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文化類節(jié)目連續(xù)幾年熱度不減。2018年2月16日,央視借勢重磅推出了中國首檔大型詩詞音樂文化節(jié)目《經典詠流傳》。節(jié)目打破了以往文化類節(jié)目的答題模式和音樂類節(jié)目的競演模式,力求創(chuàng)新,用音樂表現詩歌、傳唱詩歌的形式,獲得了廣泛的好評。本文將從傳播學角度出發(fā),對節(jié)目的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形式、傳播渠道、傳播效果進行分析。
專業(yè)素質強,打造優(yōu)質節(jié)目。節(jié)目制片人田梅是《經典詠流傳》節(jié)目的總導演,同時也是央視綜合頻道的制片人,曾作為總導演制作出了如《朗讀者》《夢想合唱團》等優(yōu)秀的節(jié)目,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且銳意創(chuàng)新,為本次的節(jié)目策劃和制作奠定了基礎。主持人撒貝寧,畢業(yè)于北大,后作為央視節(jié)目主持人為大眾所熟知。最近幾年,他活躍于各大綜藝節(jié)目乃至春節(jié)晚會的舞臺,主持經驗豐富,形象健康向上,在本節(jié)目中經典作品的誦讀環(huán)節(jié)很好地把握住了詩歌的節(jié)奏和情感。鑒賞團成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康震、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在文學、音樂方面具有相當的權威性。香港歌手曾寶儀和臺灣音樂人庾澄慶作為鑒賞團成員,也分別在自己的領域浸淫多年,專業(yè)知識豐富。四位鑒賞團成員多層面解讀作品,觸及文化內核。
傳唱人覆蓋面大。從年齡上看,既有88歲的鋼琴演奏家巫漪麗女士、89歲的我國第一位交響樂女指揮鄭小瑛女士,又有演唱《詠鵝》的4歲稚兒王恒屹;從職業(yè)上看,既有專業(yè)音樂人士如老一輩藝術家楊洪基、樂壇新生代力量譚維維,又有京劇名家李勝素、王珮瑜,再有跨界的圍棋世界性大賽冠軍柯潔,更有普通的山區(qū)支教老師和學生們;從地域上看,既有外國友人,又有本國同胞,同時既有大陸的群星薈萃,又有港臺藝人汪明荃、齊豫等的傾情加盟。經典傳唱人及參演人員覆蓋范圍極廣,便于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地域的受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講究貼近性。這里的貼近包括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貼近作品。相戀21年、60多歲才結婚的汪明荃、羅家英夫婦,幾經磨難、相濡以沫,由他們二位演繹《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再合適不過;內蒙古漢子騰格爾與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的《敕勒歌》融為一體;游泳名將孫楊在傷痛中演繹《亭亭山上松》,讓我們感受其中蘊含的自強、拼搏、堅強、奮進。二是貼近受眾。撒貝寧在詮釋王維的《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時,戲謔地說自己不認識字,“絳幘” “閶闔” “冕旒”這些字確實生僻,他還特意提到了導演組給自己準備的手卡上標滿了拼音。另外,撒貝寧還用武漢方言說了一小段rap,“熱干面,吃得爽,三天不吃我心里慌”??嫡鹄蠋煹年兾髟挕坝蜐娒鎶A一口香得發(fā)抖,菠菜面營養(yǎng)多絕對很牛,褲帶面粗得很挑戰(zhàn)喉嚨”讓人爆笑,這都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較好地體現了貼近性。
傳播內容以詩詞作品為主。中華文化光輝燦爛,經典詩詞作品更是燦若星河。正如制作人田梅所言,節(jié)目“從我國歷朝歷代詩人浩如煙海的作品中挑選經典的內容”,出現在《經典詠流傳》節(jié)目里的詩詞作品,篇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薄蛾P雎》里的愛情,相思相戀,真摯而熱烈;“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崩畎椎摹秾⑦M酒》氣勢豪邁,感情奔放;“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的《觀滄?!飞畛溜枬M,氣韻沉雄,其博大的胸懷、宏大的抱負躍然紙上;“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卑拙右椎摹堕L恨歌》曲折動人,哀婉纏綿;“在那東山頂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輕姑娘的面容,浮現在我的心上。”倉央嘉措的《在那東山頂上》,優(yōu)美空靈,神秘高遠。一部部作品,呈現給觀眾文化經典的盛宴。
內容兼顧音樂知識。音樂是傳播經典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節(jié)目中,除詩詞作品外,觀眾也獲得了音樂方面的豐富知識。比如,節(jié)目介紹了京劇里的“上口字”,《梨花頌》里“梨花落,春入泥”的“入”不念rù,而念rì;沙寶亮演繹的《送別》原是20世紀初期學堂樂歌時代的一首作品,學堂樂歌的明顯特征就是其曲調來自國外,其歌詞則由國人自己填寫。我們見識了唐代的五弦琵琶、宋代的古琴、極具歷史感的編鐘,知道了河南出土的8000多年前的賈湖骨笛已經有七聲音階了,也知道了有一首千年古謠叫來甦,還了解了古琴譜的基本知識,這些都是對普通人民群眾音樂知識的極大豐富。
講好故事。在新聞傳播業(yè)界,“講好故事”被無數次提起,精彩的故事總是更能吸引人?!督浀湓伭鱾鳌飞钪O此道,向我們講述了不少動人的故事:王之煬,一個普通的老人,他在病床上寫下了少時唱過的《長恨歌》全詩曲譜;他的外孫女顧盼,痛心于無數的像宋詞一樣原本廣為傳唱的音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她把老人演唱長恨歌的視頻發(fā)到了網絡上,引來上萬名網友按此曲譜傳唱長恨歌,為老人送祝福;山村支教老師梁俊帶著學生演唱《苔》,鼓勵他們勇敢開放;汪明荃、羅家英夫婦幾十年來風雨同舟、甘苦與共;騰格爾克服種種困難在大沙漠上種出了上千畝的騰格爾林。一個個故事,給人帶來情感的浸潤和心靈的震撼。
傳達正確的價值觀。節(jié)目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將正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傳達給廣大受眾。74歲的陳彼得是臺灣流行音樂發(fā)源階段的代表性人物,他說“樹要有根,文化就是根”,他演繹的《青玉案·元夕》,展現詞作者夢想中的盛世中國的景象;他吟誦的現代詩《我愛這土地》,表達了對祖國深深的愛。愛傳統(tǒng)文化愛祖國,深沉的情感讓無數人熱淚盈眶。從小在加拿大長大的11歲少年王泓翔,其父是一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喜唱京劇,在家庭氛圍的影響和熏陶下,王泓翔3歲便開始接觸京劇,小小年紀不辭辛苦,求教名師,用他獨有的空靈聲音給京劇注入新的活力,讓我們看到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新希望。
詩歌與音樂交融,“和詩以歌”?!督浀湓伭鱾鳌饭?jié)目以詩詞文化為魂,以音樂為形,形神兼?zhèn)?,相得益彰?/p>
其實,詩詞早在誕生之初,就與音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和詩以歌”的傳統(tǒng)古已有之。如廣為人知的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出自《詩經》里的《桃夭》,而《桃夭》原本就是當時婚禮所用的音樂,可說是當時的“婚禮進行曲”。但在當前,詩歌的傳播由原來的詠唱變成了朗誦。雖然也有少部分詩詞被改編成音樂作品,如王菲的《明月幾時有》,但數量很少。相較于詠唱,朗誦表達感情的空間有限。《經典詠流傳》節(jié)目則克服重重困難,打破了當前詩詞節(jié)目中常用的誦讀的形式,把詩歌與音樂結合起來,再現了傳統(tǒng)的詩歌相和,借助音樂傳播經典詩詞,開創(chuàng)了國內文化類節(jié)目的新局面。
媒介變革的新時代,受眾需求和接收習慣也發(fā)生了變化,新媒體成了很多人獲得內容的首選途徑。央視熟諳這種變化,在傳統(tǒng)的電視媒體傳播節(jié)目內容之余,還利用微博、公眾號、客戶端、海報、QQ音樂、H5互動等新媒體手段進行內容分發(fā)。這些分發(fā)的內容既立足于節(jié)目本身,又結合新媒體各自的特點,達到了“二次傳播”的良好效果。
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是本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符號。文化的傳承于國于民意義非凡。經典傳統(tǒng)文學作品歷經千百年風霜而光彩依舊,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活力?!督浀湓伭鱾鳌饭?jié)目采用詩詞與音樂結合的方式,以音樂為形式、以文化作內核,促進了經典作品的現代化,彰顯了現代特質,易于現代人理解接受,實現經典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
文化自信的樹立。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詩、詞、曲、戲劇、小說曾經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經典詠流傳》節(jié)目在一首首詩詞、一曲曲音樂、一個個人物、一段段故事中,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增強了國人的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文化傳承和發(fā)揚的基礎上,而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則需要借助媒體的不斷創(chuàng)新?!督浀湓伭鱾鳌饭?jié)目采用“和詩以歌”的形式,深層挖掘文化內涵,在推動經典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化與社會化方面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