仁?!盵8]96“忠恕之道”在倫理層面上體現(xiàn)的是一種崇高的寬容、尊重和平等精神,是建立在人類共同情感和尊嚴之上的德性倫理,是一種待人接物的原則和方法。意在喚醒、生發(fā)和不斷提升人們心目中的“向善性”,在人與人的互助中達到人倫的和諧與人格的完善。從內在機制上是“恭敬誠心地推己及人”的過程,體現(xiàn)了愛敬之心。為人處世,內心要“忠”,自覺內省,以禮義作為標準,誠于中,先“正心”,守住方寸,方能“盡心”為己、為人,真正遵循人際關系內蘊的文化倫理價值;行動要“恕”,視人如己,將心比心,不強加于人。對他人要有寬容豁達的情懷和謙讓不驕的作風,講究恭敬謙遜,表里如一?!爸宜 狈从沉恕凹骸迸c“人”的互動結構。在實踐層面上“忠恕”是一種情感互動和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人以忠恕情懷待人接物,彼此真誠溝通,相互理解尊重,才有“人我和諧”“群己和諧”“群體和諧”,就可實現(xiàn)由“忠恕”而達“仁”的美好境界。
目前中國社會已進入“陌生人”社會,人們的交往帶有功利性,利益的誘惑有時會使人的良心遮蔽甚至消失,從而將誠信、友善等道德情感游離于交往之外。在今天的法治社會,雖有完備的法律和制度體系,使“有所為”“有所不為”成為法律的基本規(guī)約,但剛性的法律可以讓人守法但不是最高的善。人間的溫情需要道德來調節(jié),規(guī)則的遵守更需要良心的自律來自覺踐履。公民唯有堅守內心的自我約束,安頓自己的靈魂,行忠恕之道傳遞友善,并“一以貫之”和“終身行之”,才能保證人的內在品質和精神境界達到社會制度設計的要求,破解和消除公民個體內心的沖突與矛盾,走出自我主義的洞穴,提高幸福指數(shù),助推人際關系和諧,建構一片廣闊的人我同歡的嶄新天地。
當然,我們今天提倡“忠恕之道”,寬以待人,應區(qū)分對象,掌握分寸,適應社會發(fā)展,融入時代精神,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來彰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崇高和偉大。
人格具有社會性,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文化的價值導向。在人格塑造上要有追求得道、悟道的哲學精神和審美情懷,追求無私、寬容、達觀、自由的精神境界,把無私奉獻與寬容大度作為人格建構的終極目標[9]146。做人要有“上善若水”“上德若谷”的寬闊胸襟,要有大家風范的精神氣象,為人要豁達大度、寬宏大量、知恥明辱、注重修德。反對巧作與機詐,主張純生葆真。要時時處處以敬畏之心尊道貴德、尊生貴身,性命雙修,做到深邃寧靜。向往清靜恬淡、淳樸人性的和諧境界,是對生命價值的關照,體現(xiàn)了人類共同的生命情懷。正因為如此,孔子、老子、莊子等雖官小位輕居于小國,但能審時度勢,講道義,重內斂,求省察,重和諧。將人性、道義、和諧上升為文化主旋律,強調“安貧樂道”,把精神的內在滿足與生活自由和充實作為主要追求,形成了融會貫通的思想品格,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精神價值和追求,成就了文化上的繁榮。他們所倡導的自由和諧精神、人格獨立的平等意識、不為物役的生態(tài)智慧、尊生貴身關注民生的理念,是我們應該借鑒的寶貴思想資源。其思想穩(wěn)定性和內在的深刻性,是解決公民身心問題的智慧之鑰,是聚合和激發(fā)公民道德發(fā)展的驅動力,更是契合和彰顯了基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目標視野和文化參照[10]5,也為塑造社會主義新人提供了價值支撐。
義利關系肇始于華夏祖先對共同生活的道德思考,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眾多的思想家、哲學家重點探索而又爭論激烈的話題。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主張“義以為上”,重義輕利,強調把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和奉獻精神放在第一位;“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公義勝私欲”(《荀子·修身》),“舍生而取義”(《孟子·告子上》);以管仲、商鞅為代表的法家主張“以利為重”“利者,義之本也”(《商君書·開塞》),“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墨家的“愛人利人”觀(《墨子·兼愛中》)則表達了“義利并重”的思想觀點;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主張淡泊名利,超越了“義利之辨”。
古代思想家的“義利之辨”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思想。儒家雖強調“義以為上”,但并不否定物質利益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是主張“生財有大道”,“仁者以財發(fā)身”(《大學》),國家治理離不開“足食,足兵,民信”(《論語·顏淵》)。荀子明確提出以義導利,先義后利。管子等人雖然重利但不排斥義。
所以,古今義利之辨的價值定位和價值指向功能是對現(xiàn)實的義利矛盾和義利問題的反省與思考,實質是為了尋求正確的倫理價值觀。
改革開放后,公民主體利益意識的覺醒,個體價值的彰顯以及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一些全新價值觀逐漸演變成社會最具合理性的觀念,被廣泛認同而加以型構,人們重利、講實惠本身無可厚非,但我國當前社會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現(xiàn)出來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12]211,導致了 “假奶粉”“瘦肉精”“地溝油”“病死豬”等事件屢屢發(fā)生?!案鞣N社會組織主體(如企業(yè)、公司)等社會組織行動者的不道德行為所造成的健康傷害固然嚴重,但是倫理傷害更為嚴重?!盵13]22以至于在“小悅悅”事件、孩子被碾、老人跌倒時“吝嗇”于“愛的奉獻”,不敢擔當,明哲保身。道德的冷漠比起道德的無知更加可怕?!坝绣X! 任性!”“奢華”“貴族”等錯位價值觀和消費觀異化了人的存在和價值,各種績效、提成、年終獎金和獎項背后的物質利益成為人們茶前飯后的主要話題,各種潛在的違規(guī)風險背后的利益輸送鏈條消解著人的道德價值,原本應是道義責任等精神價值維持的友誼、婚姻、親屬關系等,也都以是否有利來衡量[14]69,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出現(xiàn)的一些安逸享樂自私的價值取向、任性麻木逃避的人生態(tài)度,使得社會失范行為增多,社會治理成本增加。
“社會主義義利統(tǒng)一是義利導向一元化和義利取向多元化的統(tǒng)一”[15]29,是把道義作為實現(xiàn)“中國夢”和個人完善的價值目標或內在善,利益的追求應當服從于并服務于這一目標。理想的道德人格、崇高的思想境界、豁達而執(zhí)著的人生態(tài)度,是成為一個大寫的人應具有的品德。面對當前義利之辨,我們需要構建一種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義利觀,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求善行德、崇尚道義、厚德載物的價值取向過程中,建立通暢的多元主體正當利益訴求的表達渠道,讓社會群體分化和社會利益調整所帶來的矛盾通過“社會減壓閥”合理地排泄出去,健全和完善利益共享為價值指向和價值依歸的調節(jié)機制,增進百姓福祉,鼓勵公民超越世俗功利視界,讓“心”知“道”、人人“守道”,正確“擇道”。以德福統(tǒng)一促和諧、穩(wěn)民心、保安定。
“自強不息”一語出自《易傳·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啊肚坟允羌冴?、純剛、至健”[16]22,表現(xiàn)為“積極有為的進取精神和價值取向,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素質、道德品格、思想風貌”[5]34,是我國幾千年來民族發(fā)展與進步的精神支柱,是富有哲學和生存智慧的五千多年中華民族的自我覺醒、綿延發(fā)展、屢遭磨難而自我拯救的生生不息的奮斗歷程和昂揚向上的精神動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強不息”主要表現(xiàn)為修身、求知、行義,成為有功業(yè)的人。修身乃人生第一要務。修養(yǎng)仁德,“為仁由己”(《論語·顏淵》),每日要“三省吾身”(《論語·學而》),“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論語·里仁》)[15]36,這樣才能成“仁”“至善”(《大學》)。修身要“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論語·述而》)。求知“好學”(《論語·公冶長》)要“發(fā)憤忘食”(《述而》),學而不厭。堅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活到老學到老,才能成為通達之人。修身求知“不能靠他人強,只能靠自己強”[17]23。強是自強,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戰(zhàn)勝自己,通過自己的奮斗使自己“立”起來。正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三章)。只有自我奮發(fā)和自我趕超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強不息者。作為社會公民,都應通過“立己”去“立人”,在立己的基礎上去立家、立國、立天下。
“自強不息”修身行義,須持之以恒、鍥而不舍,決不能半途而廢、自暴自棄。對于“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所以孔子最擔心的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論語·述而》)。為人做事唯持之以恒,不斷自我鞭策,謹慎從事,方能成為大德君子。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繪制的歷史畫卷中眾多民族精英、英雄俊杰,他們剛強堅毅的性格、奮勇當先的堅強品質、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鼓舞和激勵著人們在學習、工作和事業(yè)上執(zhí)著進取、英勇奮進、永不松懈。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但中國的特有國情告訴我們,面對當前高度不確定性和高度復雜性的時代背景,風險一直沒有遠離中國,風險與問題交叉跌錯,并與中國發(fā)展現(xiàn)實相互交織,形成了時空壓縮背景下的復合性風險[1]156。這就要求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成功應對重大挑戰(zhàn)、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18]12-13,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攻堅戰(zhàn),努力實現(xiàn)人民群眾對“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19]的期盼。作為當代公民,應秉承自強不息精神,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進取態(tài)度,自覺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拿出“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20]296,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使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禮記·中庸》)的沖天干勁,奮發(fā)圖強,攻堅克難。沉下心來,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誘惑,頂?shù)米毫?,把改革?chuàng)新作為動力,強化創(chuàng)新驅動意識,履行公民責任,不斷追求卓越,在不同戰(zhàn)線、不同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yè)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钡闹袊鴫鬧21]85。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倡導的“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要“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論語·泰伯》),彰顯了一種心憂天下的責任感。中華民族的諸多道德精粹和文化精華所彰顯的憂患意識、使命意識和憂國憂民的情懷表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歷史責任感,從內心深處影響并制約著人們的道德行為,成為人們奉行的規(guī)范準則,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社會責任感作為一種自覺擔當,是社會公民責任意識在責任情感的支配下履行責任行為的一種認同和情感體驗;作為一種價值選擇,是執(zhí)著于公共目標的專注、公共善和公共利益的追求,具有利他性和激勵性的價值指向;是社會公民無私奉獻、不計回報、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動力。
然而,“在轉型社會的大背景下,由于習俗的慣性力量和傳統(tǒng)延續(xù)的斷裂,加之市場機制的不健全、市場理性及相應的倫理精神的缺失,便不可避免地加劇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在道德價值上的錯位與沖突”[22]105,價值理念與經(jīng)濟社會現(xiàn)實脫節(jié),人的理想信念出現(xiàn)分裂、迷茫。個人金錢本位、社會經(jīng)濟本位的市場化功利思想滲透到了個人、家庭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被物質包圍著,潛移默化而又可悲地被物化了。一部分人在新的現(xiàn)實問題的沖擊和擠壓下導致了心理失衡。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服務和保障的不完善,引發(fā)了人們的焦慮,一些人將關注的重點聚焦到個人幸福及私人化經(jīng)驗之中,致使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明顯淡化。一部分人缺乏家庭責任擔當、漠視生命存在、行為失衡、職業(yè)道德缺失、家庭暴力、虐待老人、見危不救、充當看客等,種種“平庸的惡”被新聞媒體屢屢披露。
培育具有責任感的公民是社會良性運行與健康發(fā)展的前提。公民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和態(tài)度的矯正要從日常生活行為著手,要在履行角色職責中養(yǎng)成責任自主自覺。讓社會責任擔當成為一種內發(fā)的、主動的、自覺的行為和一種高尚的價值追求,服務和增益于社會。
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承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命的實踐活動[23]61,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理念倡導到行動落實的過程。其建設“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這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客觀要求”[24]10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是黨提高公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戰(zhàn)略方針,是植根于公民道德生活的內在需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規(guī)定性、規(guī)范性和導向性,覆蓋了公民道德的全部內容和實踐領域,深深打上了傳統(tǒng)文化的烙印,皆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為底蘊和現(xiàn)代價值理念為時代取向,其文化認同高度契合,路徑、載體具有共通性和互動性,形成了公民道德建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者在眾多領域的疊加、耦合,它們源于共同的歷史邏輯,具有共同的價值目標和指向。更重要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更加明確的價值指歸,是全民族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是公民道德建設的羅盤針,是人民意志的“最大公約數(sh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引領提升,要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在思想上凝聚共識,在行動上形成合力,推動公民道德建設全面發(fā)展。
公民道德精神的培育并非教育引導就能完成,更多地需要依靠公民的自律。人的自律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心智能力基礎之上,依靠自我的需求、信念、毅力對其個體社會地位、角色定位、行為方式和目的的自我認知、自我調控、自覺確信的一種道德心理活動,具有自為自覺的人格特點。它依靠主體自身的心理定力和掌控能力來自覺承擔道德責任,依靠良心和內心的善,學會在生活中改變“自我道德”,走出道德知行相悖離的道德困境,營造德、利、福相統(tǒng)一的道德環(huán)境,積善修德,求真向善,彰顯道義,做道德人,行道德事,過“道德生活”。最終通過道德自覺來消除道德冷漠,反對道德虛偽,展示道德人格的力量,不再讓“雷鋒精神成為‘道德櫥柜’中的展覽品”[22]80。始終把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作為公民個體的不懈追求,弘揚正能量,形成昂揚向上、昂揚向善的強大道德精神力量,達至公民道德理性和公共善的人格真正養(yǎng)成。以此來構建一個充滿德性的、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生活“倫理共同體”,向著自由、幸福的未來凝心聚力,繼續(xù)前行。因而個體的道德自覺,是我們開啟“美好生活”的第一步,是營造和諧社會,實現(xiàn)公民福祉的基礎工程。
我們黨歷來重視榜樣的引領示范作用,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曾經(jīng)涌現(xiàn)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從留下“可愛的中國”動人篇章的29H29H29H方志敏到新時期領導干部的優(yōu)秀代表鄭培民,他們都是民族和時代精神的凝結與體現(xiàn)。2007年中央電視臺開展的“道德模范”“最美教師”等“最美人物”的“最美事跡”評選活動,是對道德楷模先進性與廣泛性的“最佳注腳”。各地推出的平民英雄,凡人善舉和身邊的感動,以實際行動喚起了人們精神深處的道德共通感,他們以其真實性、生動性和感召力,溫暖著人們的心靈,為人民群眾樹立了鮮活的榜樣。道德楷模作為“道德標尺”“精神標桿”,猶如一面旗、一團火、一種力量,以其情感感染力和行為感召力,對人民群眾產(chǎn)生了教育、示范、激勵和引導作用,讓廣大群眾學有樣板、趕有目標,在整個社會營造了人人爭當模范、勇當?shù)赖陆ㄔO的宣傳員和示范者的濃厚氛圍。公民道德建設通過普通人的腳步走進平凡人的生活,把社會主義道德觀和核心價值觀傳播到千家萬戶。眾多來自群眾身邊的“草根型”榜樣人物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中展示了自身價值,彰顯了時代性,創(chuàng)造了精彩人生。成為推動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的直接推動力。引領著社會風尚,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增強公民個體自覺的重要舉措。
當前中國社會公民道德建設既是一種軟實力,也是一種硬實力?!豆竦赖陆ㄔO實施綱要》是我黨歷史上第一個關于公民道德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它的頒布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對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視,標志著公民道德建設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tǒng)領的、傳承著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道德與中國革命高尚道德、富有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中國化的公民道德建設理論,激發(fā)了公民對社會事務的關注與熱情,成為人們轉變思想觀念、形成新的道德價值取向的“催化劑”,卓有成效地推進了中國公民道德建設的進程。在公民道德建設理論指導下的公民道德建設在實踐中涌現(xiàn)出眾多好的經(jīng)驗和做法,值得推廣和效仿,如江蘇常州開展的“七類”“道德講堂”,運用“六我”模式、“五個一”等流程宣傳先進的價值觀;浙江余姚市推出的以道德?lián)P刨J、以信貸反哺道德的社會互信建設;江西多地村莊在“公共空間”的閑聊交流中重塑了鄉(xiāng)村內部的價值秩序,敬老孝老蔚然成風;“信用寧波”品牌、公德墻、公德榜唱響了社會主旋律,弘揚了正能量;家庭文明工程培養(yǎng)了孩子的孝心;“鄰里守望卡”“手拉手”讓人們感受到社會溫暖和助人為樂的幸福。各地的凡人善舉產(chǎn)生的滾雪球效應,表明公民自覺參與感強、無私奉獻程度高、影響面廣、示范性強。文明道德之花競相開放,奉獻精神閃耀中華大地。全國各地豐富多樣、異彩紛呈的道德建設活動,使公民責任感在關注社會中不斷加強,道德品質在和諧生活中得以提升,道德智慧在關愛他人中不斷升華。
縱觀當下,我國公民道德建設中道德教育與道德實踐反差較大。迫切需要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徹底改變道德教育知識化、應試化、形式化等傳統(tǒng)做法,克服輿論界的“附和性宣傳”和學界脫離現(xiàn)實一味關注“徒具抽象學理”的道德說教,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道德教育新舉措、新路徑,使道德教育與現(xiàn)實的道德生活相吻合,尊重受教育者的道德權利和需要,不再讓公民對道德教育產(chǎn)生疏離感。應在充分考慮不同群體接受方式的差異性,以通俗的理論、樸實的語言、現(xiàn)實的內容,結合大眾文化的通俗性、趣味性、輻射性和滲透性特點,將公民道德建設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入大眾精神文化生活,化為無形的影響力,陶冶、教育和愉悅人民群眾,凝聚價值共識,讓公民在無聲和無痕中實現(xiàn)“滲透”而沒有“強制”感,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公民的精神境界,在思想上解惑,在精神上解憂,在文化上解渴,在心理上解壓。做到意志不消弭,精神不頹廢,價值取向不扭曲,心靈得以釋放,個性得以張揚,思想得以升華。增強道德自覺和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道德信仰,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
[1]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鄧力群.文化巨人毛澤東[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3]張洪興.論莊子思想的心靈撫慰作用[J].中州學刊,2008(2).
[4]陳廣忠.淮南子(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6.
[5]李翰文.四書五經(jīng)[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2016.
[6]周曉虹.孝悌傳統(tǒng)與長幼尊卑: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代際關系[J].浙江社會科學,2008(5).
[7]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
[8]何垚,黃希庭.《論語》中的人際責任感及其啟示[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9]靳健.老子思想的建設性價值[J].甘肅社會科學,2010(2).
[10]李蘭芬.國家認同視域下的公民道德建設[J].中國社會科學,2014(12).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陳思宇,程倩.轉型期公民道德恥感提升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5(3).
[13]王強.在幸福的途中:道德何為?道德何以為?[J].道德與文明,2012(2).
[14]王澤應.義利之辨與社會主義義利觀[J].道德與文明,2003(5).
[15]錢耕森.解讀“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及其統(tǒng)一性[J].孔子研究,2006(1).
[16]姜國柱.儒家的自強不息論[J].中國文化研究,2000(4).
[17]夏玉珍,卜清平.高風險時代的中國社會問題[J].甘肅社會科學,2016(1).
[18]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7-07-28.
[19]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
[20]朱宗友.中國文化自信解讀[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7.
[21]范曉光,鐘明華.理解公民道德——“公民”與“道德”的對話[J].道德與文明,2016(4).
[22]王強.社會道德榜樣精神的歷史形態(tài):從雷鋒精神到“最美”精神[J].科學社會主義,2013(3).
[23]李蘭芬.“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公民道德建設[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6(1).
[24]劉根旺,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公民道德建設[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6(3).
Thought on Citizens’ Ethical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U Yuna,ZHU Zong-youb
(a.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b.School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mains permanent values in Chinese people’s daily life. Nowaday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stays alive, is a symbol of wisdom as well. There are many outstand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such as keeping honest, forgiving others, living in harmony with families, focusing on moral construction, observing principles, being hardworking and responsible for society. All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provide valuable resources for citizens’ ethical construction and society’s harmonious construction. And it’s necessary for enhancing citizens’ ethical construction to m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be a leader of theory, strengthen citizens’ personal consciousness, pay much attention to setting a moral example as well as promote their experience. Besides, by educating differently and promoting citizens’spirits and characters, they make Chinese people be in identical opinions, especially show a powerful China to foreign countri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itizens’ Ethical Constructi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2018-05-04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皖北文化視野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SK2016A0703);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中國文化自信基本問題研究”(SK2017ZD25)。
吳云(1964- ),男,安徽巢湖人,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傳統(tǒng)文化與信仰教育研究;朱宗友(1971- ),男,安徽阜南人,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全球化。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4.19
G641
A
1004-4310(2018)04-0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