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薇
(長治學院師范分院,山西 長治 046000)
近年來,“讀”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有的學校開設了獨立的閱讀課程。閱讀是語言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閱讀課作為英語教學的核心模塊,能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大技能。然而,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課的教學關注點從詞匯、語法、句法到語篇翻譯、大意、結構框架等“事無巨細”,學習者習慣于“肢解”和解構,破壞了語篇閱讀的整體性和文學性,這也正是當今英語教育界著重探討閱讀課教學方法的癥結所在。而英文誦讀課恰恰試圖以此為切入點,旨在培養(yǎng)學習者習得英語的整體語感,讓其在誦讀中自然體悟語篇內涵。本文從分析英文誦讀課與傳統(tǒng)英語閱讀課的差異入手,旨在探討開設英文誦讀課的理據,以及英文誦讀課的教學策略,以期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
英文誦讀即英國早期的“念誦法”,指“當時的兒童上英語課時都是大聲地跟著老師誦讀經典文學作品,老師也不做太多的解釋”(劉鵬,1999)。誦讀,即朗誦、背誦,與我國早期的“吟誦法”相似,學生跟著先生大聲朗讀,口眼耳全方位體味作品內涵,不求甚解,熟讀成誦,內化于心。例如,《詩經》雖說是詩歌總集,但原來是民歌、樂歌。古人的讀書方式吟詠淺唱,實際上與讀經過程相似,古人對同一旋律反復吟唱,在理解、記憶和表達上,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英語語感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在知網檢索關鍵詞“語感”“英語語感”,分別檢出5 063條和1 816條(基于2018年5月10日)檢索,關鍵詞為“英語語感”的文章由1986年的1篇至2017年的240篇,從總體趨勢來看,英語語感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而英文誦讀正是培養(yǎng)和提高語感的有效途徑之一。
留德醫(yī)學博士林助雄(1999)從腦科學角度闡釋了兒童讀經過程,“腦波從β波轉換至α波”,創(chuàng)造力、靈感、注意力、判斷力、記憶力都會“在α波的腦與潛意識互動過程中”得到加強。心理學中的信息加工理論把記憶看作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過程,即人們對先前經驗的有意識的外顯恢復。華東師范大學課題組和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也曾做過教學實驗,研究兒童在參加一定時間的誦讀訓練后,無論教師和家長的反映,還是孩子的學業(yè)表現(xiàn),都證明了誦讀對學習能力的正面影響。
“輸入—輸出”假說是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部分。克拉申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 )”,即略高于他現(xiàn)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即 i + 1 公式。根據克拉申的觀點,這種 i + 1 的輸入并不需要人們故意地去提供,只要習得者能理解輸入,而他又有足夠的量時,就自動地提供了這種輸入。然后,第二語言學習者通過習得的知識生成語言輸出。英文誦讀課正是旨在通過對英語學習者進行連續(xù)不斷的i+1語言輸入,引領學習者在誦讀輸入中實現(xiàn)多維輸入和多樣產出,這樣學習者能夠更有效地習得英語,使得誦讀輸入對英語教學效度形成正向影響。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核心,教學設計圍繞教學目標進行。高中英語課程目標對語言技能教學中的閱讀技能教學建議為:教學目的為培養(yǎng)閱讀策略,培養(yǎng)語感,特別強調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略讀、找讀中理解大意、文章結構,猜測詞義、了解細節(jié),從而評價閱讀內容。大學英語閱讀課程的目標也是通過課內大量閱讀實踐,訓練閱讀技巧,提高閱讀速度,提高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擴大詞匯量,增加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英語閱讀課教學還是以培養(yǎng)、增強學生閱讀及理解能力為主。
英文誦讀課的教學目標可歸納為三點:一是讓學生充分體會平面文字轉化成立體聲音的音韻美、畫面美和情感美,培養(yǎng)興趣,增長知識;二是讓學生充分感受英語語言文字的內涵,在入其境、體其味中陶冶性情,培養(yǎng)語感,增強自信;三是讓學生在不斷接受誦讀輸入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誦讀能力,提升學習能力。在連續(xù)不斷地可理解性的誦讀輸入實施后,學生自然習得語言,當學習者的語言輸入達到自動化的程度,熟讀成誦,自然輸出語言。
英語閱讀課一般多為英語課本中的篇章閱讀部分,大學英語專業(yè)通常有專門的閱讀課程和閱讀教材。以高中閱讀材料為例,其遵循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語言水平,題材廣泛,體裁多樣,遵循兼有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挑戰(zhàn)性和時代性的選材原則,篇幅較長,課后配有相應的閱讀理解練習。大學的閱讀課以《英語泛讀教程》(第三版)為例,“教材旨在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擴大學生詞匯量,介紹基本的閱讀技巧”,其題材廣泛,篇幅增加,從第一冊的1 200詞到第四冊的2 400詞,使學生的閱讀量明顯擴大,注重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
英文誦讀課應選擇名家美篇,體現(xiàn)體裁多樣性、題材相關性、來源權威性、難易適合性、內容趣味性的素材優(yōu)選策略。例如,誦讀篇目選擇歌謠、詩歌、散文、成語、寓言、童話、兒童故事、劇本、導游詞、勵志演講等不同體裁,學生不僅可以了解豐富的英語語言,而且還可以涉獵更多的中西方文化,此為培養(yǎng)興趣之根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發(fā)生可以激發(fā)原動力,是任何外力無法替代的,這成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高目標。因此英文誦讀課的誦讀篇目通常應篇幅短小,內容適中,趣味性強。
英語閱讀課歷經多種教學方法更迭。語法教學法、問題導向教學法、交際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等,傳統(tǒng)閱讀課將重點放在幫助學生解決語言障礙,如重難點詞匯、句子的構成、語法結構、篇章大意、框架結構等方面,課后配有閱讀理解練習題,以此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從而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英文誦讀課的主導教法應是以興趣為導向的英文誦讀法,教學重點定位在教師用多彩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對誦讀篇目產生學習的興趣,加之課內各種形式的誦讀活動,學生參與全覆蓋,從集體誦讀、小組誦讀到個人誦讀,使學生有一個敢于開口說英語的過程。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感,從而提升其誦讀能力。
陳恭禮(2000)提到“英文誦讀教學法”,認為英文誦讀的具體做法包括四個步驟。將此“四步法”應用于英文誦讀課,科學合理,符合誦讀教學規(guī)律。以四十五分鐘課堂為例,可將其“四步法”分五步闡釋,每一步根據教學實際分配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時間,還原誦讀課本質,具體闡述如下:
1.導語性介紹作品、作者(2分鐘)。誦讀篇目選取首先要遵循知名性原則,這樣可以保證篇目的準確性和來源的權威性,也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教師教授前對作者、作品的寫作背景做簡要介紹,也可產生學生“慕名”而學的效果。例如塞繆爾·厄爾曼的散文《青春》(Youth),當學生了解到作者是一位生于德國的美國作家,兒時隨家人移居美利堅,參加過南北戰(zhàn)爭,之后定居伯明翰,經營五金雜貨,年逾七十才開始寫作生涯,而這位老爺爺一寫就能寫出如此知名的散文,相信學生再次誦讀時的敬佩之情會油然而生。
2.教師或音視頻范讀(5分鐘)。輸入假說的非語法程序安排的特點要求誦讀篇目要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并且名家美篇大多有網絡共享的音視頻資料,教師可充分利用以增加多樣化教學手段,也可利用自己高超的朗誦能力親自范讀。在教師或音視頻示范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習得的不僅僅是各種閱讀策略,還有各種發(fā)音技巧,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例如《西雅圖的雨》(RainofSeattle),或利用音頻資料,或教師親自范讀,將這座美國西北部最大的“翡翠之城”的美盡情展現(xiàn)出來,也讓讀者頓悟為何作者“深情而熱烈”地愛著西雅圖的“雨”,“甚至勝過對太陽的愛”。
3.重難點闡述,篇章大意概況(3分鐘)。輸入假說的可理解性、有趣、有關聯(lián)的特點,要求誦讀篇目的選取要具有難易適合性、內容趣味性、題材相關性,即“略高于習得者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材料”,適合學生當前閱讀水平,而且內容有趣,與現(xiàn)實生活貼切,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重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篇章主旨,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的“聽故事”中習得語言。例如,《因禍得福》(ATragedyoraBlessing)講述了蘇格蘭克拉克一家的故事。夫婦二人為了實現(xiàn)周游美國的理想,奮斗了好多年,終于湊足了去美國旅行的旅費,拿到了護照,訂好了船票,不料小兒子被狗咬傷,全家被隔離十四天,父親都“失望地哭了”。然而沒料到,他們預訂的“泰坦尼克號”輪船在五天后沉沒了,誰能想到最終是自己的小兒子救了全家人的性命。人生就是如此,是福是禍,都要坦然面對。
4.教師領讀(10分鐘)。在英文誦讀課中,“誦讀”是關鍵,不需要教師逐字逐句地講授。首先需要教師領讀,在領讀中引導學生按意群斷句,標記連讀、爆破、同化、強弱讀等朗讀技巧,這是在教師引導下的第一次誦讀輸出,因此,語音技巧的講解和訓練十分重要。例如《未選擇的路》(TheRoadNotTaken),“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l(fā)ooked down”中,第一個/d/不完全爆破,“as far as”,/ɑ:(r)/和//要連讀,根據感情需要“as”也可強讀為//。
5.學生誦讀(25分鐘)。在教師的輔導下,學生的誦讀形式要豐富多樣,如學生跟讀、試讀、齊讀、對讀、組讀、輪讀等,可以減少“讀書百遍”的枯燥,還能達到“其義自見”的效果。從慢讀到快讀,一步步到熟讀成誦。同時,老師要傾聽學生誦讀,隨時給予幫助和指導。例如《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FacingtheSeawithSpringBlossoms),這是海子于1989年1月所寫的抒情詩,全詩清澈又深厚,暢快淋漓又凝重豐富。同年3月,詩人臥軌自殺,因此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雖孤獨凄涼卻又向往幸福的情感。三次“From tomorrow on”將全詩分為三節(jié),有極強的韻律感和可讀性,教師范讀、領讀后,學生可集體誦讀,再分三組誦讀,再兩人一組逐句輪讀,再同桌間對讀,最后讓掌握快的學生個人展示。一多半的課堂時間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一次次地獲得成功體驗,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
因此,英文誦讀課重點在第二步、第四步和第五步。范讀是輸入,是前提;誦讀是輸出,是結果。讀前可以有鋪墊,讀中可以有解釋,讀后可以有討論,但絕對不可占據誦讀課的主要誦讀時間。由此四步,學生將誦讀內容內化成自己的知識,當輸入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即學習者接受到足夠量輸入的時候,學習者方能自然輸出,最終達到使用英語語言自由表達的目的。
從很多方面看,英文誦讀課與英語閱讀課存在諸多差異,語篇誦讀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提高語感,還有助于學習者形成英語思維,提升綜合英語素養(yǎng)。誦讀輸入需要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廣泛閱讀、大量對話,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因此,不間斷的、足夠數(shù)量的輸入過程需要英文誦讀課的長期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