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中平
[摘要]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選擇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的依據(jù)。要保證教學目標的導向明確、具體而不產(chǎn)生偏離,應依據(jù)學生的學情、課的類型、課堂的容量和時間來確定教學目標。
[關(guān)鍵詞]教學目標;導向;誤區(qū);糾偏;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8)04003203
教學活動有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三大支柱,而教學目標占據(jù)首要位置,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選擇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的依據(jù)。(陳旭遠,2008)
筆者對廣西教育學院教研部主辦的2017年廣西高中英語優(yōu)質(zhì)課大賽的所有14節(jié)視聽說教學、讀寫教學、綜合運用和高考復習教學課進行了全景觀察,以下內(nèi)容是聚焦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觀察與思考。
一、教學目標導向的誤區(qū)和糾偏
在提倡深度學習的新時代,“深度學習的意義和研究重點在課堂教學改革。首先,目標設定很重要,要根據(jù)學生的階段發(fā)展特點和需求合理確定教學目標,并據(jù)此研究如何通過改革課堂教學的流程,使多維度的教育培養(yǎng)目標落地并做到科學化、過程化、個性化”(雷軍,張連仲,2017)。
在了解教學內(nèi)容之后,觀察一節(jié)課的起點,應該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否具有明確的導向性,然后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教學手段對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是否提供有力的支持,終點是觀察在下課前,教學目標在多大的程度上達成了,也就是看學生是否能夠運用本節(jié)課的知識。簡而言之,一節(jié)課有至少三個看點:教學生什么?怎么教學生?學生被教會了嗎?先看一個好的案例。
某位一等獎獲得者的高考復習課教學設計的標題是“高考英語書面表達細節(jié)拓展訓練”。該教師將知識目標設定為:
1.能夠正確辨別英語書面表達中細節(jié)拓展常見的問題;
2.能夠在寫作中緊扣主題句并合理地進行細節(jié)拓展。
該教案的標題鮮明地突出了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導向非常明確。而分享目標的開課方式,讓學生明確了學習方向,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從學習者的角度確定了教學目標,使用了“能夠正確辨別”和“能夠進行拓展”等行為動詞,來恰當?shù)孛枋鰧W生的學習行為,動作的結(jié)果可觀察,可測量。這樣的目標對教和學都導向明確,使得后續(xù)的教學過程流暢自然,教學效果良好。
但是,相當一部分選手的教學目標的導向還存在著一些誤區(qū)。
誤區(qū)一:目標的定位范疇過寬,導致難以檢測是否達成。
【案例一】
高一年級的一節(jié)視聽說課的教學目標為:
Teaching goals:
1. To talk about “The story of Atalanta”.
2. To develop S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案例二】
高二年級的一節(jié)讀寫課的教學目標為:
Ability aim: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kills of fast reading.
Emotional aim: To make the students live a lowcarbon life and tell others to do it.
【案例三】
高二年級的一節(jié)綜合運用課的第二個目標為:
Ability:
a. develop the students speaking and writing ability.
b. learn some basic methods of first aid.
【思考】
教學目標的分析與設定應當符合明確、具體、可達成、可檢測這四個基本標準。(劉鷹,2008)以上教學目標中,只有教師的教學設想,沒有學生的學習行為。在一節(jié)課里很難測量教師是否能夠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閱讀技能和寫作能力,也不可能通過一節(jié)課就促成學生的低碳生活方式,讓學生學習基本的急救方法也只是教師的想法,學生能夠?qū)W會才能算是目標。教學目標空泛無物,教學效果也就難以檢測。
【建議】
案例一的聽力目標改為:“Students are able to write down the key words and 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s after listening.”
案例二的能力目標改為:“Students are able to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correct words after fast reading.”情感目標改為:“Students are able to learn about some ways to live a lowcarbon life and retell them.”
案例三的能力目標可以簡述為:“Students are able to use the words...(核心詞匯已經(jīng)在知識目標中羅列) to talk and write about the basic steps of giving first aid.”
誤區(qū)二:目標的表述不夠簡潔,導致重心偏離。
【案例一】
高二年級的一節(jié)讀寫課的教學目標為:
Ability aim: To let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make a poster to tell the readers some ways they can reduce th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ir.
【案例二】
高一年級的一節(jié)綜合運用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
1.回顧本單元內(nèi)容,反思休閑娛樂活動的利弊。
2.能根據(jù)已有的文章信息,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感悟,討論和表述對事物兩面性的看法。
3.通過完成類似的學生表述結(jié)果的短文改錯練習,避免常見的語言和語法表達錯誤。
技能目標:
反思電子游戲的利弊和思考同一活動在不同角色人物中可能帶來的正反兩種影響,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思考】
教學目標使用的文字太多,主要信息模糊,導向不明,看不到具體的語言知識點和結(jié)構(gòu),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混為一談,難以在教學過程中逐一實現(xiàn)。
【建議】
案例一的目標可以改成:“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make a poster about living a lowcarbon life.”
案例二的目標可以設定為:學生能夠使用以下詞匯……和句型……,表達自己對電子游戲的利與弊的觀點。
誤區(qū)三:目標的描述主體混亂,導致教學效果難以檢測。
【案例一】
高三年級的一節(jié)高考復習課的知識目標為:
1.通過閱讀范文,解讀范文,歸納文本,提煉詞句,為“仿寫”打下基礎。
2.通過寫要點,寫篇章,讓學生了解建議信的結(jié)構(gòu)、內(nèi)容和語言,進行寫作訓練。
【案例二】
高三年級的一節(jié)高考復習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要求:通過練習多種詞義猜測類的題目,讓學生了解詞義猜測的幾種方法。
2.能力要求:
(1)通過詞義猜測的題型訓練,學生能夠領(lǐng)悟并使用詞義猜測的方法。
(2)通過探索詞義猜測題的選項命題特征,讓學生能夠自主設置選項。
3.情感要求:通過進行猜詞游戲,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詞義探索的好奇心和興趣。
【案例三】
高一年級的一節(jié)視聽說課的教學目標為:
1. To talk about “The story of Atalanta”.
2. To develop S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思考】
以上教學目標是以教師為本位,單方面地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學目標的表達與表述,要以教學者的愿望為出發(fā)點,以學習者的學習效果為終點。設定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學生學習后能夠達到的結(jié)果,即學生在教師和同伴的幫助下,利用一定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方法,在下課前學到了什么。
【建議】
以上幾個案例的教學目標可以改為:“通過觀察、探索和訓練,學生能夠領(lǐng)悟(歸納、仿寫和運用等)……”英文表述可以是:“After this class/Before this class is over,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se/apply/practice/report....”
那么,如何保證教學目標的導向明確、具體而不產(chǎn)生偏離呢?筆者認為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依據(jù)學生的學情來確定教學目標。
在思考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問自己幾個問題來明確教學目標:
1.學生參與此次課堂學習之后應學會什么?
2.教學目標是否適合學生的水平和能力?
3.如何檢驗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4.學生為什么要學習某種知識或技能?
其次,依據(jù)課的類型來確定教學目標。
在教學實踐中,每一種課型的輸入和輸出都有其不同的渠道,所以目標也因課而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一節(jié)課里,幫助學生把要學習的詞匯、句型和語法結(jié)構(gòu)等語言知識掌握到什么程度,學生的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培養(yǎng)。
再次,依據(jù)課堂的容量和時間來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該具體細致,教學容量適當,不能貪大求全。要確定40分鐘內(nèi)能夠做到的事,而不是400分鐘才能夠做到的事。
如何描述教學目標才能保證目標的導向性呢?我們可以參考《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2016),把目標分為語言能力(即語言知識)、文化品格(即文化意識、人文修養(yǎng)和價值取向,類似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思維品質(zhì)(即邏輯、批判和創(chuàng)造能力等)以及學習能力(即英語學習策略、方法和技能等)等維度,分別進行設定和描述。下面以魯子問老師的一個教學設計為案例進行說明(魯子問,2017):
《英語》七年級讀寫融合新寫作教學設計(節(jié)選)
教學內(nèi)容《英語》(外研社新標準)七年級下冊Module 2 Unit 2
教學對象廣西桂林市普通中學七年級學生
教學方法基于閱讀的整合式寫作教學,任務型教學
教學目標
語言能力100%的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can的用法,90%以上的學生能掌握其用法,運用中錯誤率低于10%。
文化品格100%的學生能體驗發(fā)現(xiàn)他人優(yōu)勢,20%以上能發(fā)現(xiàn)他人優(yōu)勢。
思維品質(zhì)100%的學生能體驗按照優(yōu)勢匹配崗位的人崗匹配原則,60%以上能做出合理匹配。
學習能力100%的學生能體驗基于閱讀學習寫作,25%以上的學生基本能運用這一方法。
教學重點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寫作所需
教學難點人崗匹配思維品質(zhì)
運用任務自薦擔任英語圖書閱讀班長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描述教學目標時,可以參考“ABCD法則”。
A(Audience): 一般而言是指學生,可以表述為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B(Behavior/Performance): 對學生的行為、動作或者做事的結(jié)果的預設,這種行為或者結(jié)果必須是可以觀察或者聽到的,如mark, repeat, fill in, draw等。
C(Condition):在任何條件下學生做事或者展開活動,如after attending a lecture, given a case study, given a specific instrument等。
D(Degree): 這個法則并非必需,如果存在的話,應從速度、精度或質(zhì)量等方面闡明學生應掌握到什么樣的程度。
在這里分享一個教案的教學目標表述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外籍培訓專家,澳大利亞教師Mike在上一節(jié)繪本故事閱讀課Bingos Ice Cream時,把教學目標表述為:
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e lesson,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 use the illustr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sequence of events;
2. identify and talk about the range of emotions the main character Sam goes through as the story progresses;
3. express how they would feel if the same things happened to them;
4. us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o discuss the dropped ice cream and how it got solved by the end of the story.
這樣的目標表述至少有兩點是值得我們效仿的。
一是用準動詞。案例使用的都是可以觀察和測量的、表示學生行為動作結(jié)果而不是目的的行為動詞。
二是從學習者的角度設計目標。目標的描述要表達教學后學生在知識、技能、學習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變化,還要有助于導學、導教和導測評。導學就是要明確告訴學生,通過學習應該學會什么;導教就是目標中應該暗含要教會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認知策略;導測評就是指目標應該包括觀察學生學習結(jié)果的條件。
二、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對教學目標的支持
教學過程是逐步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保障,是教學理念、方法和技術(shù)手段得以應用的前提。過程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決定了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的教學基本理念、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執(zhí)行力是學生有效學習的保證。(王薔,2009)因為教學理念符合語言教學規(guī)律,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再加上教師對課堂的有力駕馭,在不少課堂中,學生所學的知識和能力的發(fā)展達到了單位教學時間內(nèi)的最大效能。這些好課的教學過程體現(xiàn)了以下一些優(yōu)點。
首先,導入和輸入環(huán)節(jié)具有趣味性和相關(guān)性。
某教師的視聽說課刻意突出了“看”(Viewing)的語言技能。語言技能涵蓋聽、說、讀、看、寫五項技能。(教育部,2016)鑒于現(xiàn)代資訊是以大量的圖片影音等多媒體方式快速呈現(xiàn),“看”的技能培養(yǎng)比過去更為重要。該教師在引入環(huán)節(jié)采用了精心制作的視頻,配上英語配音,緊扣主題——運動,音畫融合度高,欣賞效果突出,盡管是早上第一節(jié)課,學生的注意力還是一下被吸引了。教師設計的問題有找出人物角色和人物關(guān)系、回答問題、預測結(jié)果等,激發(fā)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其次,吸收和鞏固環(huán)節(jié)富有變化且全員參與。
某教師在寫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了一個關(guān)于燙傷急救常識的小視頻。播放前做了人物介紹和內(nèi)容預告,明確告訴學生播放的目的;播放后請學生回答5個細節(jié)問題,然后兩人對話,復述視頻內(nèi)容,重點描述燙傷的應對措施。這樣的寫前鋪墊對后續(xù)的寫作環(huán)節(jié)起到了順水推舟的作用,學生在最后的輸出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得非常順利,對學習內(nèi)容掌握得很到位。
再次,輸出和拓展環(huán)節(jié)與輸入吸收保持一致。
某教師在主題是“音樂”的視聽說課中,選取了一個非常感人的視頻和歌曲中的歌詞當作視聽的輸入材料,在觀看視頻、完成聽力訓練后,繼續(xù)挖掘文本的深層含義,啟發(fā)學生感知歌曲的旋律和文字中蘊含的情感,然后提供語言支架讓學生進行小組練習,交流對歌曲情感的理解,最后又拆掉語言支架,讓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分享。從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言情況觀察,這節(jié)課的導入和輸入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吸收環(huán)節(jié)的小組練習和分享對輸入的信息和語言知識進行了鞏固,給足了學生吸收消化的時間,最后輸出的效果良好,不少學生積極主動地舉手發(fā)言,暢談自己最喜愛的歌曲和感受。其中有一位女生頗為動情,應變能力很強的授課教師馬上請她現(xiàn)場獻唱幾句,該女生的動聽歌聲贏得了全場老師的掌聲。
教學目標的精準設定和教學過程的科學實施在課堂教學研究范疇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既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也涵蓋了諸多語言教學的深層理論。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廣大教師應該在這兩個方面加強理論學習,并且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Mager R F. Magers Tips on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EB/OL].[19990906].http://www.2gsu.edu/~mstmbs/CrsTools/Magerobj.html.
[2]陳旭遠. 有效備課——備課問題診斷與解決[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3]劉鷹.教學目標的設定與表述[EB/OL]. [20101211]. http://www.eltthisway.com/?p=530.
[4]王薔.改革開放30年中國基礎外語教育的回顧與前景展望[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9(2).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