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凝暄
‘平生知心者,一生能幾人“。
白居易一生交友甚廣,也不免發(fā)出這樣的感嘆!
與人相知就像讀書,誠然,博覽群書使人博洽多聞,但“日讀三百篇“的人大多不能體會到手捧書卷慢慢賞讀,玩味的愜意。熟知一個人看似輕松,實則不宜。
會識人,清朝學者陳夢雷與好友李光地共謀大計,向朝廷呈密信——結果李光地只署了自己的名字,導致陳夢雷身陷囹圄,李光地卻春風得意,按說陳愿意滯留虎狼之地充當內應而讓李去呈密信,對李也是十分的信任了,更何況二人之前也有交情,陳錯就錯在沒有認清李是個小人,最終被放關外的陳終于醒悟,寫下了洋洋灑灑四千言的《絕交書》,只是為時晚矣。
接著,還要會交心,如果“識人”只停留在技術層面,那么“交心”絕對就是深及靈魂了。
交心,“所思,知彼所欲”,不但要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要能合理的揣度對方的心思,并在此基礎上融洽地交往。
林清玄說,朋友知己也只有這么兩三個。為什么這么少呢?因為生命是有限的,而我們要花很多時間,認識朋友,傾聽朋友——就像熟讀一本書,細細品味,邊讀邊思考,終有所獲,又因為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而我們必將在珍視的人際關系中傾注心血,所以說識人和交心都是報銷的工程。
花時間,花精力還只交這么幾個朋友,是不是不如廣撒網(wǎng),營造出朋友遍天下的景況?不然,一次次費盡心機的套近乎,任務般定時定點的維系關系……林林總總,所耗費的,不會比與幾個人自然,本能的相處少,何況還要經(jīng)受心靈的煎熬。
更重要的是,廣撒網(wǎng)真的能捕到大魚嗎?那些逢人便遞名片并要求“常聯(lián)系”的人,恐怕對方連名片主人是誰都不一定會記得吧!
而僅有的那幾個莫逆之交,才有可能在你告貸無門的時候伸出援手。丁文江病危,傅斯年第一個從北京趕去看護,傅斯年在認識丁以前,恨不得殺了他,但胡適介紹他們認識以后,兩人太投緣,蓮文人也相“親”了。之前“恨”因不識,之后“親”因交心。所以說,識人和交心才算是真正的熟知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