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賢
學生參與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以教師為主,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全由教師確定,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只要接受就行,以至出現了“我要你學什么,你就學什么”“我要你怎樣學,你就怎樣學”的現象,從而忽略學生的自主參與。學生長期沒有自主參與的機會,自主學習的熱情將變得淡漠,自信心亦隨之不足,能力和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就更無從談起了。學生長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容易滋長學習的惰性,泯滅創(chuàng)造的天性,進而束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長此以往,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將如何發(fā)展呢?
“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當今世界各國教育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為了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如何構建我們的語文課堂便成為筆者一直探索的問題。筆者認為有效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的必要抓手應該有以下幾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上課要有趣,學生就可以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币虼耍ぐl(fā)學生的興趣,首先得做到課上有趣。一旦學生感覺到了課上的“趣”,他們便會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整個身心就會處于積極投入的狀態(tài),自然就會出現驚人的熱情,這種熱情刺激學生愉快地學習,就不會感到學語文是一種負擔。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1.情趣導入在課首
好的開頭便是成功的一半。我特別重視課的開始部分的心理啟動。在處理課堂教學起點時,常采用猜謎的方式(比如,在學習《荷花》這課時,我便出示了一個謎語:美麗小姑娘,立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衫,坐在綠船上。粉臉淡胭脂,綠裙水上漾。來引出課題:荷花);或結合學習內容給學生一個生動形象的故事(比如,在學習《李廣射虎》《雪兒》《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等)可以采用此方法來引出課題,這樣學生的參與熱情立即高漲起來,而且對整節(jié)課的學習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2.設置懸念在課尾
一堂課的結束,并不是知識、技能傳授的終止。教師在一堂課結束時設置一些有啟發(fā)性、誘導性的問題,或者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但不解答,留給學生課后去思考、實踐,構成“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懸念,有“余音繚繞”之妙。同時也能改變以往學生“要我學”的被動心態(tài)為“我要學”的主動心態(tài)。
3.巧妙激趣在平時
在平時,我經常舉行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游戲或比賽。即:將語文知識融于游戲(成語燈謎會、漫游古詩王國、智力大拼板等)中,使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學習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將故事情節(jié)強的課文改編成故事讓學生去演,學生可以根據所扮演的角色去體會人物的心理、情感等,在運用所學知識的同時,又對所學的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體驗。時常有計劃地、適應地開展語文競賽。競賽既能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對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有促進作用。
“愛因斯坦、丘吉爾以及愛迪生有著與他們學校的學習類型不相稱的學習類型。今天對于成千上萬的其他人來說,同樣的不相稱繼續(xù)著……我們的許多學校卻好像把每個人當作完全相同的人對待。”這是如何尊重學生個別差異的問題。因此,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去做:
1.學生進行合理分層,是促進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
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智力發(fā)展水平有著不同程度的差別,作為教師在教學時需要用一定時間去調查、研究、了解學生,按照教學目標,將學生大體分為“優(yōu)、中、弱”三個層次來因材施教。學生通過努力,知識與能力等提高后,教師須用上一次的目標來要求學生,讓他們在模糊狀態(tài)下受到激勵,樹立信心,奮發(fā)向上,愉悅發(fā)展。
2.實行教學目標分層,是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
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由信息的發(fā)出、接受、消化、反饋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便導致反饋信息參差不齊。因此教師教學時,應依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并由此確定因材施教的方法和依據,做到教學有的放矢。雖然全班學生素質層次不相同,但實行這樣的教學目標分層后,他們互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共同進步,一同發(fā)展。
3.實行分層作業(yè),是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保證
學生的作業(yè)能準確、完整地反映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教學反饋信息的主要形式。由于課內時間的客觀局限,同樣分量、同樣難度的作業(yè)很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同步完成。若老師統(tǒng)一要求,不僅使老師難以調配教學活動,又使“優(yōu)生吃不飽”“弱生受不了”。長期下去,會造成優(yōu)生感到簡單而課內無所事事,紀律渙散,學習興趣降低;差生則感到負擔過重不能按時完成,留下作業(yè)的尾巴,逐步導致厭學情緒。因此,教學中對學生的課內作業(yè)可以堅持“優(yōu)生多而適當提高難度,弱生少而適當降低要求”的原則。
在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能力的過程中,主要讓學生掌握二會。
1.會質疑
2.會評價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無疑是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我們教師只有真正轉變教育觀念,在教學中努力激活學生參與的意識,并給予學生以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只有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體現出蘇式課堂的核心思想——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學是為了再學;只有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引發(fā)學生學習的連續(xù)行為,使之形成終生學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