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何振岱佛學(xué)思想探究

2018-04-02 21:51:44
福建工程學(xué)院學(xué)報 2018年2期

(福建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號心與、覺廬、悅明,晚年自號梅叟,侯官(今福州)人。師從名儒謝章鋌,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詩作成就很高,以其深微淡遠、疏宕幽逸的詩歌美學(xué)在閩派中獨樹一幟,被譽為“同光體”閩派的殿軍人物。古文詩詞為世所重,平生弟子盈門。他擅畫能琴,書法融碑帖于一爐,功力深厚,是近代福州著名的文人學(xué)者。但由于其論著多未正式出版,市面上較少流傳,以致當前學(xué)界知之不足,影響了研究的深入。近年來,隨著《何振岱集》的點校出版,有關(guān)何振岱的研究漸漸引起了學(xué)者的興趣與關(guān)注,《何振岱日記》的影印發(fā)行,更為有關(guān)研究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劉建萍教授的《何振岱評傳》是第一部對何振岱進行全面研究的重要著作,在研究何振岱的古文詩詞成就、生平交游、思想情操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正如《何振岱評傳》“禮誦祈安勤佛事”一節(jié)所述,由于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早在青年時代,何振岱就篤信佛教?!痹诖撕蟮囊簧校敖虝鴮懽髦?,何振岱堅持誦經(jīng)念佛,在現(xiàn)存何振岱的日記中還可以查找到不少供佛禮佛、求佛祈安、寫經(jīng)贈友、忌日持齋、參拜佛寺的記述?!痹凇逗握襻芳分?,“也有不少反映他參禪誦經(jīng)、弘揚佛法、贊揚佛子、以佛詠景、以禪喻詩以及和佛教界人士交往的內(nèi)容?!盵1]217《評傳》一書對此多有記述,尤其詳述了何振岱與楞根禪師的交往。但該書重在敘述史跡,對于何振岱的佛學(xué)理念尚未作深入地探討。今在此基礎(chǔ)上,試作進一步的探究。

一、禮佛求安,祈佑蒼生

明清以來,佛教對于我國普通民眾之影響,大多由世俗之信仰導(dǎo)入,而漸進于佛學(xué)之禪修,究其極而得般若之慧覺。何振岱與佛學(xué)的因緣,也是由世俗佛教信仰而起的。何振岱在《先君子手寫佛經(jīng)跋》中云:

予舊居在烏石山麓,左右兩院,左院后一樓面山,傍無垢石塔。先君子桂齋公供觀音大士像樓中,晨夕焚香,誦持經(jīng)咒,木魚聲時時隨香風(fēng)吹滿庭宇。常自寫經(jīng),今存兩卷,仿宋刻體。卷首繪觀音大士像,后畫韋馱,又一葉花幢,書姓名其上。小子鈍根淺植,未諳佛理,謹寶藏吾父手跡。偶一披覽,如見慈顏靜悅,伸紙磨墨于小樓間也。吾子孫其世守之,勿令有所損蝕。[2]37

據(jù)何振岱自述,他的舊居在烏石山麓,傍無垢石塔(俗稱烏塔)。此塔原名 “崇妙保圣堅牢塔”,其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799)所建“凈光塔”。與烏石山烏塔相對者,又有九仙山的白塔和定光寺。這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山兩塔”中的二山二塔。我們可以想見,何振岱青少年時期,必常常到此地游玩,日復(fù)一日的暮鼓晨鐘,涂抹了何振岱青少年思想的底色。他的父親桂齋公雖是個秀才并曾在縣府任幕職,但似乎生活困頓,頗為落魄,常常還得靠著何振岱母親做些女紅補貼家用?;蛟S是功名仕途的不順遂以及生活的不太如意,桂齋公常年供奉觀音大士像,晨夕焚香、誦經(jīng)。何振岱的母親也深信佛教,何振岱《四月廿四日供佛感昔》詩云:

慈母恒言佛有靈,夢中親見準提形(母嘗以先姊病禱佛,夢見佛母而愈);龕燈長照心齋白,香篆如縈髻相青?;ü癖P商作供,弟兄羅袷侍聽經(jīng)。每逢此日思何極,頂禮筵前一涕零。[2]178

附:嵐屏和作

情悟庭宇啟清筵,篆字金壚颶紫煙。追憶慈姑當此日,躬調(diào)素食供諸天。佳晨欲并龍華會,梵咒虔修佛母緣。正是榴紅梔白后,持齋孟夏續(xù)年年。

何振岱母親因為女兒生病求佛保佑而得痊愈,信佛更是篤敬虔誠。在每日的晨誦中,“弟兄羅袷侍聽經(jīng)”。何振岱的妻子鄭元昭,字嵐屏,號浣蘭居士,生長名門,知書達理?;楹筘鴥樯?,平日何振岱稱元昭“嵐弟”,元昭則稱何振岱“吾師”。 鄭氏亦善詩詞,常與丈夫何振岱相唱和。上文所附,即其和作。鄭氏也篤信佛教,在她的《嵐屏北居日記》里,也多有晨起誦經(jīng)禮佛的記載。篤信佛教的家庭氛圍和身居佛教興盛的閩都之地,無疑為何振岱與佛結(jié)下了不解的因緣。因此,世俗信仰的禮佛、供佛,也就構(gòu)成了何振岱佛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嘗偕周子,借室供浮屠。(余嘗同周雨漁借君一房誦經(jīng))” (《久雨忽晴適吳翁小鏗饋葡萄酒感謝》)。[2]361他人也曾“賜圣容佛相”(《答林坦西同學(xué)書》)[2]50給他供奉,晨起洗漱后的“誦經(jīng)”已經(jīng)成為他以及他妻子的生活習(xí)慣,這在何振岱夫婦的日記中隨處可見。

祈求神明賜福禳災(zāi),希冀佛法庇佑,無疑是維護世俗佛教信仰的重要精神紐帶。何振岱亦深受此一觀念影響,并影響到他的周邊朋友學(xué)生。福州的學(xué)生劉蕙愔生日,身在北京的何振岱特地“寄回金字十咒……余寫時焚香持敬,祝弟長生?!?《與劉生蕙愔》)[2]64何振岱寫信給學(xué)生張浣桐說:“昨有示我《觀音大士》及《摩利支天》經(jīng)咒,佛真無妄語,誦竟殊慰愚?!?《與張生浣桐》)[2]84何振岱自己也常抄寫佛經(jīng)饋贈他人,“寫《心經(jīng)》一卷送饒氏”[3]484。身在福州的學(xué)生蘇禾龕寫信給何振岱,請他寄贈佛教經(jīng)書,他回信說:“《摩利支天咒》小本當為覓寄,若有善士欲持誦者,先持印光和尚所贈送者,亦可供,覓得小本再照誦可也。”(《與蘇生禾龕》)[2]84他的學(xué)生周敏時善于作畫,何振岱贊譽說“君之工筆人物等作,里中無第二人能之,可稱獨步?!彼嬕恍┓鹣?,寄放在何振岱家,以便賣給有緣人。“紫竹觀音大士像,已為人請去供奉,畫資如價已付嫂氏。尚有一絹本方某攜去,鬻否未定?!?《與周生敏時書》)[2]71可知何振岱交游的人中,信佛供佛者大有人在。

在戰(zhàn)亂頻仍、動蕩不安的年代,不僅困頓的個體生命有隨時飄零的不安,整個國家也都處于無力地掙扎之中,祈求佛法的庇佑,救渡蒼生于水火,也就成了何振岱奉佛、禮佛的又一重要活動。何振岱在《答林坦西同學(xué)書》中寫道:

客(或為“今”之誤)冬,弟行后,里中烽燧頻驚,身雖在客而家人親友懸系寸心,焦灼不勝。賴天佑我閩,小囂旋靖,然亦危險甚矣。吾里近年奉佛人多,即以功德林一處言之,修持精進者不鮮。每聞風(fēng)鶴,輒集僧侶禮懺,晝夜不懈。佛力所庇,往往轉(zhuǎn)危為安。弟等亦于西禪寺建護國道場,自去年五月起至九月暫停。明年款集將永遠禮誦,冀得免劫運。兄試與冕廷兄言之,欲兩兄之垂臂力見助也。方今日處險中,無問何地皆非謐土,南朔均爾。吾州與朔方益與強者鄰毗,非仰希神力潛移默轉(zhuǎn),奚恃而弗悸耶?吾曹所得盡心者如是而已。故愿兩兄見助,俾此道場不替,功德無疆矣。[2]49

在《與林坦西同學(xué)》的另一函中云:

西禪寺仁王道場乃為護國而設(shè),基金未集,尚有待于募助為月間湊用??习l(fā)心者月助一緡,實無多。吾州岌岌在風(fēng)雨中,所信佛力庇蔭,或可減輕劫數(shù),是不能無望于有心者之幫助耳。[2]51

在《與王生德愔》的書函中又云:

杞人之憂,耿耿于中,不可泯也。如何?如何?惟君與佛緣深,滲人意切。怡山法會,年來漸衰。思更振起,用祈慈佑。欲為將伯之呼,必得同人之助,吾弟其有意乎?[2]51

在何振岱的日記中也有相關(guān)的記載,“明年正月,立一護國道場小社,每月朔輪流到寺上供一次?!薄扮H弟繳護國道場月錢下半年。三元。收訖。”[3]490對于衰殘之年的何振岱,面對動蕩的時局以及無辜的生靈,積極倡議、籌備、舉行大型的“護國法會”,以祈求神明,護我中華,庇佑蒼生,足見其慈悲惻隱之精神。

二、僧友酬唱,游心方外

自佛教傳入中土以來,僧人與文人的唱和往還,是文壇上千年不絕的風(fēng)流雅韻。何振岱自己說:“吾少讀悟書,游心在方外。愛聽靈源鐘,襆被宿香界?!?《積雨有懷梵輝上人》)[2]375何氏也與僧人多有交游唱和[1]218-219,其中尤其以與楞根禪師之交往最為密切,詩文之唱和往來也最多。

楞根和尚(1876—1937),法號心源,又自號了幻頭陀,是佛教禪宗南宗曹洞一支在福建怡山長慶寺第58代傳人。俗姓張,福建福鼎人。15歲往浙甌錦屏山常寧寺依曉柔法師剃度受具足戒。18歲任鳳山瑞云寺住持,20歲游參諸方,得法于怡山長慶寺妙湛法師。曾先后兩次主持西禪寺?!吧匠纸渖鯂溃染阼蟮?,兼擅長詩詞、書法,平日喜作蠅頭小楷,神韻圓潤。著有《華藏樓詩集》,寫景抒情極具宋人風(fēng)格。所著《鳳山十六景詩并序》,最為膾炙人口,傳誦不絕?!盵4]124

據(jù)《楞根大師祭文》所述,何振岱與楞根大師交往數(shù)十載,如影隨形,尤其是從北京南歸后,何振岱“頻宿山樓”“欲去仍留”,兩人常常徹夜暢談禪理。何振岱與楞公的詩詞唱和也最多,有《于山香壇懷楞公》《披陶隱居集賦寄楞公》《楞公以佛像及志錄諸品見惠志謝》《初秋二十日怡山明遠閣懷僧楞公》《四月初五夜,鼓山寺畔右樓上,楞公過談,既返,寺門已鍵,獨趺坐東際樓,予聞之,自往邀回,未四更又鳴鐘上殿矣》《楞根上人像贊》《南浦·慧明受法戒萬歲寺后歸章江,楞根上人亦往太姥,賦詞寄意》《山房餞春并送僧楞公歸太姥》《寄瑞云詩僧楞根》《又題楞根禪房》《己卯初秋二十日,怡山明遠閣懷僧楞公》等。楞根大師圓寂后,何振岱作《楞根大師祭文》表達了對楞根大師無盡的思念。在這些詩詞文字中,除了記載兩人的交游,也多闡述了何振岱對佛學(xué)的理解。如“蕪根千里愁難剪,禪悅平生醉可逃?!?《山房餞春并送僧楞公歸太姥》)“掩關(guān)獨樂疑非理,舉世迷方豈有終? ”(《寄瑞云詩僧楞根》)“只覺公來吾意好,不曾放下也心夷。(注:公語予放下心。)”(《于山香壇懷楞公》)“酸咸在味外,道與禪修通?!?《白塔寺楞公留飯同墨泉、雨漁》)等等。何振岱對佛理的參悟,都靈光般地閃現(xiàn)在往來的詩詞唱和中。

因篤信佛教而參悟佛學(xué),何振岱遂常常有山林之想。在《與王生德愔》中,何振岱說:

六年客夢,嘗繞東皋;一曉游心,還尋故磴。松翠滴衣,巖霏濕帽。澗泉穿葉,澈漱飛聲;壁石擘云,巉巉峙影。唄響空際,如瞻佛光;鐘韻風(fēng)前,便消塵慮。以我六根未凈,一念猶誠,不能無對巢禽,而嘆其自得;安能每逢老衲,毋羨其清?因乎到此三朝,只及水云亭、萬松關(guān),略徘徊而已。[2]57-58

何振岱為生活計,遠赴北方。羈留在外的歲月里,最令其魂牽夢繞的就是福州東郊的鼓山,那里松柏林立,泉聲清澈,更為重要的是隱藏于鼓山深處的古剎涌泉寺,那是他滌洗心靈、掃除塵囂的地方。因此,他回到福州,就去水云亭、萬松關(guān),讓自己的心靈得以寧靜。

何振岱說自己“雖未能驟然出家”,但又“誓愿靜修”(《答劉生蕙愔》)[2]57-58。雖自己塵勞未盡,對于飄然遠舉之人,總有無盡的想往。他在日記中記載:

清康熙中,合肥李孚青《道旁散人集》卷五載:南部小伶沈梅,字子魁,色藝皆佳。一日,演《醉菩提》有悟,遂薙發(fā)入虞山。又于克襄蓮?fù)?于克襄,字貽芬,號蓮?fù)ぃ綎|文登人。于天澤之子。嘉慶十年(1805)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刑部主事,遷員外,晉郎中,出任貴陽府知府,后升貴東兵備道,調(diào)湖北鹽法道,官至湖北按察使。著有《鐵槎山房聞見錄》《鐵槎山詩存》。記:明末姑蘇女伶,色藝皆絕群,偶步罨畫溪,見華飛水流,山翠欲滴,徘徊惆悵,誓不復(fù)歸,遂結(jié)廬于會真庵之旁而棲老焉。

岱案:此兩伶者,充其量可追隨楊絳子也。世間有此慧絕果斷之人,令人羨絕愧絕,縱不能躡其清塵,但時時念著此等人,亦可以洗凈凡心,想臻妙境。[3]514-515

一個演《醉菩提》有悟,遂薙發(fā)入虞山;一個見山花水流而有出塵之舉,對于這兩個慧絕果斷的女伶,何振岱有著無限感慨和想往,雖不能隨她遠去,但時時想著這等超塵卓絕之人,真可以洗凈凡心了。

然而,何振岱終究棲身于塵世之中,因此他總能從佛理中尋得善處世事的智慧。如他的《囂寂》詩:

在囂能見囂,寸心自有寂。抱之游于虛,晶然不可惑。向來制微功,亦用搏象力。虛白本我有,未可蔽一息。信知囂寂界,不翅人禽劃。何時兩境忘?十年達摩壁。[2]177

因為有較深的佛學(xué)修為,何振岱才能在近代動蕩不寧的時局中,讓自己寧靜下來。他也常以佛學(xué)的理念來開導(dǎo)他人。他在《答劉生蕙愔》書函中說:

來書讀竟,慰甚。所云人事苦惱,可想而知。然舍去有傷于義,心更不寧。世事真無盡如人意者,即使抽身自便,而所到之處,亦有違心者。要十分如意,直等修到靈山悟道之時,舍此無非煩惱地。老人數(shù)十年閱歷深知此苦,以吾弟之聰明,退一步想,未有心地不清涼者矣。天道人事時時轉(zhuǎn)變,我想如是如是,他變了出來,又是一番境界。所靠得住而不轉(zhuǎn)變者,惟自己寸心。立定主意,要做何等功夫,到何等境界,可以按年月時辰成就某種功效,中間雖有世事阻礙,而我做得一分,就算一分。日計不足,歲計有余,此是一種忍耐積成之事。老人自度體氣精神不及前此,現(xiàn)在猶可勉強支持,再過若干時不知如何。大概是退多于進,忝一日長乎爾,抗顏為師,不敢妄言,幸明察之。

吾弟高襟靈資,非塵坌所得緇。隨地而安,隨緣為學(xué)……總之,蠻觸事苦,世亂堪嗟。慎修念佛,以迓吉祥。弟謂然乎?[2]60

學(xué)生來信向何振岱傾訴世事煩擾之苦惱,何振岱用佛學(xué)的理念給予開導(dǎo),正如佛家所常言,凡夫俗子,一落塵網(wǎng)之中,便受八苦之折磨,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世事真無盡如人意者,“要十分如意,直等修到靈山悟道之時,舍此無非煩惱地?!比欢?,當我們能“退一步想,未有心地不清涼者矣”。面對瞬息萬變,如夢幻泡影般的世界,能依靠的“惟自己寸心,立定主意,要做何等功夫,到何等境界”,以勇猛精進之精神,日積月累,慎修念佛,方能得“吉祥”之境界。而所謂“吉祥”者,已非俗世之利祿,而有“義”存焉?!盎蚣胰?,或朋友,相聚為修善之言,善雖未及修,覺胸中有一種光明之氣,即吉祥也。”[3]78個體之修身,如此日積月累,當至于客觀之境界。

然而,個體之煩惱可守住本心,立定主意,以迓吉祥。時局多艱,民生困苦。世亂堪嗟,我佛悲憫,則何以教導(dǎo)眾生。何振岱說:

北風(fēng)南雨,方遍于九州,秋氣凄清,殆不可為懷。嗟乎!生直斯時,其又何云?惟內(nèi)修無愧于神明,其余憂之不可勝憂耳。吾弟家居,遇善事多發(fā)心為之,戒殺放生尤為切要。所謂獨抱一心,獨游一途者,是圣賢仙佛之根,非但文藝之成就已也。詩中有為學(xué)勿助二語,實獲我心。孟子云:“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蔽┥婆c忠皆為仁之本。朋友中有可引以善者,不惜苦口導(dǎo)之,受之不受在彼。而我以善教人,善機日熟,善氣與天地相通,庶幾可免于劫運,當與弟共勉之。道之同也,以此為貴矣。(《答劉生蕙愔》)[2]64

時局動亂,于個體要內(nèi)修無愧于神明,于他人則勸之以善與忠。雖不能扭轉(zhuǎn)乾坤于一蹴,但若人人向善,個個效忠,則戡亂致平,砥礪民風(fēng),亦不無小補云。因此,佛學(xué)也有了積極入世的意義。

三、三教同歸,戒懼修身

自佛教傳入中土以來,為了讓中國人更容易接受這一外來的思想,佛教先是依借儒、道之說以廣其流傳,開啟了三教融合的端倪。此后三教雖時有論爭,但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已是大勢所趨,至明代時期,莆田人士林兆恩更直接標舉名號,創(chuàng)立了“三一教”。“道冠儒履釋袈裟”,三教融合早已存在于中國士人的思想深處。

何振岱也正是這樣一位“三教”同膺的傳統(tǒng)士子文人。雖然,何振岱說自己游心方外,但在他的思想世界里,儒與佛不僅是并行而不悖的,而且在根子上是相通的,他們都是修身養(yǎng)性,成賢希圣的一種途徑。何振岱畫有“三家相見圖”:“化氣者身不動,化神者心不動,化虛者意不動。”[3]205在他的思想里,三教是同歸的?!段斐饺沼洝钒嗽鲁醢巳諚l載:

先太宜人生辰,早起焚香誦經(jīng),枕上思得數(shù)字,當守而行之:

簡:一易一書(字也)為日課,余皆隨意,弗貪弗惰。

靜:凝神內(nèi)照,洗心藏密,秋月澄潭,虛明安謐。

精:心細于發(fā),專一致研,弗得弗措,貫澈中邊

和:疾聲厲色,全無用處,溫溫恭人,物我喜悆。[3]195

簡、靜、精、和,這四個字,是何振岱早晨“焚香誦經(jīng),枕上思得”,但其所蘊含已經(jīng)融合儒、釋、道三教之精粹了。他在《與蘇生禾龕》的函件中說:

夫所謂宋學(xué)者,豈宋儒創(chuàng)造一說以教后世之人哉?蓋亦本于孔子、孟子相承之教耳。若切實言之,孔子、孟子亦不能自為道以教人,其所以教人,是本乎人心之自然,順以導(dǎo)之,其為道不過視聽言動之間、日用行習(xí)之際,極為平常。初無奇異,人人可行,人人可知。其所以不知不行而大遠于道者,一言以蔽之,曰“習(xí)害之耳”??鬃釉唬骸靶韵嘟?,習(xí)相遠也?!毕噙h云者謂其初本相近,到后一人往東,一人往西,于是相離不止千里、萬里。一為圣賢,一為禽獸,皆習(xí)為之。習(xí)既成矣,雖以孔孟為之師,不能移其分毫。故曰“習(xí)與性成”,所謂少成若天性,習(xí)慣成自然。自來說性,無若孔子之當。荀子謂性惡,誤以習(xí)為性耳,性安有惡哉?吾人之晚悟,躬行不力,亦由積習(xí)過深,故難擺脫。晚悟雖不好,究勝于終身不悟。洗得一分習(xí),便明了一分性。釋家謂之障,道家謂之塵。塵也,障也,皆習(xí)而已。岱愚昧,以為吾人既悟之后,已離乎習(xí),特未盡消除耳。第一不可認為圣人必不可至。圣人亦人身,非有怪特奇異之賦稟,彼實是生來不染,故翹然拔出人類。賢者則不免染習(xí),偏剛、偏柔,毗陰、毗陽,皆習(xí)也。有先天之習(xí),有后天之習(xí),洗得凈便通身光明。最怕是硬定不洗,愈染愈深,以至于不可革。吾與君當不如此。此事須與君會面后細細商討,必有入處,筆墨說不盡也。[2]83

在這里,何振岱與學(xué)生深入地討論了人生修養(yǎng)中的“習(xí)”與“性”的這一根本問題。正如佛法堅信萬物“真如本性”是完美無瑕一樣,在何振岱看來,人的“本性”是盡善盡美的,“性安有惡哉?”現(xiàn)實世俗世界中的人們,“其所以不知不行而大遠于道者,一言以蔽之,曰習(xí)害之耳”?!搬尲抑^之障,道家謂之塵。塵也,障也,皆習(xí)而已?!闭恰傲?xí)”、是“障”、是“塵”遮蔽了我們的“真如”“本性”。不管是宋明理學(xué)的刮垢磨光,佛家的“時時輕拂拭,莫使惹塵?!?,還是道家的遠離塵囂、清虛自守,都是為了洗去遮蔽我們本性的“習(xí)”“障”“塵”“ 洗得一分習(xí),便明了一分性?!薄跋吹脙舯阃ㄉ砉饷鳌!币虼耍握襻芬簧鷷r時刻刻都注意磨洗自己,修煉心性。

雖然三教思想并行而不悖,但正如中國歷史上眾多的文人士子一樣,他們思想的主軸依然是儒家的“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儒、釋、道三教雖然都是教導(dǎo)人們修養(yǎng)心性,但這種心性的修煉,在何振岱這里,有著明確且濃厚的儒家色彩。在《與張生浣桐》中,何振岱說道:

今者,羨冥鴻之遠引,恥梁燕之去依,百憂撼于一心,竟夕為之失寐。往者竹韻語我:體安者深,而習(xí)久斯賤。(引者按:《何振岱集》原斷作“體安者,深而習(xí),久斯賤。”應(yīng)有誤)司裎祝史,凌土偶之無靈;領(lǐng)局祠官,忘龕燈之不焰。原以無端縫掖,固難示蓑于勾吳;何遽古操朱徽,曾(引者按:《何振岱集》原作“獸”,應(yīng)有誤)不后情于東海。邇者僦一荒屋,以棲雛孫,聊曳短筇,時來小憩。既映黃云稻,欹穗,硯池;帶碧,樵松,襲香書帙。(引者按:此句斷句應(yīng)有誤,疑有脫文。)風(fēng)蟬笛韻,獨有遐情;山鳥簧聲,猶無惡舌。而我也頹然其間,無所于念。數(shù)武塍路,步焉得詩;里許清溪,枕之可夢。因思冷性如余,野意自遂。一卷犧《易》,一張雷琴。一松一石,一壚一盂,可以伴孤僧,可以娛真我。何至觸覽蟹崞,拂聆兀隉,有若是者哉?雖然苦樂幻也,有不幻者存。憂喜亦妄也,而不妄者在。任境以煉心,澡心以應(yīng)境。出《屯》入《泰》,易霾為晴。致福以懼,感神以誠。吾當與君共勉之耳。[2]84

流連恣意于山水之間,野意自遂,塵囂遂遠,其樂如之何!雖然以佛家言“苦樂幻也”“憂喜亦妄也”,但“有不幻者存”,有“不妄者在”。所以何振岱認為我們應(yīng)該“任境以煉心,澡心以應(yīng)境。出《屯》入《泰》,易霾為晴。致福以懼,感神以誠”。由道家而佛學(xué),由佛學(xué)而歸于儒家之戒慎恐懼。在《與劉生蕙愔》中,何振岱明確說:

論今日應(yīng)如何存心為人?乾坤是何等時候?取《易經(jīng)》乾卦“惕”字、震卦“恐”字存之心頭,靜中內(nèi)照,洗去塵障。念念與神明相質(zhì),庶幾幸免劫數(shù),此為有志之士。我輩讀圣賢書,求參《易》理,宜謹惕,宜奮起,方不負天地父母所生之身。岱衰老竊有志焉。若悠悠過日不知何以為人?客窗思之,心如火熱。只望有志學(xué)子輔吾砥礪,斯則有以對天地、父母所生我者也。吾弟以為何如?[2]60

何振岱曾自撰一聯(lián)“須存圣賢仙佛之志,勿辱天地父母之身”[3]76,三教義理,最終都歸于儒家的恐懼戒慎以修身。在日記中,何振岱又寫道:

周客云,有精術(shù)數(shù)者,謂此后尚有數(shù)十年之亂。以大勢看之,實未易平定。無識之人,尚希冀富貴,縱恣逸樂,真是夢夢。昔人處此世,惟極意勤儉退守,以勞苦消除災(zāi)害,萬不可稍萌怨心,以快活享福者為比。須念此世受苦者,其苦如何?我有何德,必為天所眷乎?如此則知懼,知懼乃無患矣。若不知懼,只向樂處想去,鬼神有知,且糾其后,吾徒不可不悟,《易》道乾惕無咎,震恐致福。[3]78

以儒家尤其是《周易》“乾惕無咎,震恐致?!钡乃枷胍I(lǐng)人生道路,是何振岱思想的鮮明特征。何振岱一生致謹于修身養(yǎng)性,應(yīng)該與他的恩師謝章鋌有直接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何振岱所受謝章鋌之影響,《何振岱評傳》“大師傳衣獨畀君”有較全面的論述,茲不贅述。

四、結(jié)語

被譽為同光體閩派殿軍的何振岱,不僅在詩文領(lǐng)域有卓絕的建樹,其佛學(xué)之觀念與佛法之踐行,也對其周圍的友朋學(xué)生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由世俗之信佛,進而參悟佛法,融合三教而歸于儒家之戒慎恐懼,修身以致福。由此亦可彰顯近現(xiàn)代人間佛教之側(cè)影。

參考文獻:

[1] 劉建萍.何振岱評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何振岱.何振岱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3] 何振岱.何振岱日記[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4] 周瑞光,白榮敏.太姥詩文集[M].廈門: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5.

天台县| 全南县| 盐边县| 合水县| 桃园县| 韶关市| 新河县| 丹寨县| 盱眙县| 仁寿县| 故城县| 安徽省| 南平市| 五家渠市| 车险| 元江| 桑日县| 德钦县| 合作市| 堆龙德庆县| 万全县| 金昌市| 昌宁县| 宜章县| 民县| 苏尼特右旗| 辉南县| 大厂| 清新县| 吴江市| 临洮县| 文成县| 遵义市| 临西县| 福安市| 炎陵县| 清河县| 东乌| 孟村| 峨眉山市| 长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