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榮華
[摘 要]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當堂訓練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組織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探究發(fā)現規(guī)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認識。更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作用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操作方式,就能使學生的操作切實有效,學生才會動而不亂,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中實施操作教學,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探究規(guī)律、形成技能、解決問題,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一、通過操作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數學概念普遍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需要依靠大量的具體實例,總結出新概念的本質屬性。教學中需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也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去感知內容豐富的圖形、操作學具,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和鞏固數學新概念。在教授數學概念時,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動手實踐,給學生足夠的體驗過程的時間。概念的形成一般都要經歷“觀察例子—形成表象—抽象概念”三個階段,操作活動則主要集中在前兩個階段,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體地位,需要教師提供適量的操作活動,以幫助他們積累經驗,形成獨特的感受,當感受積累到一定程度,學習者能夠達到從“形象—半具象—抽象”,從而形成概念。學生在自主觀察、操作和合作探索中,逐漸接近概念、理解概念。動手操作對抽象數學概念的形成起到了支撐的作用。例如在學習“余數”概念時,可以讓學生進行“把7顆糖分到3個盒子里”的操作活動。通過分一分的操作活動,學生會對余數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知道那顆剩下來沒有分到盒子里的糖就是“余數”,同時學生可以體驗到“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不然的話就要把剩余的糖繼續(xù)分到3個盒子里面,而往盒子里放糖的過程就是“試商”的過程。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腦子里想一想分糖的過程,不看實物,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分糖的過程,幫助學生運用表象操作進一步體驗“余數”的含義,最后在學生敘述的基礎上得出算式:7÷3=2……1。在學生操作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邊活動邊思考,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感知概念的內涵,體會概念的外延,真正掌握數學概念。
二、動手操作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主要是指抽象的物體在人腦海中出現的視覺表象,這是一種具體的思維和能力。小學生的空間觀念相對有限,因此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其中,最為關鍵的渠道就是讓學生親身感受各種幾何形體的具體特征,從而在腦海中形成各式各樣的表象。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時,可以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的長方體模型觀察具體的特征,經過觸摸、伸展等具體的實踐,讓學生認識到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等,經過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全面認識,教師可以引導著學生探索點、線、面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從二維空間觀念上升至三維空間觀念。
三、通過操作幫助學生形成技能
這里的數學技能主要是指操作技能,是一種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才能完成活動任務的技能,如測量、繪圖、制作等技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不少是有關數學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識,如畫長方形和正方形、作已知直線的垂線和平行線、畫規(guī)定大小的圓等。這些知識的學習必須讓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掌握相關的操作步驟,形成必要的技能。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利用數學工具完成特定的任務,并明確做什么和怎么做,從而熟練地利用數學工具開展學習。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要掌握操作技能,常常是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后,再由學生模仿操作,并通過大量的反復訓練而掌握的。但如果長期模仿和強化操作,會封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的長期發(fā)展是不利的。我們知道新技能的建構一定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和已經掌握的技能之上的。所以教學中在教師講解、示范之前,讓學生先獨立嘗試操作,完全是可以的。如在學生知道了平行的定義后,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畫畫平行線。學生會先畫一條直線,再移動一下直尺,然后畫出另一條直線。仔細觀察會發(fā)現學生似乎有所顧忌,只是稍稍移動了一下直尺。在教師要求把直尺移動的幅度加大的情況下,學生畫平行線的問題也隨之冒了出來。讓學生量一量兩條直線之間的寬度,看看是否相等,不少學生就會發(fā)現兩條直線延長后會相交。問題是出在畫、移尺、再畫這三步的哪一步上呢?學生一檢查就能發(fā)現是移動尺子的時候出現了問題。那么怎樣移動直尺才能避免直尺晃動呢?學生調動各種經驗和技能,對移動尺子進行了豐富多彩的演繹:有的學生把直尺沿著練習本的邊上移動,有的學生把直尺一端靠在另一把尺子上移動……畫平行線這一新的技能教師不必多說,學生已經是很有把握了。
四、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發(fā)現的。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的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币虼?,在教學中數學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具有探索性的操作空間,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而不是把學生學習的每一步都設計好。要讓學生自主設計,同學之間的合作研討。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首先出示兩道復習題:1.你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2.想一想:這些公式我們是怎么推導的呢?在學生解決了以上問題后,問:“今天同學們能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動手用割、補、拼的方法來推導圓形的面積公式嗎?學生一下就陷入了思考之中,教師再適時地加以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大膽實踐,探索出了許多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使學生成了知識的發(fā)明者和創(chuàng)造者。這樣每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操作,思維空間被打開,想象力被激活,創(chuàng)造個性得到發(fā)展。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現代素質教育發(fā)展需要。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動手實踐操作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重要方式之一,讓學生在生活中構建數學體系,在實踐中學到知識。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注意給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的氛圍,基于充分的時間,選擇恰當的操作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全面發(fā)展,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實現高效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