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晗
摘 要: 利用語料庫軟件AntConc和CIPP-CTOOLS對卡勒德·胡賽尼的小說《追風箏的人》從主要人物、故事情景、主題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首先,利用AntConc詞表提取主要人物,整理出各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總結成長和救贖之路。其次,利用詞表和索引定位功能提取主題和情節(jié)并進行分類,不僅分析文本的語言使用特色,還印證了《追風箏的人》的主題與“追”,即救贖密切相關,是個人成長和時代意義的統(tǒng)一。
關鍵詞: 語料庫 追風箏的人 主題詞 檢索
引言
近年來,計算機語言學分支--語料庫語言學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研究者可根據(jù)需要,使用索引檢索工具,發(fā)現(xiàn)詞語頻率并對詞性進行標注,探索語言使用情況和特征,并利用計算機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定量、定性分析①,描寫有關的語言特征,探究不同類型、不同作者作品的應用偏向,發(fā)現(xiàn)文學寫作的一般規(guī)律。文章采用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以卡勒德·胡賽尼的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為研究對象,首先利用語料庫檢索軟件Antconc單詞表功能提取主要人物,并對人物關系進行探析。然后采用Keywords功能提取主題詞并進行歸類,分析小說的主題以及作者的寫作風格。最后,利用CIPP-CTOOLS軟件的詞性標注功能檢索表示人物內心情感的動詞,對每一條檢索結果根據(jù)其描述內容和情感傾向做了人工標注并統(tǒng)計,深入探討“我”阿米爾人物形象特點以及情感變化。本研究目的在于,通過語料庫方法對《追風箏的人》進行多維度分析,挖掘其情感傾向和文本意義,并探討基于語料庫的方法在揭示中文譯本小說內容方面的有效性。
一、小說背景介紹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品《追風箏的人》一經出版就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好評,幾乎囊括了英語世界的所有文學新人獎,并創(chuàng)下了同時占據(jù)九大圖書排行榜榜首長達數(shù)十周之久的記錄??ɡ盏隆ず惸崾且晃痪哂芯融H思想的作家,他在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試圖通過描寫一個普通的阿富汗男孩成長的故事來建構出一條救贖的策略,以治療病態(tài)的阿富汗社會和在極端化的宗教理念壓抑下扭曲的人性。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AntConc 3.2.4w作為語料庫檢索工具,以已經出版的《追風箏的人》李繼宏譯本為研究對象,為文學語言分析、人物鑒賞提供新思路。主要利用AntConc軟件中的生成詞表(Word List)和索引定位(Corcordance Plot)兩大功能,對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節(jié)、人物刻畫、語言特點等內容進行分析②。
1.分析主要人物
運用Word List和Concordance Plot對主要人物的分析。在進行檢索之前,先利用中文分詞軟件CIPP-CTOOLS對所有語料進行分詞。由于當前的中文分詞軟件還有待完善,所以計算機自動分詞結果還不能完全讓人滿意。因此,對《追風箏的人》語料庫的分詞結果進行人工校對,主要糾正了一些有關人名的分詞結果的錯誤。然后點開Antconc 3.2.4w軟件,打開《追風箏的人》譯本,點擊菜單中的Word List選項卡,即出現(xiàn)文本中的用詞頻率表。
從表1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是爸爸,包括稱呼詞“父親”。排名第二的名字是哈桑,即“我”--阿米爾的好朋友,是第一個追風箏的人,也是本文中主要人物,貫穿情節(jié)發(fā)展始終。第三位即索拉博(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直到文本后半部才出現(xiàn),是阿米爾成年后的主要人物,也是本書中第二個追風箏的人。除“我”阿米爾外,排在其后的是阿塞夫,即塔利班頭目。因此,結合Word List分析文本呈現(xiàn)的結果,足以證明題目“追風箏的人”的意義所在,即擁有最多提及線索的哈桑和索拉博。此外,爸爸和阿塞夫也是故事情節(jié)轉折的關鍵人物。
下面再點開索引定位(Concordance Plot)選項卡,查看“哈桑”、“索拉博”的結果(如圖1)。
如圖所示,“哈?!钡姆植碱l率貫穿全文,中后段有部分留白。文章利用大量篇幅和時間回憶“我”和哈桑的童年,對成長歷程給予回顧和總結,講述“我們”一起玩耍游戲、一起放風箏,以及“我”陷害哈桑的情節(jié)。最后,“哈?!痹谖恼履┪卜磸统霈F(xiàn),表達了“我”對哈桑深深的懷念和無比的愧疚之情?!八骼币辉~主要出現(xiàn)在文章的中后部,與“哈桑”形成承上啟下的前后關系,分別表述“我”尋找索拉博、拯救索拉博、取得他的信任等救贖情節(jié),最終得以治愈,這樣的救贖之路,與“我”童年時與他人疏離以及背叛哈桑形成鮮明對比,行文銜接緊扣。
2.主要情節(jié)分析
利用keywords list和Concordance Plot對主題和情節(jié)檢索與分析。通過提取和分析文學作品中具有超常頻率的詞或詞組,可以確定文本的主題詞和表達該主題的詞集。主題詞的提取原理是通過對比一個連續(xù)的整篇文本和一個更大的參照語料庫,把文本中詞頻具有顯著差異的詞語提取出來,生成一個主題詞表。因此,統(tǒng)計主題詞需要建立兩個語料庫,一是觀察語料庫,二是參照語料庫②。在本研究中,觀察語料庫是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總字數(shù)為186,467。而參考語料庫一共有兩個,一是胡賽尼其它作品《群山回唱》和《燦爛千陽》,二是譯者李繼宏除《追風箏的人》之外的另外三部譯本,包括《與神對話第一卷》、《與神對話第二卷》和《與神對話第三卷》,參照語料庫總字數(shù)為725,537。
利用Antconc中的Keyword List功能,分別比照參考兩個語料庫,生成小說《追風箏的人》的主題詞表。
從人物角色中發(fā)現(xiàn),人物取名多以阿、里、拉等字為主,如“我”阿米爾、出租車司機法里德等等,語言使用特征明顯,體現(xiàn)阿富汗當?shù)靥厣磉_作者濃厚的民族情結。通過人物出現(xiàn)頻率發(fā)現(xiàn),爸爸、哈桑、索拉博等主要人物凸顯,明顯區(qū)別于次要人物,構成鮮明的人物行為線索,主題突出。
在稱謂一欄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是“我”,共出現(xiàn)5140次,其關鍵值為1786.410。除此以外是“他”,共出現(xiàn)2934次,關鍵值高達1617.869,僅次于敘述者“我”。作者通過第一人稱“我”,展現(xiàn)了主人公在成長歷程中經歷的心理危機,并采用自傳題材方式,將作者的親身生活經歷融入到作品中③。“他”在文本中多指哈桑和其兒子索拉博,進一步驗證了“我”對二者的復雜感情。另外關鍵詞“爸爸”出現(xiàn)頻率也較高,在文中阿米爾比較敬重爸爸,非常想得到爸爸的喜愛,由此可見爸爸對“我”的影響之深。但是爸爸既是哈桑的主人又是哈桑的生父,集結了兄弟和背叛者雙重角色,因而文本多敘述爸爸和“我”的關系,與“我”背叛哈桑相互映襯,不僅突出了爸爸角色對“我”的影響,也點明了背叛與救贖的主題。通過Concordance Plot功能查看了“我”的情節(jié)展示(如圖2)“我”在文中貫穿始終,表明采用第一人稱視角的寫作手法是小說《追風箏的人》的一大語言特色,這樣的敘事方法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極為常見,可以使敘事接受者在理解故事情節(jié)時采取類似立場,直接參與情節(jié)的安排,從而提高讀者的代入感以吸引讀者,引起讀者共鳴。
主題詞表中的地點名詞有阿富汗、喀布爾、美國。這三個地點是小說情節(jié)的主要發(fā)生地:“我”在喀布爾和哈桑一起度過我的童年,后哈桑離開;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后“我”搬到美國,聽說了哈桑和其兒子索拉博的事情;故又返回阿富汗找索拉博,并將其帶回美國。這三個地點分別代表了“我”的童年時期、青少年時期和成年時期,不僅探討了阿米爾和哈桑的成長經歷,還剖析了阿米爾的精神成長之旅,追求認知和美好人性的成長歷程。不同地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聯(lián)系了故事情節(jié)整體。
除此以外,本文特有的情緒動詞特別需要注意,包括微笑、希望、喜歡、痛等。在喀布爾時,哈桑為了保護風箏受到侮辱,此時哈桑是謙遜、禮貌的,寧愿自己承擔所有的痛苦,而沒有表現(xiàn)出怨恨等任何消極情緒。阿米爾看到哈桑的行為后因為懦弱坐視不理,他冷漠、不積極,在心里覺得自己是優(yōu)良種族的少爺。這些都表現(xiàn)出哈桑的真誠和忠誠,相對應地,是阿米爾懦弱、不成熟的矛盾性格。除此以外,“痛”作為消極詞匯出現(xiàn)頻率較高,多在文本起始和結尾部分,前部分因為阿米爾對父愛的渴求而產生的痛,后一部分是阿米爾成年后因被愧疚自責的陰影纏繞而痛,構成阿米爾救贖的動機。本文通過表現(xiàn)情緒動詞的使用,剖析了阿米爾的一生,表現(xiàn)了艱難的成長過程,從幼年到成年見證了一個人退卻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③。
與題目有關的詞匯有風箏、放、追等。小說題目《追風箏的人》中“風箏”一語雙關,一是阿富汗傳統(tǒng)游戲切風箏和追風箏,也是阿米爾和哈桑兒時經常一起玩的游戲,因為二人配合默契贏得許多游戲,因而追風箏的人直接與哈桑的感情相關;二是希望、救贖和過去的時光,隨著阿米爾從男孩長大成人,對不同事物的追尋是阿米爾不斷成長的探索,包括風箏、寫作、索拉博等,都是阿米爾對自己的認知和完善,所以“風箏”也是一種繼續(xù)永恒的、積極的追尋的肯定。小說作者通過獨特的寫作手法,分析了主角阿米爾成長過程中的三個階段并討論風箏在其成長過程中的象征意義,巧妙地將簡單的“風箏”意象與阿拉伯社會以及穆斯林宗教等極具阿富汗特色的文化因素相融合,使這部小說成為一部別具阿富汗特色的成長小說④。
最后,在其它一欄中,主要有家、回家、兄弟等。文本以成長和救贖為主題,而多次提到“家”、“回家”等等感情傾向明顯的詞語,說明盡管阿米爾離家很多年,故鄉(xiāng)對他來說仍是最牽掛的地方,不僅是童年的回憶,更代表著自己懦弱、幼稚、自私的過往,體現(xiàn)鮮明的民族意識。而“兄弟”則涉及兩條線索,一是父親和阿里,另一代表著阿米爾和哈桑。父親和阿里雖然是主仆關系,但父親同時又是阿里兒子--哈桑的父親,是背叛的“兄弟”;除此以外,阿米爾和哈桑從小一起長大,雖是兄弟,但阿米爾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將哈桑趕了出去,正是這種兄弟角色使得故事情節(jié)繼續(xù)發(fā)展,同時映襯主題。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性剖析和民族描寫在小說《追風箏的人》中體現(xiàn)得非常典型。和胡賽尼其它作品相同,《追風箏的人》以阿富汗為寫作背景,用細致入微的寫作手法,深入剖析人物的心理,不僅描寫了家庭的復雜曲折和悲歡離合,還討論了個人角色對個人發(fā)展、社會關系的影響,傳遞傳統(tǒng)價值觀,呼喚人性的回歸。
三、結語
運用語料庫分析文章作品,不能片面地依賴檢索工具,而要把文學研究和語言學研究結合起來共同鑒賞。本文以胡賽尼的經典作品為例,利用語料庫分析方法揭示了該小說在故事情節(jié)、敘述視角等表層和深層方面的寫作特征,發(fā)現(xiàn)語料庫檢索方法在分析文本方面的有效作用,為讀者賞析文學作品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
注釋:
①劉靖,黃立波.語料庫文體學述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2(3):236.
②巢瑋.利用語料庫軟件Antconc對《冰與火之歌》的多維度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49:258-260.
③陳嬋,程樂.莫言作品《蛙》的語料庫檢索分析[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4,05:26-34.
④靳君.《追風箏的人》多重主題分析[D].遼寧大學,2012.
⑤丁守怡.探析《追風箏的人》的成長小說特征[D].南京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