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彬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的發(fā)展,各種形形色色的事物也時有發(fā)生,對于小學生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作為教師,一定要做到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從周邊的生活事例入手,由深到淺地將知識慢慢教給學生。
關鍵詞 小學思品與社會教學;貼近生活;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0-0086-01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和社會教育的主要渠道,能為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文明的社會行為奠定基礎。但是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幾乎大部分都是理論教學,對小學生來說這樣的課程無疑會讓他們感到枯燥而乏味,從而使得我們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失去意義。因此,為了更好地完成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教學,小學教師應該更新教學思路,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讓小學生更好、更輕松地接受《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
一、教師轉變觀念,樹立學生主體意識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是灌輸式的教學,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則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堂上常常出現(xiàn)“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的昏昏欲睡的”的情況,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品德與社會課自然不能體現(xiàn)出其真正的教育意義。為了改變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現(xiàn)狀,教師應該更新教學思路,在課堂上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與老師一起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不但激發(fā)了學生品德與社會課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在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
在整個課堂的教學中,我只是起到了引導者的角色作用,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來。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快樂,才能讓學生知道快樂有很多它并不難找。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才能達到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真正意義。
二、鼓勵開放性學習,讓學生廣泛獲得學習資源
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就在于學習過程是封閉的,學生往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知識的獲取僅僅通過教師的講述和教科書固定的內容,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陷入“死讀書、讀死書”的死胡同,他們知識面狹窄、缺乏足夠的認識分析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開放性的學習環(huán)境對于自主和探究式學習的順利開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僅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材料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和方法,實現(xiàn)了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轉變。在開放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除了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教授學到知識,還能通過其他的途徑,如網絡資源、課外閱讀、父母的講解等等掌握更多的知識。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學習途徑,還能讓學生在利用其他資源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例如,筆者在教《交通與我們的生活》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時,就鼓勵學生進行開放式的學習,在課堂上,我將全班學生分成了六個學習小組,讓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協(xié)助,收集資料。
第一小組收集乘車、乘船的有關資料。第二小組收集交通標志及相關法規(guī)。第三小組收集有關文明乘車的資料。第四小組收集重大交通事故的案例。第五小組收集中小學生常出現(xiàn)的交通事故及其原因。第六小組收集在街頭實地調查車輛和行人違犯交通規(guī)則的情況。
小組成員可以從書本上,或請教家長獲得資料。小組成員可以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學生可用拍照,或自己動手畫自己見到的交通標志。小組成員還可以通過采訪交警獲得資料。學生也可以有組織地到路口去觀察。
三、進行討論式教學,交流中出成果
小學教學中討論是最常見的方法之一,想必有很多人都能記起自己上小學時的學習方式,老師通常會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選一個小組長,當老師提出問題時,大家分組討論,然后說出討論結果,大家分享。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也離不開這老方法,老師可以固定分組,也可以隨機地進行分組,也可以全班作為一個集體,整體討論,是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交流中了解學生,也使學生學習感悟到知識。這樣也讓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想法、感受,展示自己的成果。當然,教師應該注意,我們的討論必須要有實在意義,不應該是形式上的討論,并未達到真正的效果。
說起討論,切入的選取就變得尤為重要。一個好的切入點,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勾起學生的思緒,使學生情不自禁地參加討論,樂于討論。在品德與社會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掌握一定的討論技巧與討論方法,并且將“品德與社會”和小學開設的“思想品德”和“社會”這兩門課嚴格區(qū)分開來,要注重以下幾點:
(一)教師應該明白真正的思想道德教育應該是本著“教人,育人”為核心,教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優(yōu)良的品德以及健康的心理。教師應教育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熱愛生活,樂于幫助他人。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社會性發(fā)展良好的學生才是品德與社會門類開設的根本目的。
(二)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學習素材的能力,并且通過生活得到不同的領悟。教師應該安排教學內容與要求,要求學生在生活中獲取答案,努力完成任務,教師也應努力克服成人化思想,盡量站在學生角度去想、去做、去實踐。
(三)“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最終結果就是能夠使學生能夠有正確的價值判斷,避免受騙,甚至簡單的游說上當,想要達到這一目標,這就要通過教師正確的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積極進行社會體驗與實踐,提高自身素質。
總之,《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教學,更是對學生思維素質的培養(yǎng)。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水平,更加需要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思路,才能擔任培育一代新人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