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華溪
雄奇險峻的八百里武當,面臨碧波蕩漾的丹江口水庫,背依風光旖旎的神農(nóng)架林區(qū)。據(jù)史書記載:凈樂國太子入武當修道四十二年,功成飛升,玉帝聞其勇猛,封為真武神,敕鎮(zhèn)北方。后來,諸葛亮、孫思邈、呂洞賓都曾在此隱居修煉。一五五二年,明世宗嘉靖皇帝重修武當,并親筆題封“治世玄岳”,意即用武當?shù)澜碳办敕钫嫖渖駚碇卫硖煜拢梢娢洚斏皆诋敃r具有至高無上的政治地位。
我曾多次從武當山下穿行而過。但真正親臨武當,領(lǐng)略那“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千古奇觀,卻只有兩次。
五年前的冬天,我和新婚燕爾的妻子初游武當。站在烏鴉嶺,只見煙霧彌漫,雖然沒有下雪,樹枝上的霧水卻都結(jié)成了冰,游人碰到冰枝,便發(fā)出“咯吱咯吱”的響聲。由于山陡路滑,妻子行動不便,登金頂時,我便讓她留在山下,獨自一人向金頂奔去。爬山坡,上臺階,登云梯,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雖然天氣很冷,我卻汗流浹背,除了眼前的石階和云梯,腳邊的懸崖和峭壁,所有的景觀都淹沒在濃霧之中,不見金頂?shù)挠白?。尋問游人,得知行程剛剛過半,我才感到有些腿疼腳痛。原來從烏鴉嶺到金頂足足有二十華里的山道。
當我感到精疲力竭的時候,奇跡出現(xiàn)了:腳下是一片煙滾霧卷的云海,頭上是一輪冬天溫暖的太陽,眼前是一簇依山傍巖的殿宇,宮墻赭紅,瑰麗神奇,樓閣碧翠,錯落有致,宛如人間天闕──這就是天柱峰上的太和宮。國民黨悍將李品仙先生游武當山時曾在此題詩:“為尋勝景武當游,步步崎嶇興不休;四面煙巒歸眼底,疏疏林葉萬山秋。”手拉鐵索,攀“九連磴”,上“百步梯”,終于到了金頂。那銅鑄鎏金的宮殿金壁輝煌,殿內(nèi)供奉著真武大帝鎏金銅像,金童玉女侍立左右。站在金頂舉目遠眺,猶如從飛機上俯視人間,無邊無際的云海翻騰奔涌鋪天蓋地,鉆出云霧的山峰如翠島般浮出海面,有的像斧劈刀削,有的似龍騰鳳舞,有的如青蓮開花,有的似旌旗招展,有的像仙女婷立,有的如天馬行空……或動或靜或拜,紛紛朝向天柱峰,形成了曠世獨有天造地設(shè)的“七十二峰朝大頂”的奇觀。
今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我與文友們重登武當。天晴朗得很,太陽照亮了武當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邊欣賞沿途的風景,一邊向金頂前進。他們都是初來乍到,不知路途的遙遠和艱辛,而我是故地重游,便當上了義務(wù)導(dǎo)游和業(yè)余攝影師。
游程越遠,道路越險,前進也越艱難。好不容易登上了天柱峰之巔──金頂,我們已是氣喘噓噓。坐下小憩,一陣清風送爽,頓覺心曠神怡,如臨仙山瓊閣。天柱峰前群峰環(huán)繞,泉水叮咚不絕于耳,小溪小河蜿蜒伸展,丹江水庫猶如明鏡,仿佛身居天宮金闕,大有凌空出世之感。
據(jù)《武當山志》記載,金殿建于明永樂十四年,“冶銅為殿,黃金飾之。”其后有一棵古松,根扎石縫,虬枝平伸,挺拔俊秀,猶如主人伸臂歡迎嘉賓。到松下寫生、拍照的游客絡(luò)繹不絕,不僅攝下迎客松的英姿,也留下了金殿的雄姿。五百多年來,雖經(jīng)酷暑嚴寒,雷打電擊,金殿卻完好無損,不愧為我國鑄造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游覽拍照之后,我們選擇后山的古神道──三天門下去。這條磴道陡峭艱險,游人很少,但景點較多,景致絕佳。沿途所見三座天門,朱墻翠瓦,飛檐彩碧,掩映在翠流彩云之中,屹立于天塹絕壁之上,琦偉壯麗,我們宛如真的在彩云中漫游。
下山途中,看到不遠處千山萬壑之間正在架設(shè)通向太和宮的電纜吊車。當我再登武當,飽覽祖國的壯美山河時,便可免除登攀之苦,“瓊臺玉宇仙天府”將變成“瓊臺飛虹上天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