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稚萍
荔灣區(qū)文化館 廣東廣州 510170
文化館承擔著向社會所有成員平等開放,以開展社會公眾教育,普及文化藝術知識,傳承民族民間文化,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為主要工作內容,為全體公民提供公共文化資源和公共文化服務,使他們可以獲取知識、信息、娛樂和創(chuàng)造力的職責。黨的十八大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立法的重要原則和明確規(guī)定: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努力方向。黨的十九大更進一步提出“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的新要求。因而,近年來荔灣區(qū)文化館在開展全民藝術普及的過程,注重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內容為根本、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手段、以績效考核為保障,優(yōu)化公益性文化培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以往,雖然荔灣區(qū)文化館肩負著組織開展社會藝術教育工作和輔導培訓基層文化人員和文藝骨干的職能,但并沒系統(tǒng)地進行組織和開展,只是每年不定期地舉辦藝術講座,沒有起到很好的社會效應。《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頒布實施后,館班子深入學習貫徹,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作為今后工作重點來抓,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優(yōu)化公益性文化培訓”。圍繞公共文化服務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四個特點來進行策劃,讓群眾免費享受基本藝術普及的同時,提升社會參與率和文化設施利用率,實現(xiàn)公共文化服務的網(wǎng)絡化和便捷化。
荔灣,舊稱“西關”,是廣州悠久歷史積淀的一個縮影,其中西關大屋獨具地方特色。荔灣區(qū)文化館提煉精粹,致力打造公益性文化培訓品牌“西關·悅藝學堂”,以趟櫳門和盛開的玫瑰華組合成徽標,寓意藝術之花在西關沃土上盛放。
圍繞此品牌,每年精心設計一系列既貼合群眾需求又融入了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公益性文化培訓。
公益性文化培訓課程以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內容為根本,結合本館的資源優(yōu)勢來規(guī)劃,年初制定計劃,在上半年和暑期間集中精力組織開展,避免因演出和比賽頻繁的下半年時段,確保教學質量。
1、以群眾需求為導向
社會發(fā)展文化多元化,荔灣區(qū)文化館培訓課程設置上首先通過熱點分析、調查問卷、前期培訓學員反饋等方式以確定群眾需求。根據(jù)熱點分析,在公園和各社區(qū)都活躍著各式合唱團隊,群眾參與面廣,社會凝聚力大。因此,文化館在2017年4月開設了“合唱鑒賞與基礎培訓班”,報名非常踴躍。課程先通過古今、中西對比,穿插播放相關視頻資料的教學方式,讓學員了解合唱藝術的發(fā)展脈絡和學會鑒賞,然后分聲部基訓再合唱經典歌曲真實感受合唱的魅力。學員們反映培訓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受益匪淺。在文化館派發(fā)了調查問卷中,學員普遍建議開設怡情養(yǎng)性的繪畫班。經籌備,在暑假期間開設了“工筆畫欣賞及入門班”,文化館為學員專門購置了畫板、熟宣和顏料。由于社會上的美術教育機構,很少開設工筆畫課程,因而吸引了很多白領和青少年參加。第一講的中國畫起源歷史簡述和經典作品鑒賞把大家?guī)牍ふ毮伒拿缹W意境,接下來的課程從線描技法開始入手到臨摹白描花鳥作品,再學習色彩渲染,按照老師的教學步驟循序漸進完成了一幅工筆花鳥畫小品。學員們開心地拍攝彼此的作品發(fā)上朋友圈,分享學習的成果和快樂,同時希望來年能繼續(xù)參加培訓。
2、以內容為根本
公共文化服務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而在課程內容注重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2017年,首次開設了“二胡基礎入門班”,普及民族樂器演奏知識。文化館申請??钯徶昧艘慌赓M借給學員上課和回家練習。教學內容包括簡譜識譜、D把位的按指和運、曲目練習。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為期十天的學習讓學員們掌握了D把位的基本的演奏技巧,在回報演出的舞臺上大家齊奏了兩首一級曲目,贏得陣陣掌聲。2018年3至8月期間,文化館開設了“何車藝術大講堂”,每月開講兩期深度挖掘群眾關切的廣府和西關文化內涵。邀請相關專家、藝術家,從新的角度去闡述,兼顧普及與提高的藝術要求。為了讓課題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實行“講”與“演”結合的形式,每一位主講人邀請優(yōu)秀演員結合講者內容,通過鮮活的藝術形象加深觀眾對主題的認識。此外,講座中間還會穿插與講座內容有關的表演,邀請觀眾互動,加深觀眾的文化印象,更好地傳播廣府文化。由于講堂內容注重接地氣,與市民群眾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貼合觀眾的口味,很受追捧。
3、普惠落到實處
為了落實國家文化惠民政策,實現(xiàn)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性,荔灣區(qū)文化館特變針對外來工和弱勢群體設置專門的公益文化培訓。2016年起連續(xù)兩年舉辦了“感恩有您”——來穗務工子女免費聲樂表演培訓班,通過傳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弟子規(guī)》、《千字文》、《聲律啟蒙》傳授學習歌唱的呼吸和發(fā)聲方法。課程不僅讓孩子們在舞臺上自信歌唱,還增強了對國學的認識和理解。2018年暑期舉辦的“少兒舞蹈啟蒙班和提高班”將走進東漖街社區(qū),優(yōu)先錄取低保家庭子女。
4、展示教學成果
為了讓藝術的種子在學員們心中生根發(fā)芽,荔灣區(qū)文化館利用自身場地設施,每年都在香凝劇場舉辦年度公益性培訓的匯報演出,每個培訓班表演兩個節(jié)目,讓全體學員都上臺展示學習的成果,讓老師們加強交流和切磋。很多學員表演結束后都興奮不已,說長這么大都沒機會穿著漂亮的演出服站在舞臺上、聚光燈下展示自己,參加公益性文化培訓獲益良多。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四十二條: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捐贈產品等方式,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荔灣區(qū)文化館在充分利用自有資源開展公益性文化培訓的同時嘗試引入社會力量,取長補短,豐富了教學資源。從2016年起,文化館與廣州市鑫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作,每年開設一期“嶺南葫蘆絲”音樂公益性培訓班,分期面向青少年、成人和區(qū)轄內各街道文化站長及社區(qū)文藝骨干進行教學,并向每位學員免費贈送葫蘆絲和教材。學員們經過學習掌握要領都能獨奏或合奏多首具有嶺南特色的曲目,部分學員已經活躍在社區(qū)演出的舞臺上了。民族樂器“嶺南葫蘆絲”的傳承發(fā)展和普及教育推廣在荔灣落到了實處。
隨著應用數(shù)字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省、市公共文化數(shù)字支撐平臺的建設,很多好的公益性文化培訓可以資源統(tǒng)籌,以菜單式的供給方式共建共享,使公共文化服務便捷高效、供給品種豐富。2017年,廣州市群藝館開展“廣州公益文化春風行系列活動”,首次采用網(wǎng)絡“點單服務”,荔灣區(qū)文化館從中挑選了當下年輕人很感興趣的“魔術公益課程”和“街舞文化推廣公益講座”,推出報名不到半小時就爆滿,很受歡迎。另外,“西關·悅藝學堂”的公益性文化培訓招生簡章均通過自身運營的“荔灣區(qū)文化館”微信公眾號發(fā)布,打破了地域限制,感興趣的群眾均可在微信上報名,被錄取的學員均以手機短信的形式通知錄取和溫馨提示課程安排。
每年“西關·悅藝學堂”任課老師制定的培訓方案均需要詳細列明每節(jié)課的時間安排、教學內容等詳細內容并報區(qū)局領導審批。每個課程均都要做好簽到和學員意見反饋工作,培訓結束后能都拿出兩個節(jié)目參加年度學員匯演。年底根據(jù)教學質量和學員滿意度等進行績效評價,既規(guī)范了任課老師的教學,也為來年制定培訓計劃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
荔灣區(qū)文化館致力打造“西關·悅藝學堂”品牌,采取了一系列優(yōu)化公益性文化培訓的措施,較大幅度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每年針對各個街的文化站長和骨干開設的藝術培訓課程,是以讓每位站長學會“唱一首歌、會吹一首曲、會跳一支舞……”為目標的,既提高了基層文化管理隊伍段業(yè)務水平,又為下段實施總分館制奠定人員基礎。另外,面向公眾開展的公益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普及藝術發(fā)現(xiàn)人才的同時也讓老百姓獲得滿足感,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荔灣區(qū)文化館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優(yōu)化公益性文化培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2017年,區(qū)文化館獲評為“廣州市市民文化素養(yǎng)培育基地”,今后將為廣大群眾奉上更多更精彩的公益性文化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