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圣義 許昌浩
有人說21世紀是個幸福滿滿的時代,此言不虛。單就飲食來講,現(xiàn)在作物種類豐富,除了常常出現(xiàn)在我們餐桌上的食物,各種稀奇古怪的食品也讓人應(yīng)接不暇??梢哉f,沒有吃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這種豐富程度也常常延伸到古裝影視劇中。電視劇中經(jīng)??梢砸姷竭@樣的場面,不管劇中人物身處唐宋元明清哪個朝代,主角們都統(tǒng)統(tǒng)面對滿桌滿盤的各色菜肴,還有琳瑯滿目的各類水果,可謂“中外兼有”“兼收并蓄”“古今通吃”,看的觀眾口水直流,不禁感嘆,古人的伙食還真不錯嘛!但事實上統(tǒng)一六國、呼風(fēng)喚雨的秦始皇卻連一頓番茄炒蛋都吃不到,因為那時候中國尚沒有番茄這種食物呢。
那么,琳瑯滿目的佳肴和果品,哪些是中國固有的,哪些是外來的?
現(xiàn)在我們吃到的菜品主要以炒菜為主,而中國烹飪中炒的技術(shù)也是歷史悠久,可能萌芽于殷商時期,但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不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炒法應(yīng)該已出現(xiàn),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研究院何紅中副教授說,此時我國已具備“炒”的物質(zhì)條件:薄的銅鍋、動物油脂,以及能將肉類切成細絲、薄片的刀。何紅中指出,至少宋代,炒菜方法已經(jīng)非常成熟。
如果愛吃“韭菜炒雞蛋”,那么你就有口福了,因為韭菜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蔬菜,在西漢的時候就可以吃到,因為西漢《鹽鐵論》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道菜。我國史前時期已經(jīng)開始種植油菜、葫蘆和甜瓜。此外蘿卜、冬瓜、絲瓜、筍、蔥、姜等也都原產(chǎn)中國。
但是如果你愛吃番茄(又名西紅柿)炒雞蛋、熗炒土豆絲、辣子雞丁等這些家常菜,那你可能就要等到明清甚至民國時期才能吃到了。因為番茄、土豆和辣椒都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此外,大蒜、黃瓜、菠菜、胡蘿卜、南瓜、紫甘藍、花菜等也來自域外。
何紅中介紹,番茄、土豆、辣椒都是美洲作物,基本都是明清時期通過海運從東南沿海傳入我國。它們的傳入豐富了我國蔬菜的種類,但作用卻不甚相同。土豆的傳入主要是在某些地區(qū)起到了補充主糧的作用,養(yǎng)活了更多的人口;番茄初期主要作為觀賞作物,清末民國才進入菜園作為蔬菜,而大規(guī)模發(fā)展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辣椒的傳入則對中國飲食起到了顛覆性的作用,使得西南一些地區(qū)形成了無辣不歡的飲食文化。
想分辨一種蔬菜在我國出現(xiàn)的大致時間,從它的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胡”字系:胡瓜、胡桃、胡豆、胡椒、胡蘿卜等大多為兩漢兩晉時期由西北陸路引入;“番”字系:番茄、番薯、番椒、番石榴、番芒果、番山竹、番留蓮、番木瓜、番火龍、番荔枝等多為南宋至元明時期由“番舶”帶入;“洋”字系:洋蔥、洋芋、洋白菜(卷心菜)等,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也許是上帝的造化,人類生來就特別饞嘴;人類是雜食動物,向來講究食物多樣性。吃飽了飯,再吃一些水果就更完美了,雖然我國古代的蔬菜稍微匱乏了點,但水果可一點不少。中國科學(xué)院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杜新豪說,我們平時常見的水果中只有椰子、香蕉、菠蘿、榴蓮、葡萄、石榴、草莓等由域外引進而來,其他的大多數(shù)都是我國本土所產(chǎn)。
從史料來看,先秦時期已開始人工培育、栽植果樹。在《經(jīng)詩》《山海經(jīng)》等古籍中,桃、李、梨、棗、梅等中國傳統(tǒng)的果樹都已出現(xiàn)在當時的果園里。在浙江、江蘇、上海、云南、山西、湖北等地,都曾出土過古代桃核,從殷商到秦漢時期都有,可見中國人食桃的歷史多么悠久。
秦漢時期,水果的消費量大增。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這說明棗、栗、橘、梨已在當時廣泛栽植。
先秦時期,外來的水果也逐漸進入中原地區(qū),比如葡萄。在現(xiàn)代植物學(xué)分類中,葡萄有歐亞種、東亞種與美洲種三大種群。我國境內(nèi)多見東亞種葡萄即野葡萄。但我們?nèi)粘J熘⑹秤煤驮耘嗟钠咸眩蠖际窃醋詺W亞西部的歐亞種。中國科學(xué)院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杜新豪指出,根據(jù)目前的考古、文獻資料與研究判斷,葡萄傳入的時間為商周時期,進入中原的時間大概在戰(zhàn)國時代。
雖然古人很早就能吃到葡萄,但要想在夏天吃上西瓜還要等到唐朝以后,西瓜的原產(chǎn)地在非洲干旱沙漠地帶,經(jīng)埃及傳到小亞細亞地區(qū),再經(jīng)波斯向東傳入印度;向北經(jīng)阿富汗,越帕米爾高原,沿絲綢之路傳入西域、回紇,杜新豪說,西瓜種到中國內(nèi)地時間在953年(五代十國后周廣順三年)以前。兩宋期間(960年-1279年),西瓜又自北向南傳遍了中國。
明清時期,人們可選擇的果品更加豐富,“洋水果”逐漸流行。菠蘿、番木瓜、番荔枝等都是這一時期傳入的,其中尤以菠蘿引種最成功。
菠蘿(別名鳳梨、王梨、黃梨),原產(chǎn)于南美巴西、阿根廷及巴拉圭一帶干燥的熱帶山地,為印第安人所馴化。在1605年由葡萄牙人帶入澳門,然后經(jīng)廣東傳入福建和臺灣,廣東《東莞縣志》(1639年)和林謙光《臺灣紀略》(1687年)有“黃梨”之記載;又于18世紀末傳到廣西、19世紀初傳到云南。
盤點由絲綢之路帶來的著名食品:西瓜、番茄最典型。
據(jù)《中國通史》記載,漢唐時期是絲綢之路最發(fā)達的階段,特別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尤其是唐朝時“民族融合”“東西貫通”“互聯(lián)互通”“萬國來朝”,絲綢之路暢通無阻,中外交流日益頻繁,由此從西域引進來大量外來蔬菜和水果品種,并在中國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大大豐富了中國人的食物內(nèi)容。
◎瓜果
從西域引進瓜果最著名的傳說當數(shù)西瓜——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lián)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yīng)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42)出隴西,經(jīng)匈奴,被俘,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jīng)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fā)現(xiàn),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nèi)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lián)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zhàn)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后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出使西域不但揚了大漢的威名,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而且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至今舉世稱道。
關(guān)于張騫從西域引進西瓜的傳說就頗有傳奇色彩。話說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滯留多年,吃盡了苦頭,向西域諸多小國傳播了大漢文化。后來張騫回國時希望給漢武帝帶個禮物才好,便想起了在西域吃過的毛瓜。這種瓜綠皮外面長著一層白毛,里面瓜肉又紅又甜又沙。于是乎,他就帶著幾個毛瓜回去了。
回來后,皇帝就讓他進宮。上得殿來,他趕緊就獻上毛瓜,切開請皇上吃。皇上看這瓜片紅紅的,流著汁水,著實稀罕,拿起來就吃??墒?,不好!皇上哎呀一下,叫起痛來。原來那瓜片上的硬毛扎著皇上的手啦!皇上把張騫臭罵了一頓,張騫悶悶不樂地回到家,看著家里剩下的幾個毛瓜就有氣,一骨腦兒就全扔了出去。
又過了一年,張騫家西邊住著個小伙子,這小伙以種甜瓜為生。這天啊,小伙子看到張家的院墻邊長出一片藤,結(jié)了幾個帶毛的大瓜,好奇得很,就摘了一個來吃。哎啊啊,真甜咧!小伙子想:“我種些來賣吧?!庇窒胙剑骸斑@瓜這么多毛,賣相不好,我拿去和甜瓜串串秧(授粉雜交)試試。”你還別說,還真靈,和甜瓜一串秧,這毛瓜的硬白毛沒啦!小伙子高興呀!留了種,又拿些去市場上去賣。
這綠油油,鮮靈靈,紅粉粉,甜滋滋的大瓜誰見過?稀罕得寶貝似的,有錢的當官的都搶著要。這一搶呀,皇上就知道了,趕緊吧,貢上來,開吃。那皇上跟猴啃桃似的,嘻嘻刷刷吃了好幾個。吃得美了,就問那小伙子:“這瓜叫什么呀?是那里來的呀?”小伙子說:“俺不知道叫啥名,種子是從博望侯張騫張大人家院墻邊長白毛的瓜里弄來的,我只是拿來和甜瓜串了串秧?!被噬弦宦?,明白了,原來就是以前貢上來的毛瓜呀!皇帝知道慢待了張騫,有些不好意思,就借著高興,叫張騫進宮,給他封了個大官,又賞了這小伙子很多很多金銀財寶。這皇上又說啦:“這個瓜是張騫從西邊帶過來的,那就叫西瓜吧?!睆拇搜剑蹅冎袊司烷_始吃西瓜啦。
漢武帝一高興,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第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也著重提出應(yīng)該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這些意見得到了漢武帝的采納。中國使者每到一處,都受到西域諸國數(shù)萬人的盛大歡迎。安息等國的使者也不斷來長安訪問和貿(mào)易。從此,漢朝與西域的交通建立起來。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到漢朝后,拜為大行令。(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