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冠
《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漢大》)“嗑1”下有一義項:
嗑1 ② 用牙齒對咬有殼的或硬的東西。明袁宏道《與耿中丞叔臺》:“如排場嗑瓜,無益音節(jié),大為發(fā)諢之資也?!卑徒稹洞骸芬唬骸埃ㄊ缛A)抓了一把瓜子,捏在手里,慢慢地放在嘴邊嗑著?!倍×帷赌赣H》三:“還有一些坐在一大間客房里,嗑瓜子,咬檳榔,不知是哪一家的女眷們。”
按: 袁宏道《與耿中丞叔臺》例中的“嗑”字,《漢語大字典》(以下簡稱《大字典》)同樣釋作“用牙齒對咬有殼物或硬物”。從釋義及其所引用的其他現(xiàn)代漢語的例句來看,《漢大》和《大字典》二書將“嗑瓜”都視同為今語之“嗑瓜子”,但細審之下,并非如此。
首先,在近代和現(xiàn)代漢語中,用來當(dāng)零食的“向日葵瓜子”“西瓜子”及“南瓜子”等可稱作“瓜子(兒)”或“瓜仁”,但一般不會簡稱為“瓜”,所以在表示“用牙齒對咬瓜子”義時,一般用“嗑瓜子(兒)”或“嗑瓜仁”,極少會省略簡稱為“嗑瓜”。
其次,《與耿中丞叔臺》例言“排場嗑瓜”,與“嗑瓜”同時出現(xiàn)的“排場”指“戲 臺、舞臺”,《漢大》“排場”條:“戲場;舞臺。元商衟《一枝花·嘆秀英》套曲:‘忍恥包羞排場上坐,念詩執(zhí)板,打和開呵?!倍笪摹盁o益音節(jié),大為發(fā)諢之資”,則說明袁宏道認為“嗑瓜”對舞臺演出無關(guān)緊要,只是起到了一點插科打諢的作用。由此可見,“嗑瓜”一詞并不是指嗑瓜子,而是與戲劇演出有關(guān)。筆者在文獻中所檢尋到的其他“嗑瓜”的用例,也證實了這種猜測?!栋V婆子傳》卷下:“壽日,三子張筵肆席為翁慶眉壽,演優(yōu)于庭優(yōu)之中,有正末者、孤者、卜者、嗑瓜者、旦者?!崩小把輧?yōu)于庭優(yōu)之中”充分證明了“嗑瓜”和戲曲演出有關(guān),“嗑瓜者”當(dāng)指戲曲演出中的某種角色。
實際上,《與耿中丞叔臺》例中的“嗑瓜”是演戲時用來敲打的道具皮棒槌。在戲曲演出時,“嗑瓜”一般由副末手執(zhí),通常用來敲打凈角或丑角的腦袋,以打諢逗趣?!班竟稀弊顬槌R姷膶懛ㄊ恰翱墓稀?,“磕”謂“磕打”,“瓜”義為“瓜狀物”[1],其形狀可參見圖1。
圖1 手持“磕瓜”的戲俑雕像[2]
“磕瓜”之用例如元楊朝英《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卷三李伯瑜《小桃紅·磕瓜》:“木胎氈觀(襯?)要柔和,用最軟的皮兒裹。手內(nèi)無他煞難過,得來呵,普天下好凈也應(yīng)難趓。兀的般砌末,守著個粉臉兒色末,諢廣笑聲多?!贝死涊d了“磕瓜”的形制和功能,此物由木質(zhì)骨架(即木胎)、氈底和軟皮兒等組成,其用途是通過敲打凈角以博取觀眾的笑聲。又如,明朱權(quán)《丹丘先生論曲》:“雜劇有正末、副末?!┱?,當(dāng)場男子能指事者也,俗謂之末泥;副末執(zhí)磕瓜以撲靚(凈),即古所謂蒼鶻是也?!贝死械摹案蹦﹫?zhí)磕瓜以撲靚(凈)”一語則說明磕瓜通常是由副末所執(zhí),用來敲打凈角。再如,明李紹文《明世說新語》卷八“尤悔”:“周憲王獻戲曲百本于朝,宣廟擬賜白金,輔臣曰:‘藩王獻書籍文章當(dāng)賚此,今以傳奇獻,非親親輔仁之義也。賜優(yōu)衣一襲、磕瓜一枚,王大慚悔?!崩悦餍谝娭苡袩蹩釔蹜蚯?,故賞賜他演戲用的“優(yōu)衣一襲、磕瓜一枚”[3]。
除了“磕”,亦可作“榼瓜”,“搕”也有“敲打”義,《玉篇·手部》:“搕,打也?!彼讜稗小薄澳尽毕嗷欤省皳t”亦作“榼”,因此“磕瓜”又可以寫作“榼瓜”,其例如明莫旦《大明一統(tǒng)賦》卷下:“戲具: 秋千、提偶、鬼面、傀儡、榼瓜?!贝死鞔_指出“榼瓜”和“秋千、提偶、鬼面、傀儡”等物性質(zhì)相同,是一種戲曲演出時所用的道具。
據(jù)廖奔(1989)的研究,戲曲道具“磕瓜”可能源自金人用棒擊打人腦袋的習(xí)俗?!督鹗贰ば谭ㄖ尽罚骸敖饑f俗,輕罪笞以柳葼,殺人及盜劫者,擊其腦殺之,沒其家貲?!彼螐堉Α稄埵峡蓵罚骸敖鹑俗郧种袊?,惟以敲棒擊人腦而斃。”明無名氏《許真人拔宅飛升》第一折:“充縣令我且替他;若有人來告狀,賞他一頓磕瓜。”第三例說明大概在明朝時,用“磕瓜”敲打腦袋,依然是一種通行的刑罰方式。當(dāng)然,作為刑具的“敲棒”“磕瓜”和戲曲道具“磕瓜”應(yīng)當(dāng)有明顯的區(qū)別,即前者堅硬,而后者為了防止誤傷演員,用氈底和軟皮將木胎包裹起來。
此外,除了戲曲演出等場合,“磕瓜”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應(yīng)用,同樣是作為一種逗趣的用具,如《金瓶梅詞話》第六十回:“西門慶笑令玳安兒:‘拏磕瓜來,打這賊花子。那謝希大悄悄向他頭上打了一個響瓜兒?!?/p>
綜上可知,袁宏道《與耿中丞叔臺》例中的“嗑瓜”并非嗑瓜子,而是當(dāng)通“磕瓜”?!班尽焙汀翱摹甭暦詾椤邦痢?,讀音相近,故二字可互為通假。先看“磕”通“嗑”,《漢大》“磕”字條義項七: 通“嗑”。咬開。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折:“且磕些瓜子兒。”《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縱有羊羔美酒吃不下,那有心緒磕瓜仁!”《紅樓夢》第八回:“黛玉磕著瓜子兒,只管抿著嘴兒笑。”再看“嗑”通“磕”,《漢大》“嗑1”下義項⑥: ⑥ 用同“磕”。明湯顯祖《南柯記·謾遣》:“隨尊興,哩嗹花啰能堪聽,孤魯子頭嗑得精?!本﹦ 侗訛硲?zhàn)斗》第三幕:“莊司務(wù)長,那叫我嗑響頭全行。”關(guān)于“用同”某字,《漢大》“凡例”中并沒有交代這種體例,只有“通假義用‘通×表示”[4],因此,“用同‘磕”似當(dāng)改為“通‘磕”。從“嗑瓜”通“磕瓜”來看,通“磕”的“嗑”也不局限于表示磕頭。
《漢大》和《大字典》等辭書“嗑”字條之義項“用牙齒對咬有殼的或硬的東西”下,應(yīng)當(dāng)刪除《與耿中丞叔臺》例。筆者又檢尋到一例“嗑”表“咬”義的早期例證,茲將《漢大》“嗑”字條相關(guān)部分修訂如下:
嗑1 ② 用牙齒對咬有殼的或硬的東西。明李開先《寶劍記》第五出:“小人才打十字街過來,見那食店內(nèi)燒雞、燒鵝、粉湯包兒障著小人眼,看了一頓來了。這的是癩象嗑瓜種——眼飽腹中饑。”巴金《春》一:“(淑華)抓了一把瓜子,捏在手里,慢慢地放在嘴邊嗑著?!倍×帷赌赣H》三:“還有一些坐在一大間客房里,嗑瓜子,咬檳榔,不知是哪一家的女眷們?!?/p>
依據(jù)《漢大》關(guān)聯(lián)條目的體例要求,“磕瓜”條可增訂如下:
磕瓜 亦作“榼瓜”“嗑瓜”。一種常用來敲打腦袋的棒槌,可作刑具、戲曲演出道具或逗趣用具。明無名氏《拔宅飛升》第一折:“充縣令我且替他;若有人來告狀,賞他一頓磕瓜?!泵髂洞竺饕唤y(tǒng)賦》卷下:“戲具: 秋千、提偶、鬼面、傀儡、榼瓜。”明袁宏道《與耿中丞叔臺》:“如排場嗑瓜,無益音節(jié),大為發(fā)諢之資也?!薄督鹌棵吩~話》第六十回:“西門慶笑令玳安兒:‘拏磕瓜來,打這賊花子。那謝希大悄悄向他頭上打了一個響瓜兒?!?/p>
此外,《漢大》還需增設(shè)“榼瓜”和“嗑瓜”這兩個詞條,釋語皆當(dāng)作“見‘磕瓜”。
附 注
[1]“磕瓜”一般呈瓜狀,且常用來敲打人的腦瓜,所以“瓜”可能帶有雙關(guān)的意味。
[2]本圖采自“三門峽文化局網(wǎng)站”,網(wǎng)址: http:∥whj.smx.gov.cn/readnews.asp?newsid=3993。
[3]《漢大》“磕瓜”條: 皮棒槌。明無名氏《拔宅飛升》第一折:“充縣令我且替他;若有人來告狀,賞他一頓磕瓜?!薄督鹌棵吩~話》第六十回:“西門慶笑令玳安兒:‘拏磕瓜來,打這賊花子。那謝希大悄悄向他頭上打了一個響瓜兒?!贝藯l的釋義和引例大體正確,但有待補充,具體的修訂詳見本文結(jié)尾部分。
[4]《大字典》的體例則是“通假義項用‘通×表示,漢代以后文獻中出現(xiàn)的同音代替字用‘用同×表示”。但《漢大》“凡例”中并沒有這種體例。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辭書出版社,1986—1994.
2.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 崇文書局,2010.
3. 廖奔.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北京: 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9: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