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崇濤
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作為一名特殊教育語文老師,我的成長之路,肇端于閱讀教育期刊。其中有兩本專業(yè)雜志對我影響深遠、意義重大:一本是江蘇教育報刊社的 《現(xiàn)代特殊教育》,另一本則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 《小學語文教師》。
結識 《現(xiàn)代特殊教育》,大約是在1997年——筆者工作后的第二年。我熱衷于讀 “卷首語” “視點” “論壇” “博覽”等欄目,以便及時掌握國家有關特殊教育的方針、政策,國內外特教動態(tài)、熱點焦點及發(fā)展趨勢;悉心讀 “教苑”“信箱”欄目,了解廣大同仁所惑、所思、所學、所行,并隨時內省,查漏補缺;品讀 “生活”欄目,揣摩先進典型事跡,砥礪自我,不斷成長……這本雜志的三次改版與擴容,筆者均立足基層提出個人看法,個別建議竟然得到了編輯部的采納或積極回應。
相遇 《小學語文教師》,大概是在1998年。我見證了她由32開本到大16開本的 “華麗轉身”,乃至期間數度改版及擴容。我樂于品咂 “月度人物”,尋訪名師骨干成長軌跡,好奇于他們經歷了何事、讀過哪些書,汲取有益經驗;我拜讀 “百家講壇”,逐漸撩開“語文”的神秘面紗,籠于心頭的那層教育迷霧漸趨消散;我品讀“隨筆” “案例”,不斷開闊眼界、揣摩文章謀篇布局,為自身寫作積累素材及范式;每逢讀 “問訊處”,我總先自行思索,而后再細讀專家解答,如此既富挑戰(zhàn)性又大漲知識,既寓讀于樂又能強化編讀互動,堪稱 “過癮”……
國內特殊教育發(fā)展相對滯后,跟普通教育有區(qū)別亦有交集。筆者讀刊,一貫堅持 “放眼普教,立足特教,融會貫通”。長期的閱刊經歷,不僅開闊了視野、豐厚了學養(yǎng),更為教育寫作插上了翅膀:最初學寫教學案例,常常描述好 “案例背景”后,卻不知如何從理論層面歸納提升;此時停下來,隨手去翻幾頁雜志,往往能從某個角落“捕獲靈感”,吸收消化、融入文字,一篇篇案例便 “大功告成”……我曾將此經歷分享給網友,有人直言“這種文字對他人的價值幾乎為零!”
是的,我不否認 “這種文字”對別人可能毫無價值;對我而言卻至關重要,畢竟它利于厘清思維、深化思考、累積經驗、舉一反三,讓我愈加堅信 “開卷有益”。
經過近八年的積淀與鍛煉,筆者第一篇 “豆腐塊”終于在 《現(xiàn)代特殊教育》見刊,由此 “一發(fā)不可收拾”。閱讀,引領我走上 “實踐-反思”之路,導引我逐漸邁向“專業(yè)化”。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鑒于本人嘗到過閱讀的 “甜頭”,2005年開始,我決心在全校推動教師閱讀,倡導學習之風,然而這并非一條 “坦途”。為改善師生交流品質,激勵老師們學習《中國手語》,我曾主持四個學期的“手語達標考核”,形式就如當年普通話水平等級測試一樣;為敦促老師們學習新課程標準,我落實過閉卷理論考試……類似剛性的推動,盡管事后證明完全符合教育管理趨勢,卻在當時惹得 “怨聲一片”,以致我兩個學期的民主評議全校倒數第一!
人的心理是奇特的:自發(fā)做感興趣的事,就會樂此不疲;如果將之變?yōu)楸仨毻瓿傻娜蝿?,就往往會產生抵觸或排斥心理;自覺自愿的閱讀,那是生活的消遣,累并快樂著;如果把這種學習常態(tài)化、制度化,不少人就會視之為庸俗的任務而抱怨連連……人的天性中多多少少存在著惰性,似乎更傾向于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一項工作,若是少了制度上的約束與激勵,可能會導致基層人員憤懣、推行者憋屈。
當年學校緣何設置 “教科研”中層崗?因為學校要發(fā)展、骨干要鍛煉;學校為何選我主抓 “教科研”而非他人?因為我有思路、有韌勁兒,工作踏實讓人放心……然而教育家洛克說,有的人 “雖然有能力、有誠心,卻也難以彌補因為其過于嚴肅和僵硬的表現(xiàn),給人帶來不安感”?;蛟S我當年的工作方式方法是有問題的。失落過、憤恨過、迷茫過,甚至中途想過放棄,最終,我還是咬牙挺過來了。
2011年學校領導班子換屆。新領導非常支持教師閱讀,施行年度購書 “折半補貼”制度,即個人購書200元,可憑發(fā)票報銷100元;購書300元,封頂報銷150元……連續(xù)推行四年后,教師購書的積極性逐年提高。
書籍買來了,就要引領老師們閱讀。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結合實際整理出 《教師薦讀書目》。 “書目”分為七類:“常讀常新”,如各科課程標準、專業(yè)報刊雜志; “理論視野”,如《教學勇氣》 《什么是教育》; “教育名著”,如 《教育漫話》 《給教師的建議》; “教育反思”,如 《慢教育》 《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 《第56號教室的奇跡》;“文史美哲科普悅讀”,如 《史記》《談美書簡》 《自然的魔法》; “成長小說與兒童文學”,如 《窗邊的小豆豆》 《青鳥》; “生命·生活的新知”,如 《與機器人共舞》 《大眾科學指南:宇宙、生命與萬物》。
二是基于 “薦讀書目”,統(tǒng)計各教師手中已有圖書、擴充書目清單,盤活多方資源,方便相互借閱,更大限度地提高書籍使用率。
三是堅持 “自讀為主、集中為輔”,利用周四下午教研活動時間,隔周安排一次集中讀書活動,每次1小時,以 “集中閱讀”促進 “分散閱讀”。
四是不定期組織讀書交流展示,開展 “好書推介” “好文鑒賞”等活動,在分享閱讀所思、所獲、所疑、所感的同時,更為教師之間搭建一個心靈溝通的平臺。
十幾年堅持不懈的閱讀實踐,使得教師群體悄然發(fā)生轉變,自覺自發(fā)閱讀漸成風尚,師資隊伍素質大有改善。近六年來,有5人次在山東省級優(yōu)質課評比中獲獎;4人次在濟寧市特殊教育教學能手、優(yōu)質課或基本功比賽中奪魁;2人次在 “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評為濟寧市 “優(yōu)課”;筆者也在各類教育刊物發(fā)表文章80余篇,先后獲評濟寧市特級教師、 “杏壇名師”等榮譽;張明泉和殷芹芹老師也在省、市級刊物發(fā)表文章多篇。
推廣教師閱讀十幾年,讓我對基層教科研、尤其是群體閱讀有了切膚體認:一個人的專業(yè)成長是他(她)自己的事情,教師本是最應該閱讀的群體,而時下教師閱讀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教科研的職責不在于命令、強制,而在于引領、示范,正如港灣外的燈塔不能拖拽航船入港,只能導引航向一樣……這項工作,遲不得、更急不得!
改變,還要從行動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