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武,丁 鵬,高書倫
(廣東培正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830)
迄今為止,學(xué)術(shù)界還沒有人將《三國演義》(以下簡稱《三國》)中的音樂描寫與漢代的音樂聯(lián)系起來做對比研究,故筆者嘗試從這方面做一些探索?!度龂纷鳛橐徊糠从耻娛露窢幍膽?zhàn)爭題材小說,有沒有音樂描寫?答案是肯定的。但音樂描寫是不是大量的?答案則是否定的??偟膩碚f,《三國》前80回寫到的音樂很多都反映了漢代音樂的概貌,或者說放在漢末這個時代背景下出現(xiàn),是屬實的。
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音樂,其中還誕生了《樂經(jīng)》。戰(zhàn)國末年秦國李斯著的《諫逐客書》中還提到“鄭衛(wèi)之音”“異國之樂也”,而秦國本地音樂只是如“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那漢代音樂如何呢?
山東沂南北寨村1954年出土的東漢“將軍?!睒肺璋賾虍嬒袷痆1]刻畫出了50余人的樂舞場面。在樂隊中可見擊鐘、擊鼓、編鐃、編竽、編笳、搖鼗鼓、擊筑、鼓瑟、吹笙、吹排簫、吹竽、吹塤、吹笳等。
西漢景帝六年改秦時音樂機構(gòu)“奉常”之名為“太?!?,設(shè)太樂署管理音樂大事(《漢書·百官公卿表》)。漢武帝于公元前112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音樂專業(yè)機構(gòu)“樂府”,設(shè)立“協(xié)律都尉”,并由當(dāng)時著名的音樂家李延年擔(dān)任,[2]還聘請了一些音樂家、文學(xué)家及上千人的樂工、鼓師等,在民間收集、整理和改編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在廟會、祭祀等場合進(jìn)行表演,產(chǎn)生了空前的影響。班固的《漢書》記載,西漢樂府中的鼓員、樂工多有510人,到漢哀帝撤銷樂府時,仍保留了原有鼓員、樂工的半數(shù)約300人。[3]“樂府”的建立,對漢代樂舞、百戲繁榮及后來音樂的發(fā)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jìn)作用。
到了東漢時期,雖然并未恢復(fù)西漢的樂府機構(gòu),但分設(shè)太予樂與承華兩署,置署官承華令等,分管音樂。東漢時期樂如《唐六典》卷十四所說:“后漢少府屬官有承華令,典黃門鼓吹百三十五人,百戲師二十七人。”張衡在《西京賦》中細(xì)致地描寫了東漢百戲的演出實況,提到了瑟、篪等樂器,歌唱:“白虎鼓瑟、蒼龍吹篪。女娥坐而長歌,聲清暢而蜲蛇,……。”可以說,漢代以笙、笛、節(jié)、琴、瑟、琵琶、箏七種樂器為伴奏的樂隊形式,為其后歌舞性相和大曲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chǔ)。
漢代很多人愛好音樂,他們喜歡唱歌、擅長樂器。據(jù)《史記·高祖本紀(jì)》記載:“高祖(劉邦)擊筑,自為歌詩。”明帝(劉莊)“南巡狩,幸南陽……又祠田宅,禮畢,召校官子弟作雅樂,奏《鹿鳴》。”《后漢書·孝桓帝紀(jì)》記載:“桓帝(劉志)好音樂,善琴笙?!睗h靈帝更是“好胡服、胡帳、胡牀、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后漢書·五行志》)唱歌是皇帝后妃們的日常行為。[4]漢武帝建昆明池時,“常令宮女泛舟池中,……作棹歌,雜以鼓吹”,[5](P253)漢昭帝“時命水嬉,游宴永日?!箤m人歌”。[6](P128)不僅白天如此,到了夜晚仍不停歇,班固的《漢書·禮樂志》中謂武帝立樂府以“采詩夜誦”,[7](P1045)張衡《七辯》中謂“于是樂中日晚,移即昏庭,美人妖服,變曲為清,改賦新詞,轉(zhuǎn)歌流聲”。[8](P491)
漢元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漢書·元帝紀(jì)》);漢賦大家司馬相如擅長古琴,有高超琴藝,曾“以琴心挑之”,贏得卓文君芳心而兩人私奔(《史記·司馬相如傳》)。東漢桓譚善彈琴,著有《新論·琴道篇》。[9]東漢馬融擅長鼓樂和琴樂:“(馬)融才高博洽……善鼓琴、好吹笛……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后漢書·馬融傳》)。漢末年著名文人蔡邕與其女蔡文姬均擅長彈古琴。
從理論層面和著錄方面來看,有成書于西漢宣帝時的《禮記·樂記》(《漢書·藝文志》錄有《樂記》23篇),其道:“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盵10](P582)司馬遷《史記》里的《樂書》錄有《樂記》11篇,劉向《別錄》中錄有《樂記》其他12篇篇名,蔡邕曾作《琴操》《琴賦》等。
1.漢代有很多民謠聲樂
漢朝正式確立了民間俗樂的發(fā)展地位,設(shè)置了政府管理機構(gòu)專門管理音樂事務(wù),如《漢書·藝文志》說:“太樂令丞所職,雅樂也;樂府所職,俗樂也。”漢武帝時期李延年、司馬相如等創(chuàng)制“新雅樂”《郊祀歌》十九章等時,廣采民間歌謠,其音樂曲調(diào)“頗雜謳謠,非全雅什”(《隋書·音樂志》)?!稘h書·禮樂志》記載了漢武帝時期政府通過樂府機構(gòu)搜集民間音樂,提到“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fēng)”。這里的謳是指徒歌(無伴奏)歌唱,即今天所謂的“清唱”,代表了民間簡單的、樸素的音樂歌唱形式。
據(jù)《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卷三十可知,漢武帝時樂府所采集的民歌有:《吳楚汝南歌詩》15首、《周謠歌詩》75首、《周謠歌詩聲曲折》75首等。如那時有吳楚民歌《江南可采蓮》:“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p>
2.漢代有知名人物的聲樂與器樂歌曲
漢之初,項羽因時局窘困,即興創(chuàng)作了悲慨歌曲《霸王別姬》:“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歌聞名遐邇。劉邦創(chuàng)作了《大風(fēng)歌》:“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并“令沛中歌兒百二十人皆和習(xí)之”(《史記·高祖本紀(jì)》)。這首歌也很出名。蔡邕著有琴曲《游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等。蔡文姬創(chuàng)作了《胡笳十八拍》琴曲與歌詞。
3.漢代盛行鼓吹樂
鼓吹樂是器樂,它是由鼓和吹管樂器組成的樂隊,鼓為主奏,其他的吹管樂器有竽、笙、笳、角、排簫、塤等。[3]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記載:“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有簫、笳者為《鼓吹》?!庇糜诖笮脱鐣?、軍隊行進(jìn)或各種賞賜活動等,聲音鏗鏘有力,氣勢威武雄壯。西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大駕祠甘泉、汾陰,備千乘萬騎,有黃門前、后部鼓吹?!边@就是漢代著名的“黃門鼓吹樂”,它是以鼓為主的大型樂隊,用于皇帝出行。還有一些鼓吹樂用于廟會、社戲、祭祀、校獵場等場合。
以上可見,漢代的音樂是豐富而較有成就的。
《三國》前80回是反映漢末故事,后40回則是反映魏、蜀、吳三國故事了。故《三國》中漢代部分的音樂自然要從前80回進(jìn)行選擇,而這表現(xiàn)在聲樂和器樂兩個方面。
1.帝妃高官聲樂
《三國》第4回董卓派李儒來毒害漢少帝(弘農(nóng)王)及唐妃,少帝在無可奈何之際,大慟而唱歌:“天地易兮日月翻,棄萬乘兮退守藩。為臣逼兮命不久,大勢去兮空淚潸?!碧棋矐阎吹男那槌瑁骸盎侍鞂⒈蕾夂笸令j,身為帝姬兮恨不隨。生死異路兮從此畢,奈何煢速兮心中悲!”少帝和唐妃所吟唱的悲歌,在范曄《后漢書·皇后紀(jì)》中就有記載:“王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蕃。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蛄钐萍鹞瑁Э剐涠柙唬骸侍毂蕾夂笸令j,身為帝兮命夭摧。死生路異兮從此乖,奈我煢獨兮心中哀?!蚱聠柩?,坐者皆歔欷?!盵11](P451)這說明它們的確是漢代歌曲。而且,他們這些聲樂歌曲也折射出漢代音樂重“悲”的特點,[12]非常符合《三國》描寫戰(zhàn)亂、漢末末世景象下的各種悲憫現(xiàn)象。第48回作為丞相的曹操即興慷慨高歌《短歌行》,說“吾當(dāng)作歌,汝等和之”,“歌曰:‘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無多???dāng)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p>
2.童謠
童謠是民間歌謠形式的音樂,但往往由小孩獨唱或齊唱?!度龂返?回寫到民謠:“近日街市童謠曰:‘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第9回提到夜里“有十?dāng)?shù)小兒于郊外作歌,風(fēng)吹歌聲入帳。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聲悲切”。第35回司馬徽提到荊州襄陽一帶的童謠:“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钡?3回提及一童謠:“一鳳并一龍,相將到蜀中。才到半路里,鳳死落坡東?!钡?5回寫到童謠,“一載之前,小兒謠云:‘若要吃新飯,須待先主來。’”這些童謠是漢代民謠的一種折射。
3.隱士聲樂
《三國》第35回有徐庶的歌唱:他“長歌而來。歌曰:‘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廈將崩兮一木難扶。山谷有賢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賢兮卻不知吾?!钡?7回農(nóng)夫所唱“蒼天如圓蓋,陸地如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的歌詞是諸葛亮所寫。該回石廣元唱歌道:“壯士功名尚未成,嗚呼久不遇陽春!君不見:東海老叟辭荊榛,后車遂與文王親?!斯E尚如此,至今誰肯論英雄?”孟公威也歌唱道:“吾皇提劍清寰海,創(chuàng)業(yè)垂基四百載;桓靈季業(yè)火德衰,奸臣賊子調(diào)鼎鼐?!毶破渖肀M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諸葛均唱歌道:“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這些隱士聲樂歌曲是漢代文人音樂的一種反映。
1.笛樂
《三國》第35回寫劉備在逃亡途中,“正行之間,見一牧童跨于牛背上,口吹短笛而來。玄德嘆曰:‘吾不如也!’遂立馬觀之。牧童亦停牛罷笛,熟視玄德”。
2.琴樂
《三國》第35回劉備跟隨牧童前去拜見司馬徽,出現(xiàn)了悠揚清幽又高亢的琴樂:“入至中門,忽聞琴聲甚美?!俾暫鲎《粡?。一人笑而出曰:‘琴韻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調(diào),必有英雄竊聽?!?/p>
3.檀板樂
《三國》第8回王允“命貂蟬執(zhí)檀板,低謳一曲”,貂蟬歌唱道:“一點櫻桃啟絳唇,兩行碎玉噴《陽春》。丁香舌吐衠鋼劍,要斬奸邪亂國臣?!?/p>
4.合奏器樂(雜樂)
《三國》第55回提到劉備與孫權(quán)妹一起“居住。又增女樂數(shù)十余人”。此處“女樂”是演奏各種器樂的眾多女子。第56回寫曹操慶賞銅雀臺、大宴文官武將時,“樂聲競奏,水陸并陳”,映帶出曹操講究奢華生活的特點。第78回寫曹操“命諸妾多居于銅雀臺中,每日設(shè)祭,必令女伎奏樂上食”。曹操所擺宴樂是指在吃喝賞玩時,由眾多女子合奏各種器樂而做成的大型音樂盛宴。
5.鼓樂、金樂、鑼樂、號角等軍樂
《三國》多次提到軍樂。當(dāng)然,這其中大多數(shù)是軍隊打仗、沖鋒陷陣時鼓舞士氣、號召前進(jìn)、進(jìn)攻的軍鼓樂,如第30回說曹操“傳令軍將鼓噪而進(jìn)”(此是指擂鼓喧嘩)。第45回提到周瑜“下令鳴金”(金就是古代樂器鉦,形似鐘而狹長,上有柄,用銅制成。鳴金一般表達(dá)“收兵”之意),又“命收拾樓船一只,帶著鼓樂”前進(jìn),后又“命下了碇石,樓船上鼓樂齊奏”;第46回諸葛亮下令“就船上擂鼓吶喊”,曹操營寨則聽到“擂鼓吶喊”;第48回周瑜“聽得鼓聲喧震”,又聞“鼓聲震天”,知悉曹操軍營在操練水軍;第51回提到周瑜軍與曹洪軍“對陣鼓聲響處”;第56回銅雀群英宴會武官比賽場上,“金鼓齊鳴,眾皆喝彩”,“金鼓亂鳴”,“一箭射去,正在四箭當(dāng)中,金鼓齊鳴”;第59回馬超“集大軍鳴鼓而進(jìn)”;第61回“忽一聲鼓響”,曹操軍突然遭遇孫權(quán)吳軍;第63回“只聽鼓響”,“一齊擂鼓”,“背后一聲鑼響”,“四下里鑼聲大震”,“料道嚴(yán)顏擊鼓為號,張飛卻教鳴金為號:金響諸軍齊到”;第65回“鼓聲大震,馬超兵到”;第68回甘寧“令百人皆擊鼓吹笛”(此處擊鼓吹笛表示軍人歡樂喜慶);第71回“金鼓不鳴”“鼓角齊鳴”。
以上所引幾乎是《三國》前80回涉及音樂描寫的全部內(nèi)容。顯然,對比正文45萬字左右的《三國》來看,其關(guān)于漢代音樂的描寫文字很少,所占比重極低。然而,盡管《三國》里的音樂描寫極少,但符合歷史文獻(xiàn)、文物對漢代音樂的記載或呈現(xiàn)。故《三國》從文學(xué)角度,也多少反映出漢代音樂在聲樂、器樂方面的一些概貌,這說明“文樂互證”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xiàn):
[1]曾昭燏,等.山東沂南北寨村漢畫像石墓發(fā)掘報告[R].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
[2]劉旭青,李昌集.漢代樂府的音樂活動與歌詩[J].揚州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3,(2):48―52.
[3]趙嫻.簡論漢代音樂的發(fā)展[J].史學(xué)月刊,2002,(7):125―127.
[4]趙敏俐.漢代社會歌舞娛樂盛況及從藝人員構(gòu)成情況的文獻(xiàn)考察[J].中國詩歌研究,2002,(1):99―116,324―325.
[5]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5.
[6](晉)王嘉撰;(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8]費振剛,等輯校.全漢賦[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3.
[9]何軍.漢代文人的社會音樂生活與創(chuàng)作考略[J].音樂創(chuàng)作,2016,(6):88―90.
[10](清)朱彬.禮記訓(xùn)纂[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1](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2]宗亦耘.論漢代“以悲為美”的音樂欣賞觀念[J].徐州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