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西
東吳太元二年(252)四月,孫權薨,孫亮嗣。此后三嗣主時期禍亂不斷,吳大帝身后一幕幕宮斗大戲,由其身前血雨腥風已見端緒。
其時孫亮還是十歲的孩子,他是孫權最小的兒子。孫亮之前的太子是孫和,兩年前的改嗣著實引發(fā)了一場地震。傳位幼子有違嫡庶之義,大臣們不能全都睜一眼閉一眼。廢立之際,孫權已將孫和幽閉在宮內(nèi),驃騎將軍朱據(jù)、尚書仆射屈晃等率大批官員連日赴宮門叩首請愿,孫權從宮里親睹這情形,心里發(fā)怒,也有些發(fā)毛。先是殺了幾個諫諍的官員,又將為首的朱據(jù)、屈晃拽入宮內(nèi)杖笞。朱據(jù)是孫權的小女婿,竟未能得免,后來更被“追賜死”。此事見《三國志·吳書》吳主五子傳和朱據(jù)傳。
其實,東吳立嗣不止鬧出這一場風波。孫權有七子:登、慮、和、霸、奮、休、亮。早在魏黃初二年(221),長子孫登被立為吳王太子(孫權稱帝后即為皇太子),可是沒等到繼位就死了,時在赤烏四年(241)。翌年,立第三子孫和為太子。此前次子孫慮已亡,按說順位承嗣自是順理成章,可偏就鬧出軒然大波。發(fā)難者是孫和的姐弟,全公主和魯王霸。
吳大帝孫權像(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全公主就是孫權長女魯班(初適周瑜之子周循,后嫁與全琮),此女與孫和生母王夫人夙有怨隙,竭力譖毀孫和母子。孫權惑溺于讒言,漸而考慮重新立儲。與其同時,封為魯王的孫霸(孫權第四子)亦覬覦上位,又有全寄(全琮次子)、吳安(孫堅吳夫人侄孫)、孫奇、楊竺等人與之結成一黨,這就跟太子孫和那邊死磕,形成所謂“二宮構爭”的局面。
大臣們自然以兩宮選邊站隊。按殷基《通語》的說法,雙方幾乎勢均力敵—
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jù)、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zhèn)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jù)、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五子傳裴注引)
陸遜、吾粲、顧譚這些人堅持嫡庶之分,力挺太子,為此連表諫爭。但孫權既不屬意孫和,更不容臣下雞一嘴鴨一嘴。于是痛下殺手以儆效尤,吾粲被“下獄誅”,顧譚被流徙交州。陸遜幸未獲罪,大概是礙于此公勛業(yè)卓著聲望太高。既已“舉國中分”,孫權自是難以決斷,五子傳稱“(孫)權沉吟者歷年”,擺在他面前的選項已經(jīng)不是非A即B那么簡單。直到赤烏十三年(250)八月,終于廢黜太子孫和。但同時魯王霸被“賜死”,不知怎么孫權更覺此兒不能留。至于全寄、吳安、孫奇、楊竺一班魯黨,亦皆被誅。魯黨背后是全琮和全公主兩口子,全琮此前已亡故,因而未予鞫劾。同年十一月,立孫亮為太子。
孫峻謀殺諸葛恪《三國演義》清初大魁堂本第一百八回插圖
以上所述,乃孫權立嗣始末之概要。圍繞爭嗣的兩次權力對撞,徹底撕裂了東吳王室乃至士族集團,而孫權更以殺戮(管他兒子女婿宗室外戚)改變了親緣關系與倫紀之常。
孫亮在位六年(建興元年至太平三年,252-258),實為孫峻、孫綝秉政。峻、綝二孫是從兄弟,乃東吳開山之祖孫堅的曾侄孫,亦即其弟孫靜的曾孫(按世譜是孫亮侄輩)。孫權將個黃口小兒擺上殿堂,直接后果是使宗室強人把持國柄。
孫峻起家為丹陽太守,又徙任吳郡、會稽,孫權疾寢之際進入中樞,領武衛(wèi)將軍,受遺詔與大將軍諸葛恪、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太子右部督呂據(jù)等同為輔政大臣。然而,孫亮即位第二年,即建興二年(253),孫峻設了圈套誅殺諸葛恪,隨之將丞相和大將軍這兩個最重要的職位抓到手里。不過,幾個輔政大臣中最早被除掉的不是諸葛恪,孫權剛死尚未發(fā)喪,孫弘就被誅殺。孫弘與諸葛恪有夙嫌,企圖發(fā)矯詔除之,豈料孫峻通風報信,使諸葛恪得了先手。但看這一節(jié),孫峻起初似乎還是諸葛恪的盟友,按韋曜《吳書》說法,孫權將后事托付諸葛恪,倒是因為孫峻一再保薦:
(孫)權寢疾,議所付托。時朝臣咸皆注意于(諸葛)恪,而孫峻表恪器任輔政,可付大事。權嫌恪剛很自用,峻以當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乃征恪。(恪傳裴注引)
可是,孫峻后來怎么突然變臉?《三國志·吳書》恪傳說是因為連年出征淮南,虛耗國力,加之合肥之役失利,諸葛恪已大失人心。有謂:“孫峻因民之多怨,眾之所嫌,構(諸葛)恪欲為變?!比绱苏f來,殺諸葛恪倒是為民除害了。以前學者評論此節(jié),多著眼于權力分配。王應麟認為他們的合作沒有確立主輔關系,“孫峻薦諸葛恪可付大事,而恪終死于峻之手?!兑住吩唬罕戎疅o首,無所終也”(《困學紀聞》卷十三)。何焯說是因為權力不能共享,“按(孫)峻始保恪,而后乃相圖,權勢之難共如此”(《義門讀書記》卷二十八)。這些說法自然不錯,只是有些隔靴搔癢?;蛟S,這里的疑問可以倒過來作想:孫峻原先為什么要跟諸葛恪合作?譬如,若是起初就撇開諸葛恪,原先太子和的擁躉是否將重新集結?可惜這其中真實事況在史家筆下蓋付闕如,結果是殺戮本身成了真相。
陳壽傳述諸葛恪罹兇之日,筆墨不憚其煩,從孫峻置酒設局說起,又述諸葛恪晨起盥漱之后一系列惡兆(出門時“犬銜引其衣”這一細節(jié)竟寫了兩遍);此時宮帷中已埋伏刀斧手,車抵宮門,亦有人向他發(fā)出警示,諸葛恪在疑慮之中躊躇而入,依然顯示其剛愎、自矜的性格。之后,從席間刀劍交斫,到最后拋尸城南石子岡,整個敘述從容有致。這完全不像是陳壽那種簡略枯瘁的手筆,倒頗有幾分太史公的敘事風范。所以,《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八回說到此事,不須小說家費心結撰,幾乎是照搬恪傳記述。不過,小說將滕胤作為孫峻同黨,實無史據(jù)。滕胤跟二孫只是“內(nèi)不沾洽,而外相包容”的關系(孫峻傳),后來恰為孫綝所殺。
五鳳三年(改元太平,256)九月,孫峻病死。據(jù)說是夢見諸葛恪索命,驚懼而亡。此后孫綝接替了他的位置—“及(孫)峻死,(孫綝)為侍中、武衛(wèi)將軍,領中外諸軍事,代知朝政。”(孫綝傳)這時候,滕胤和呂據(jù)都反對孫綝上位,結果雙方調(diào)兵遣將打了起來。但滕、呂兩邊的軍隊未能及時會合,被各個擊破,滕胤被誅,呂據(jù)自殺。自孫權謝世至此不過四年工夫,當初五個輔政大臣已經(jīng)一個不剩。隨后,二十六歲的孫綝遷升大將軍。
何焯《義門讀書記》(全三冊)崔高維點校中華書局2000年版
小鮮肉孫亮這時才十四歲。
據(jù)三嗣主傳,太平二年(257)夏四月,少帝孫亮“始親政事”,對于孫綝不再完全聽任其事—“綝所表奏,多見難問”。本傳又謂,孫亮甚至組織了一支少年近衛(wèi)軍,募集十八歲以下、十五歲以上的軍戶子弟,得三千余人,選任“大將子弟年少有勇力者”為將帥,每日在宮苑里訓練。少帝放言:“吾立此軍,欲與之俱長?!毙⌒∧昙o就明白,槍桿子要抓在自己手里,看來此娃有些頭腦??僧吘怪皇且粠桶氪蠛⒆佑螒蚴讲傺荩刹簧险?jīng)用處。如果可以比作一部充滿勵志色彩的成長小說,孫亮卻等不及要翻到篇末去了。他實在不甘做傀儡皇帝,第二年就迫不及待要除掉孫綝。
王應麟《困學紀聞》欒保群 ?田松青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年幼的孫亮畢竟涉世未深,找來謀事的竟是太常全尚(全琮之侄)和全公主那班人,結果走漏風聲。據(jù)說是皇后全氏向?qū)O綝告發(fā)。這位全夫人是全尚之女,全公主的從孫女,也是孫綝未出五服的遠房侄女;而全尚妻乃孫峻姊,也即孫綝從姊,從母系方面說全夫人又是二孫的外甥女。姓全的一家子跟東吳宗姓有著多重姻親關系,其中盡是錯亂復雜的倫序交互。陳壽所謂“孫權之婚親重臣也”(《魏書》鐘會傳),此亦可見一斑。當然,這里還有另一層關系,就是全公主跟孫峻的私通(說來二人還是姑侄)。這事情即便不是全夫人去通風報信,也難保不從她母親或是全公主那邊透出去。按《江表傳》所說,就是全夫人的母親向?qū)O綝舉告—最初是全尚兒子黃門侍郎全紀被少帝召去密謀,孫亮還告誡全紀不能讓他母親知道,豈料全尚奉詔之后卻泄于其母。真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
在東吳的政治格局中,血親、姻親和宗親往往是權力結盟的基礎,可是最靠不住的也是這些翁婿姑婆的親緣關系。孫權身后窩里斗不斷,本質(zhì)上就是宗室乃至宗親的戰(zhàn)爭。
二孫挾少帝,看似不可一世,其執(zhí)政地位并不穩(wěn)固,孫峻就曾兩度險遭宗室剿殺。五鳳元年(254),吳侯孫英(孫權之孫,太子登次子)謀誅孫峻;第二年,又有將軍孫儀(孫靜之孫,孫峻、孫綝叔伯輩)、孫邵、林恂等意欲除之。兩次都因為“事泄”而不成,謀主孫英、孫儀均自戕,后一次捎帶朱公主(孫權次女魯育,朱據(jù)妻)亦被殺。太平元年,則有孫憲(一作孫慮,峻、綝從兄弟)與將軍王惇等謀殺孫綝,敗露后孫憲服藥死,王惇被殺。
這回孫綝得知孫亮要動手,夤夜發(fā)兵包圍宮苑,宣布廢黜少帝,立孫權第六子瑯琊王孫休為帝。隨即清除異己,自然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大概是看在全氏提供情報的分上,總算未將姓全的趕盡殺絕,全尚、全公主都被流徙荊蠻之地(《江表傳》說全紀自殺)。
孫休踐祚,褒獎孫綝“扶危定傾”,喻之霍光廢劉賀、迎立漢宣帝故事。于是,孫綝以大將軍為丞相,其兄弟孫恩、孫據(jù)、孫幹、孫闓皆封侯加爵,本傳稱:“(孫)綝一門五侯,皆典禁兵,權傾人主,自吳國朝臣,未嘗有也。”
可是,誰能想倏然間來了個大逆轉(zhuǎn),孫綝扶上位的孫休一翻臉把他給滅了。歷史之詭異,莫過于王權授受與廢立之局。后來,這種事情還將重復。
孫休白撿了個皇位,一開始有些犯暈,面對前來奉迎的內(nèi)臣顯得誠惶誠恐。在往都城途中,以武帳設殿,這位被安排上位的君主不即御座,竟侍立一側。本傳描述其謙恭恂謹不吝筆墨。然而,孫休并不是一個任人擺弄的主兒,非但能屈能伸,亦有殺伐決斷的膽略。他知道,有驕橫倨傲的孫綝在側,一輩子將不得安生。也許登基之日就有除兇之念。他于永安元年十月即位,十一月還對孫綝兄弟數(shù)加賞賜,十二月臘會上就開了殺戒。顯然,孫休用人吸取了孫亮的教訓,替他辦事的是老臣丁奉和左將軍張布,二人與宗室均無姻親關系。
孫綝廢吳主孫亮《三國演義》清初大魁堂本一百十三回插圖
頭天夜晚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建業(yè)城中傳言要出大事。孫綝可能有預感,臘會當日稱疾不出,但招架不住孫休派人上門催促。他出門前布置部隊待命,又與家人約定,入宮后即在府中放火,以便借故脫身??墒堑鹊较喔鸹?,孫休硬是不讓他離席,這時丁奉、張布示意左右將孫綝拿下。《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三回說的就是這事情,情節(jié)與陳壽的傳述幾無差別。孫綝問斬之際與孫休有這樣一番對話:
(孫)綝叩頭曰:“愿徙交州?!保▽O)休曰:“卿何以不徙滕胤、呂據(jù)?”綝復曰:“愿沒為官奴。”休曰:“何不以胤、據(jù)為奴乎?”遂斬之。
當初他不肯放人一馬,現(xiàn)在孫休也不肯放過他,這就叫你死我活。宗室的斗爭從來就是這樣,絲毫沒有溫良恭儉讓之余地。按史家筆法,加諸孫綝的罪名自然是“逆謀”“圖反”之類,歷史敘事的官樣文章免不了成王敗寇那套話語。其實,孫綝若是自己要做皇帝(作為宗姓,理論上亦在承祧之列),何必要立孫休?他是要將人主捏在自己手里,演繹周公攝政的故事。可是,孫綝哪里懂得周公那套章程。其實,他都沒有參透王權授受之奧秘,豈知對于人主和權臣而言,權力亦是“他者”,本身具有反制的性格。孫綝是自己掘坑把自己埋了。
自然,歷史進程的相似性很快得到驗證。因為不按規(guī)則出牌已成慣例(其實什么是規(guī)則也很難說),孫休死后,主事的大臣們再玩廢立之局。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不知是出于公心還是私心,反正是聽信左典軍萬彧之言(萬某將孫皓說成是孫策那樣的開拓性人物),一拍腦袋,決定廢棄太子,迎立烏程侯孫皓。于是,這位早先的廢太子孫和的長子成了吳國最后一位君主。
但孫皓粗暴驕盈,又好酒色,很快讓濮陽興和張布追悔不已。怎么辦?還能怎么辦!孫皓登基在八月,到十一月他們就被自己選定的人主給收拾了。他們只是私下嘀咕幾句,還來不及再搞廢立,或許都未動過那念頭,孫皓已將二人流徙廣州,繼而追殺于途中。
不錯,正如哲人所說,一切重大歷史事件都會出現(xiàn)兩次。但東吳的事況表明:第一次作為悲劇出現(xiàn),第二次還是悲劇。
孫休在位七年(永安元年至七年,258-264),除了誅滅孫綝,基本上無所作為。在所有四位吳主之中,他是最平和的一個,而且酷愛讀書。傳稱:“(孫)休銳意于典籍,欲畢覽百家之言,尤好射雉,春夏之間,常晨出夜還,唯此時舍書?!庇殖Ec博士祭酒韋曜、博士盛沖等學者講論道藝??墒?,深為得寵的張布唯恐自己不得專寵,以讀書妨礙政事為由,迫使孫休罷了博士們的講筵。孫休大概不擅理政,大臣中偏是倚重不靠譜的濮陽興和張布。
建業(yè)石頭城遺址
不過,他并不是那種書呆子。他知道,對于宗室人員的舉動總須保持高度警覺。聽說廢帝會稽王孫亮有些不安分—“使巫禱祠,有惡言”,怕是有非分之想,便將他黜為侯官侯。在遣往侯國途中,孫亮自殺了,年僅十八歲。不過,比起后來的孫皓,這般對付自家兄弟的手段還真是小巫見大巫。孫皓三個弟弟中,孫謙和孫俊都死在他手里。
據(jù)孫皓傳,寶鼎元年(266),永安(今浙江德清一帶)山賊劫持孫謙,聚集數(shù)千人向都城進軍,被官軍阻殺于建業(yè)城外。因?qū)O謙有被擁立之嫌,俘獲后便自殺了事。但據(jù)孫和傳裴注引胡沖《吳歷》,孫謙是被孫皓酖殺,還連帶殺了其母子?!秴菤v》又謂殺孫俊一事,只是因為他“聰明辨惠,為遠近所稱”。兄弟乃至宗姓之間,所有的事情都很微妙,因為相同的血脈之中同樣有著承祧的基因,在孫皓眼里就是一個個定時炸彈。
對于其前任孫休的妻兒,孫皓更是毫不留情。其傳中記述,甘露元年(265),逼殺孫休的皇后朱氏,后將孫休兩個大的孩子(包括太子)一并翦除。如此喪心病狂,慘絕人道,實令人發(fā)指。當初濮陽興、張布改嗣孫皓,朱后是相當配合,有謂:“我寡婦人,安知社稷之慮,茍吳國無隕,宗廟有賴可矣?!保ㄥ鷭鍌鳎┛墒窃趯O皓看來,孫休有子在世就是隱患。當然,這不是多慮,后來陸凱就考慮重立孫休之子(見后文引陸凱傳)。
還有,另外兩個重要宗室人物—孫權第五子孫奮、孫策的孫子孫奉,也都被孫皓所誅。奇怪的是,事情出于一樁謠言。五子傳謂:建衡二年(270),孫皓因溺于夫人王氏喪事,數(shù)月不出,民間訛傳其死,有謠言稱章安侯孫奮或上虞侯孫奉要繼任大位;這種流言蜚語卻使孫皓惕怵不安,想到大臣們兩度廢立的把戲,他自然不能掉以輕心。像孫奮、孫奉這些蟄伏封邑的宗姓人物,看似哪個角落里的冷棋閑子,可不知什么時候就會蹦出來,隨時加入王位戰(zhàn)。他們跟太子一樣,也成了孫皓心中的鬼魅。
至此,孫權謝世十八年后,他七個兒子已經(jīng)一個不剩。七個兒子中只有早夭的孫慮沒有卷入嗣位的漩流,其他人都曾主動或是被動地置身其中。這是他們的宿命。
孫權黜太子孫和以幼子孫亮為嗣,孫綝廢少帝而立孫休,濮陽興和張布則棄太子而立孫皓,皆于冥冥之中墜入權力迷思的陷阱。孫權身后亂局頻仍,從前史家多咎于其晚年昏悖,其實說到底是權力致亂。衡之儒家政治倫理,東吳三嗣主的合法性都成問題。
當初,孫和被黜封南陽王,遣之長沙就國,或有機會東山再起。五子傳暗示,孫權死后,諸葛恪秉政,其時便有翻盤的考慮。二宮構爭時,諸葛恪就力挺孫和,而孫和的王妃張氏又是諸葛恪的甥女,很可能私下有所承諾,這時候找上來了—
(張)妃使黃門陳遷之建業(yè),上疏中宮,并致問于(諸葛)恪。臨去,恪謂遷曰:“為我達妃,期當使勝他人?!贝搜灶H泄。又,恪有徙都意,使治武昌宮,民間或言欲迎(孫)和。
張妃讓陳遷致問什么,諸葛恪要向張妃轉(zhuǎn)達什么,盡管言語閃爍,但意思還是很清楚,無非是廢立之事。現(xiàn)在孫權不在了,諸葛恪讓她再等等,想必有機會扭轉(zhuǎn)乾坤。民間傳言欲迎立孫和,不是空穴來風(“此言頗泄”)。但東吳的政治節(jié)奏太快,諸葛恪轉(zhuǎn)眼讓孫峻給殺了,孫和復辟的機會就這樣稍縱即逝。但悲催的是,這回竟搭上了性命,孫峻將他流徙新都(今浙江淳安一帶),繼而又派使者宣詔“賜死”,張妃亦自殺。
孫和未能做成皇帝,東吳宗廟里卻有其一席。東吳前后四帝,宗廟奉祀四個牌位:孫權謚號大皇帝,孫休謚號景皇帝,廢帝孫亮、亡國之君孫皓自然沒有廟號,另外兩個廟號是做了皇帝的兒子追謚沒做過皇帝的老爸—孫權追謚孫堅為武烈皇帝,孫皓追謚孫和為文皇帝。孫堅未做皇帝是那時東吳尚未建國,而孫和則毀于慘烈的宮斗??墒?,誰料想孫和的兒子竟替老爸出了一口惡氣,儼然國王版王子復仇記。歷史行跡往往呈現(xiàn)詭異的回歸,孫皓降晉后賜號“歸命侯”,這名頭饒有意味。
孫皓在位長達十七年之久(元興元年至天紀四年,264-280),之前蜀漢已亡,繼而曹魏禪晉,東吳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但孫皓依然花天酒地,惡行累累,那些爛事不提也罷。但孫皓傳所記述的最后幾年,倒是祥瑞迭出。吳地掘銀,旋得石函天璽,鄱陽、吳興皆出奇石瑞兆;又有黃姓、吳姓人家生長巨形野菜(被視為芝草一類),一時朝中歡欣鼓舞。
孫皓一朝年號繁多,如甘露、寶鼎、鳳凰、天冊、天璽,多取名祥瑞之物(孫權年號亦類此)。孫皓迷信巫覡占驗,不能不讓人想到孫權晚年熱衷迎神之事。史家有曰:“國將興,聽于民;國將亡,聽于神。”(吳主傳裴注引孫盛語)這是基于歷史經(jīng)驗的祛魅。雖然,帝國宮廷中那些錯綜混亂的綱常與倫??捎扇逭唠S意解釋,但君臣之間卻如天人之際,永遠穿梭著無法祛除的鬼魅。因為權力的欲望就像空氣一樣,裹挾著那些被煎熬的靈魂。
當君權神授的神話鬼話變成了君權臣授的現(xiàn)實敘事,儼然放大了士大夫的話語權力,想要擺脫被操控的命運,便要跳出人家擬定的故事腳本。所以,君臣之間的“相斫史”仍將推出新的戲碼。孫皓殺了將他推上權力寶座的濮陽興、張布,甚而當初力薦孫皓的萬彧亦不能幸免,躲過了初一卻未逃過十五。
孫皓傳中記載,鳳皇(凰)元年(272)右丞相萬彧“被譴,憂死”。但何以被譴,沒說具體事因。這語焉不詳?shù)奈淖直澈?,是大臣們重謀廢立的一次敗局。參照《江表傳》所述,此事概由萬彧與丁奉、留平等密謀,敗露后孫皓酖殺萬彧、留平(此前丁奉已卒)。
另有一說,左丞相陸凱亦參與廢立之謀,其傳謂:
或曰:寶鼎元年(266)十二月,(陸)凱與大司馬丁奉、御史大夫丁固謀,因(孫)皓謁廟,欲廢皓立孫休子。時左將軍留平領兵先驅(qū),故密語平,平拒而不許,誓以不泄,是以所圖不果。太史郎陳苗奏皓:“久陰不雨,風氣迴逆,將有陰謀?!别┥罹瘧衷?。
從時間上看,陸凱應該不是萬彧一伙,因為萬彧謀事在建衡三年(271)。但兩處都出現(xiàn)丁奉、留平的名字,讓人莫辨其是。陸凱之所以未被追究,蓋因族弟陸抗擁兵荊襄,孫皓頗有忌憚。陸氏宗族勢力不可小覷,孫皓曾問陸凱:“卿一宗在朝有幾人?”陸凱回答說:“二相、五侯、將軍十余人。”(《世說新語·規(guī)箴》)難怪他犯顏忤旨底氣十足。但不知何故,陸凱的廢立之局亦竟“所圖不果”。當然,睚眥必報的孫皓心里記著這筆賬,陸抗死后,陸凱的家人就被流徙荒陬海隅。
二○一八年一月十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