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彩琳
摘 要:史鐵生是我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史上一位身殘志堅的作家,人到中年身患?xì)埣驳娘w來橫禍?zhǔn)顾冗^了一段十分痛苦的時期,他對命運有了比常人更為深刻的理解,他在作品中探討了無常的命運,作品中透露出的積極向上精神對許多人產(chǎn)生了鼓舞振奮的作用,也讓很多人對命運有了新的認(rèn)識。
關(guān)鍵詞:命運觀;偶然;救贖
一、命運是什么
命運一詞帶有宿命的意味,每個人或許都曾經(jīng)思考過自己的命運,尤其當(dāng)一些突如其來的變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卻又無從解釋的時候,對命運的追問和思考就更加強烈。在佛教中,宿命觀念與它的“業(yè)報”“輪回”思想相關(guān)。佛教認(rèn)為,個體命運受人的道德行為影響,這種影響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作“業(yè)”前定,指一個人今生的作為會影響到他的來世,另一種是現(xiàn)世報應(yīng)。這樣看來,命運可以由自己掌握,但是僅限于下世。從這個角度看,人其實無法掌握自己現(xiàn)世的命運,這就給命運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既然人無法掌握現(xiàn)世命運,那么該以何種方式去面對呢?是聽天由命逆來順受在絕望中滅亡,還是坦然面對積極抗?fàn)幵谡褡髦斜l(fā)?史鐵生顯然選擇了后者。
每個人最終都逃不開對死亡的焦慮,但是對于命運的焦慮卻是相對的。一個生活美滿幸福的人或許很少思考命運,而一個歷經(jīng)磨難舉步維艱的人對命運的焦慮感會十分強烈。這種思考有可能使人沉淪于宿命的無奈,但也可能增加一個人的生命厚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苦難是有價值的,絕望是有意義的。史鐵生在生命的前20年里,是一個非常健康的人,學(xué)習(xí)成績好,在美術(shù)方面也很有天分,還是一個運動健將,在中學(xué)時期,曾經(jīng)代表班級奪取過校運會初中男子80米跨欄第一名??墒钦l能料到,在他21歲的時候,命運無情地奪走了他對未來的憧憬,讓他患上一種叫做“蛛網(wǎng)膜脊髓炎”的病癥,徹底剝奪了他行走的權(quán)利。對于史鐵生而言,雙腿的殘疾,比死亡更加殘酷更加無法接受。殘疾所帶來的痛苦不止是肉體上的,還包括精神上的。殘疾后,他在街頭被一群地痞流氓毆打卻只能忍著,為找工作謀生,他的母親帶著他多次跑知青辦然后被拒絕,21歲正是戀愛的年齡,愛情和殘疾幾乎一同到來,但在他們戀愛的消息曝光后,姑娘的慌亂和姑娘父母焦慮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史鐵生的心。
被命運拋入絕望的深淵,他像一頭困獸,仰天長嘯命運的無常與不公,但他最終還是接受了這個結(jié)局:“一個失去差異的世界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也沒有肥力的荒漠。差異是永遠(yuǎn)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但是他不明白,縱然苦難是必然存在只能接受的,那為什么是他?由誰來決定哪些人去承受那些苦難和體驗這世間的幸福?找不到外在的邏輯原因,他把目光轉(zhuǎn)向了命運,“只能聽任偶然,命運是無道理好講的。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史鐵生認(rèn)為人受苦是必然的,至于誰受苦則是偶然的,命運就是由一系列偶然組成,既然是偶然就無邏輯可言,甚至顯得有些荒唐,人們要做的不是去證明必然性的可信,而是去相信命運的偶然性然后接受它。
二、命運充滿荒謬與偶然
他的中篇小說《原罪·宿命》以兩則故事進(jìn)一步闡述命運的荒謬與偶然。“原罪”中的“十叔”心智健全,但一出生就重度殘疾,從脖子、胸、腰一直到腳全都動不了。不幸總是存在,只是它們的程度有所差別。十叔有什么錯誤嗎?他沒有,但是他一出生就被判處終身殘疾,被限制在床上,注定和世界的一切美好風(fēng)景無緣,誰也找不到十叔被判罪的原因。他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卻要承受著生命無端加給他的苦難,毫無公平可言,如果非要給他的殘疾找個理由,那只能把它歸罪于命運了。命運是神秘莫測的,誰也無法預(yù)言它下一秒會對你做什么,它想讓誰受苦誰就得受苦,無討價還價的余地,既然誰受苦是由命運隨機選定無法改變,那么當(dāng)被它選定時,人就只好承認(rèn)這必然性,逃不過躲不掉,受苦就是必然的。在這篇小說中,史鐵生表明了自己對苦難的態(tài)度,人的先天不幸,只能歸結(jié)于原罪?!霸铩笔腔浇痰囊粋€教義,是解釋人苦難的基本學(xué)說。原罪,基督教最基本的解釋是,人類的祖先亞當(dāng)和夏娃由于受了蛇的引誘而偷吃禁果,違反了上帝的意志,犯了罪。人類是亞當(dāng)夏娃的后代,所以人一出生就繼承了祖輩的原罪。在他看來,十叔是因為原罪而被命運選中,要用今生的苦難來救贖,這樣看來,十叔的先天不幸似乎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史鐵生借用了基督教“原罪”之說,但他并不認(rèn)為,人是因原罪而遭受苦難的。他所表達(dá)的“原罪”與宗教原義無關(guān)。他所謂的原罪,旨在強調(diào)人受苦的必然,但這必然超出了因果邏輯性,超出了人的理性認(rèn)知而無法找到自己受苦的原因,所以人要做的就是承認(rèn)這必然性,這樣好像有些不可知論的意味,但這世間有太多科學(xué)邏輯理性無法解釋的事情,人的認(rèn)識畢竟有限,也受科學(xué)發(fā)展水平的限制,所以這暫時由理性無法認(rèn)識的受苦必然性是存在的。在“宿命”篇中,史鐵生同樣借用了帶有宗教意味的“宿命”一詞作為篇名,但他不從宗教的神秘性中求解,而是用一種理性推演呈現(xiàn)了命運客觀可見的軌跡與線索,從而證明了命運荒謬的本質(zhì)。一個前途光明的青年,因為騎車時在路上軋到一個掉落的茄子被彈到路中間,又恰好與一輛剛經(jīng)過的汽車相遇,結(jié)果被撞成殘疾,人的一生在這短短幾秒中被改變。推算這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序列,最后的原因竟是青年準(zhǔn)備下班時,班上一個看上去智力有問題的學(xué)生突然神秘地竊笑不停,于是他花了些時間訓(xùn)斥學(xué)生,所以比往常晚些回家。如果他與往常一樣按時回家,或許就不會碰見那輛車,就不會被撞成殘疾。而多年后,當(dāng)年的學(xué)那個生來看他并告訴他,那笑只是因為一只狗看著學(xué)校的標(biāo)語牌放了一個很響的悶屁,這樣推算來,導(dǎo)致他殘疾的罪魁禍?zhǔn)拙谷皇恰肮返囊粋€悶屁”,這樣的結(jié)局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命運是如此的荒謬,在它面前,人根本得不到一個合乎邏輯的答案。
在《原罪·宿命》中,無論是先天的不幸,還是后天的苦難,史鐵生都意在強調(diào)人苦難的偶然性。命運其實就是由一系列的偶然組成的,他強調(diào)人受苦的必然性,并且堅信世間一切生靈身上都包含著這不可討價還價的必然性,存在即合理,去糾結(jié)必然性的存在于拯救受苦無益,反而還會使人陷入宿命論的無盡悲觀之中,所以他覺得人們要承認(rèn)并接受受苦的必然性然后以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而不是終日苦苦追問一個理由然后成為一個悲觀主義者,受難者只有看清這一點,然后找到一個信仰,一個值得為之茍活的理由,受苦的軀殼才不會變成一具行尸走肉,余生才能更加從容,這樣就完成了苦難的救贖。
三、對命運的超越
既然命運是偶然的且無公道可言,那么一切不幸者的救贖之路在哪里?生而不幸,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唯有一死,這場不幸方能結(jié)束,史鐵生曾絕望地想過,既然靈魂失去了尊嚴(yán),就無需繼續(xù)在人的軀殼里滯留。但他最終活了下來,因為他找到了救贖之路——欲望,他認(rèn)為是欲望指明了救贖之路。他在《我與地壇》中寫道:“人的真正名字叫做欲望。人都忍不住要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這欲望有一個怎樣的人間姓名,大可忽略不計”,他說的這個欲望可以等同于信仰,對于十叔而言,相信自己的殘疾可以治好然后享受正常人該有的權(quán)利是一種生的欲望,也是信仰;對老瞎子和小瞎子而言,相信彈斷足量的琴弦就能復(fù)明然后把世界的風(fēng)景一覽而盡是欲望,也是信仰。于是便可以這樣說,只要這欲望能讓他們有活下去的勇氣,那么它的名字究竟叫信仰還是其他都無所謂。
史鐵生在中篇小說《原罪·宿命》里寫道:“一個人總得信著一個神話,要不他就活不成了?!边@是小說中十叔的原話,他一生下來就全身癱瘓但心智成熟,靠著心中的神話,準(zhǔn)確來說是信仰,渴望活下去,相信能痊愈,然后感受世間的美好。而他的父親也是靠著同一個信仰,放棄續(xù)弦,十幾年如一日靠著磨豆腐買豆?jié){,把所有積蓄拿去給他求醫(yī)問藥。這個信仰就是——他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藥能治好十叔的病,因為這個信仰,十叔的苦難人生得到減輕,即使生活艱難,他們依然心存希望,在苦難中完成對自我的救贖?!睹羟傧摇分械睦舷棺右簧嘈胖灰獜棓嘁磺Ц傧揖湍茏サ剿幹魏米约旱难劬Γ遣卦谇俨劾锏乃幏骄褪撬男叛?。在知道真相后他終于明白,雖然那張藥方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但是它支撐起老瞎子活著的全部信念,所以后來他把這個美麗的謊言延續(xù)到小瞎子身上,給了小瞎子一個活著的信仰,他告訴小瞎子,“目的雖是虛設(shè)的,但非得有不行”。故事就在信仰與救贖這一主線下展開,不論是十叔還是老瞎子,他們的不幸都是偶然且不可抗拒的,他們接受了這必然性,并且找到了活著的理由,他們的欲望讓陷入苦難泥潭中的自己有了想要“茍延殘喘”的希望,所以他們堅信那個信念,堅定不移,抑或可以叫做信仰,在信仰的指引下,他們開始為苦難的人生奮斗,忘卻苦難,心中只有一個目標(biāo),為信仰而活,在信仰的指引下,受難者從宿命論的泥潭中走出來,沒有成為悲觀主義者,這樣就完成了對苦難的自我救贖。
史鐵生相信命運是由一系列偶然組成的,正是這些偶然造成人受苦的必然,但這必然性超出了人所認(rèn)知的因果邏輯和理性推理,所以人不必去證明這個必然性,它就存在那里,人只有去接受和相信這個必然性才能在苦難在找到存在的意義和合理性從而獲得救贖。
參考文獻(xiàn):
[1]顧林.信仰與救贖—史鐵生思想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2015.
[2]張麗芝.生存危機和信仰崛起后的抉擇[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5.
[3]戚國華.論史鐵生對生命之路的探尋[J].東方論壇,2012(2).
[4]史鐵生.史鐵生作品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