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敏
[摘要]“互聯(lián)網+”時代背景下,微信公眾平臺是實現互聯(lián)網技術與其他行業(yè)跨界融合的重要載體。文章分析了針對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幾個研究領域,提出了“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發(fā)展對策。
[關鍵詞]“互聯(lián)網+”高校 微信公眾平臺
近幾年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微信已悄然應用于各個領域。特別是高校校園中微信的傳播運用,微信的發(fā)展為高校的新聞宣傳工作帶來了新的契機,給高校的管理建設和校園文化的傳播帶來很大的便利和影響,而且高校學生是使用微信用戶的主要群體,微信在高校校園中的市場非常巨大。
目前針對微信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微信公眾平臺功能、優(yōu)勢和應用可行性研究
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具有相當的豐富性,并且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除個人信息設置,用戶管理,素材管理,群發(fā)消息四個功能外,還有實時消息功能和高級設置功能,包括“編輯模式”下的關鍵字的自動回復和“開發(fā)模式”下的公眾號與網站系統(tǒng)接口。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優(yōu)勢:一是大學生受眾的基數大;二是微信為新媒體對大學生受眾有很強的吸引力;三是微信發(fā)送語音信息,讓信息傳播更人性化,更貼近生活;四是微信公眾平臺的開通實現了一對多的信息發(fā)布,用戶能及時回復,更具有廣泛性和互動性。除此之外它的優(yōu)勢在于操作便捷性、人際交流的高時效性、內容推送的豐富性。微信公眾平臺應用的可行性:手機在高校已經完全普及,具備開展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主的移動應用,無線網絡逐步覆蓋校園,為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環(huán)境,高校師生是知識分子,他們是微信的主要用戶群體,也是主要的信息消費群體。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不僅可以推動學校信息化建設、打造學校品牌形象,可以推送招生就業(yè)、學生活動、最新學術報告和教育質量的新聞和信息,提高學生、家長、社會和國際的關注,廣泛傳播,降低成本。還可以利用微信平臺加強溝通,擴大師生之間的社會交往,為學生提供移動學習支持。
二、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校園中的應用研究
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校園的應用主要有五個方面:微信公眾平臺應用于高校官方微信號、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微信公眾平臺在輔助課堂中的應用、微信公眾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微信公眾平臺在學生管理中的應用。
微信公眾平臺上線以來,全國各地的高校都紛紛開通利用公眾平臺,宣傳本校的品牌形象。但縱觀各校的官方微信平臺的應用,發(fā)現以下特點:一是各高校之間的內容性質較為一致,校園新聞在高校中的比重都比較高。二是發(fā)布時間的不確定性。大部分高校發(fā)布時間主要是集中在下午到晚上時間段,但也會在中午和早上進行發(fā)布。三是微信平臺的功能覆蓋全面。包括引導功能,課表與成績查詢功能,還有一些學校增加了一些娛樂與游戲的功能等。四是信息推送類型多樣,圖文并茂,形式活潑。多采用圖文信息、語音、視頻、圖片相結合的方式,在編排上形式活潑,語言上較易為大學生所接收。但是各高校微信平臺之間的服務功能還沒有完全整合,以達到在一個平臺上,完成所需信息的相關服務。
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較早,研究也較豐富。圖書館微信公共平臺服務功能可以涵蓋圖書檢索、綁定讀者證、解綁讀者證、查詢已借圖書、續(xù)借圖書、館內信息,從而滿足廣大讀者對圖書館的基本功能的需要。
隨著移動課堂的興起,各種各樣的移動學習應用類APP,紛紛開發(fā)上線。許多在線教育和大學,開始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對教學進行輔助。將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可以獲理大學生進行積極的認可和參與,一方面幫助提升學生自學能力,另一方面做好課堂的拓展,增加了教師在課堂的時間,教師會更加從容,輕松地融入教學。微信公眾平臺輔助課堂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微信公眾平臺輔助學習資源不形成規(guī)模,資源能力相對較小。平臺與用戶之間的互動中,缺少有效的用戶和特定平臺之間的溝通。
微信公眾平臺信息傳播不僅有圖文,還有視頻片段,意味著將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變化。雖然微信信息是零散的,但一旦大量零散的信息集中在某一熱點問題上,容易形成強大的網絡輿論氛圍,占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點。
高校涉及到學生的事務特別多,包括社團工作、學生考勤、獎助貸工作、學生實習與就業(yè)等。盡管各高校都有相關的專業(yè)人員,每一個人都面對著數千個學生,不能一一解答。但是可以利用公眾平臺把常規(guī)的,相關的程序提前告訴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己處理。高校輔導員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把最新的消息發(fā)給學生,在設置上,把日常事務的解答設計成相關的指令回復。
三、高校微信公眾平臺使用動機與傳播效果
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動機包括認知動機、互動動機、舒壓娛樂動機、情感動機、習慣動機等。同時盡管目前大學生使用微信的人越來越多。各高校也開設了許多微信公眾平臺,但傳播效果依然有限。一方面,公眾平臺仍然發(fā)揮“信息公告”的作用,以滿足學生最基本的認知需要,與新媒體在社會中強勁的發(fā)展勢頭不對稱。另一方面,學生群體是一個被動的受眾群體。大學生使用微信公眾平臺,沒有明確的目的性,不符合“使用與滿足”理論。這種現象帶來了新的警告,新媒體不是為我們打開一扇窗,而是營造了一座監(jiān)獄,當人們讀聽的主導地位逐漸減弱后,很難想象“使用與滿足”理論還有多大的發(fā)展空間。
在“互聯(lián)網+”的全媒體環(huán)境下,社會化媒體的發(fā)展速度考驗著高校的思維轉換、反應速度和應用能力。當前,高校教育面對以校園網特別是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自媒體”的風起云涌,極大地改變了校園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在此新常態(tài)下,高校微信公眾平臺不僅有助于提升學校的宣傳面和知名度,提高校園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而且可以在當今復雜的網絡輿論場中掌握以我為主的話語權,有效避免網絡謠言及網絡暴力的侵害,為學校的發(fā)展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因此,高校亟須認真客觀地對待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展的不足,結合學校自身發(fā)展、師生公眾需求和微信公眾平臺的獨特優(yōu)勢,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展規(guī)劃,建立相應的平臺運行管理和資源保障機制,以充分發(fā)揮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引導性、指向性和服務性。
隨著微信公眾平臺的普及和高校對微信平臺應用的重視,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規(guī)模和數量必將進一步擴大。如何充分發(fā)揮高校微信的宣傳、溝通和服務的效能,學校及平臺運管責任部門還需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以服務性為宗旨,以平民化為途徑,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放互通的特點,加強互動,注重服務,突出特色,健全機制,實現線上線下校園服務的無縫銜接,使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在服務師生生活、展示學校形象、吸引社會關注、促進學校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更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