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燦生,謝圣遠
(深圳大學中國特區(qū)經濟研究中心,廣東深圳518060)
消費稅歷來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均衡社會分配的重要手段。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做到既促進經濟增長,又保證低收入人群收入不減而有所增加呢?應當準確應用好消費稅這一調節(jié)杠桿,充分發(fā)揮消費稅在調節(jié)消費水平,均衡社會財富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我國消費稅與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量的關系,判斷消費稅征收的適宜程度,對國家制定、改革消費稅政策提供科學依據(jù)具有重要意義。
稅收理論認為消費稅是調節(jié)貧富差距的重要手段,社會上每個個體的貧富狀況,取決于三個部分,即繼承財產、收入所得、消費支出。從我國現(xiàn)有人群情況來看,大部分人都少有繼承財產,而貧富差距的出現(xiàn)主要是收入差距和消費支出。從一般群體的收支情況來看,人們主要依靠工資收入,而收入主要用于購買必需的生活資料、房屋、存款為小孩讀書之用。而富人的收支情況則完全不同,富人除了正常的收入外,則有經營企業(yè)的資產收入、灰色收入等,他們除了上述支出外,還有交際開支、公關開支、高檔消費開支等。
國家是保障社會公平的重要機器,如果收入差距過大,必然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甚至暴發(fā)革命。國家必須利用自己的管理職能進行宏觀調控,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消費具有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功能,在公民的正常消費上,國家應當予以鼓勵并提供保障。但富人除正常的消費外,還有交際、公關等高消費,而且這些消費不是生活所必須,是富人在滿足基本生活以外而追求的更高層次的消費。這部分消費也正是引發(fā)社會不滿情緒的導火索,如果不課以重稅,勢必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消費稅具有調節(jié)貧富差距、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
設:貨幣供應量為Ms,貨幣流通量為Mc,銀行存款量為Mb,國家財政稅收量為Cf則:
設:居民基本生活消費為Bl,居民住房消費為Hl,居民高消費為Rl,消費稅St,則:
設:普通人收入為Oi,居民個人存款為Mb,則:
設:高收入人群收入為Sp,高檔住房消費金額Hg,大額存款金額為Mg,居民高消費為Rl,則:
設:高收入人群收入和普通人收入的差距為Lg,高收入人群和普通人群的住房差為Gh,高收入人群和普通人群的存款差為Gd,則:
將式(4)和式(3)代入式(5),則:
那么,在住房和存款暫不收稅的情況下,如何縮小高收入人群和普通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呢?顯然只能針對高消費行為收取消費稅。
假設:消費稅與貨幣流通量呈正向關系。因為貨幣的流通量在用于人們的基本生活必須消費、住房投資消費外,剩余的流通貨幣應當主要用于了高消費,那么,貨幣流通量越大,則高消費越大。如果國家對高消費的課稅能夠到位,則消費稅也應該越大。
本文主要運用VAR模型來分析貨幣流通量對國內消費稅的影響,滯后期為P階的VAR(p)模型的數(shù)學表達式為:
其中,yt是k維內生變量列向量,xt是d維外生變量列向量,p是滯后階數(shù),T是樣本個數(shù)。Φ1,…,Φp是k×k維矩陣,矩陣H是待估的系數(shù)矩陣。
本文的數(shù)據(jù)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統(tǒng)計局網站,1995—2014年數(shù)據(jù)來自統(tǒng)計年鑒,2015年數(shù)據(jù)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整理。本文按照可得原則選取1995—2015年國內消費稅、貨幣流通量,作為研究的基礎數(shù)據(jù),分別記為St和Mc,并對其分別作自然對數(shù)處理得到Ln(St)和Ln(Mc),以此研究流通中現(xiàn)金供應量對消費稅的影響。
運用軟件EVIEWS6.0計算出國內消費稅(St)、貨幣流通量(Mc)及其自然對數(shù)的平均值、中位數(shù)、最大值、最小值、標準差等統(tǒng)計性質,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變量的統(tǒng)計性描述
首先,需要對各變量的平穩(wěn)性進行檢驗,以減少偽回歸問題,提高模型分析的科學性。本文運用單位根檢驗方法來判斷變量的平穩(wěn)性,各變量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ADF檢驗結果
由表2可知,時間序列Ln(St)和Ln(Mc)在一階差分前,ADF檢驗值均大于顯著性水平的臨界值,說明存在單位根,時間序列不平穩(wěn)。一階差分處理得到△Ln(St)和△Ln(Mc),處理后的ADF檢驗值仍然大于0.05顯著性水平的臨界值,說明一階差分后△Ln(St)和△Ln(Mc)仍然不平穩(wěn)。二階差分后得到序列△2Ln(St)和△2Ln(Mc),它們的ADF值均小于5%顯著性水平的臨界值,說明此時序列是平穩(wěn)的。
鑒于時間序列Ln(St)和Ln(Mc)在二階差分后均平穩(wěn),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著協(xié)整關系,本文采用Johansen檢驗對序列Ln(St)和Ln(Mc)進行協(xié)整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協(xié)整檢驗結果
由表3可以看出,時間序列Ln(St)和Ln(Mc)之間有唯一的協(xié)整方程,協(xié)整關系客觀存在,其協(xié)整方程式為:
由協(xié)整方程可知,國內消費稅與貨幣流通量存在著顯著的協(xié)整關系。就長期而言,國內消費稅會隨著貨幣流通量的增加而不斷增長,這和“消費稅與貨幣流通量呈正向關系”的假設基本吻合。
(1)模型滯后階數(shù)選取
因時間序列Ln(St)和Ln(Mc)二階差分后平穩(wěn)且存在著顯著的協(xié)整關系,VAR模型的構建條件已基本具備;同時,由表4可以看出,本文VAR模型的最佳滯后階數(shù)應該為1。據(jù)此,構建以國內消費稅和貨幣流通量為系統(tǒng)的二元結構VAR(1)模型。
表4 VAR模型滯后階數(shù)的選擇性檢驗
(2)模型平穩(wěn)性檢驗
模型平穩(wěn)與否直接關系到VAR模型分析是否精確,為此本文運用AR根來檢驗該模型的平穩(wěn)性,檢驗結果見下頁圖1。通過檢驗發(fā)現(xiàn),VAR(1)模型對應特征方程的所有根均在單位圓以內,說明模型穩(wěn)定性較好,模型構建科學。
(3)脈沖響應函數(shù)
為了進一步判斷貨幣流通量不同年份時間長短對國內消費稅的沖出所產生的影響,通過脈沖響應函數(shù)方法進行分析。通過脈沖沖出,產生VAR(1)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shù)圖(見圖2),橫軸是以年為基本單位的脈沖沖擊作用的滯后期,圖中的曲線分別是St對St和St對Mc沖擊的脈沖響應函數(shù)圖。
圖1 VAR(1)模型平穩(wěn)性AR根檢驗圖
圖2 基于VAR(1)模型的脈沖響應圖
由圖2可知,當對Ln(St)自身施加一個標準差的沖擊后,當期Ln(St)對自身沖擊的反應明顯,且為最高點(0.1233);隨后則迅速降至最低點(-0.0240),而后又略有回升。但對Ln(Mc)施加一個標準差的沖擊后,Ln(St)對沖擊的反應在當期并未立即發(fā)生,從第2期后開始上升,并在第10期達到最高點(為0.0396);隨后緩慢下降,但并未與坐標橫軸相交,說明在較長時間內貨幣流通量對國內消費稅具有正向沖擊。
(4)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過分析每一個不同時間長短的變量沖出對內生變量作用的貢獻程度,用以分析不同結構沖擊的作用程度。本文在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運用EVIEWS6.0專用軟件,基于向量自回歸模型VAR(1)得到如表5所示的國內消費稅的方差分解。
表5 國內消費稅Ln(St)的方差分解
通過對國內消費稅方差分解發(fā)現(xiàn),國內消費稅自身的貢獻率要遠大于貨幣流通量對其的貢獻率。國內消費稅的波動主要源于其自身,自身貢獻率均在76.24%以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減少。從第2期開始,貨幣流通量對國內消費稅波動的貢獻逐漸顯現(xiàn)出來,其對消費稅收的貢獻率由第2期的0.5101%增加到第20期的23.7560%,增長較快。說明貨幣流通量對國內消費稅波動影響具有一定的時滯性,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發(fā)揮出作用。
(1)貨幣流通量與國內消費稅存在正向協(xié)整關系。實證結果顯示,貨幣流通量與國內消費稅存在正向協(xié)整關系。貨幣流通量越大,則人們的消費開支越大,高消費的開支也就越大,消費稅就越高。
(2)貨幣流通量對國內消費稅有長期的正向沖擊。脈沖響應函數(shù)顯示,當貨幣流通量增加時,消費稅會從第2期開始逐步上升,到第10期時達到最高點,隨后緩慢下降。這充分說明貨幣流通量對國內消費稅有長期的正向沖擊。
(3)貨幣流通量對國內消費稅貢獻率具有時滯性。方差分解顯示,貨幣流通量對國內消費稅的貢獻率從第2期才開始顯現(xiàn),到第20期貢獻率達到最大。這說明貨幣流通量對國內消費稅波動影響具有一定的時滯性,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發(fā)揮出作用。
[1]曾文伊.消費稅改革的總體思路和措施[J].經濟研究參考,2016,(6).
[2]何輝.我國消費稅的收入分配效應與福利效應實證分析[J].稅務研究,2016,(4).
[3]王暉,張順明,周睿,王彥一.個人收入稅和消費稅政策分析[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16,(1).
[4]郭艷芳,年志遠.我國消費稅政策缺陷分析[J].統(tǒng)計與決策,2016,(12).
[5]袁紅兵.消費稅主導效應拓展及其制度創(chuàng)新[J].江西社會科學,2014,(3).
[6]徐梅,劉芬紅.基于產業(yè)結構視角的消費稅改革探討[J].財會通訊,2016,(1).
[7]王赟杰.強化消費稅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功能的對策[J].經濟縱橫,2014,(3).
[8]梁紅梅,張迪.服務業(yè)發(fā)展與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的動態(tài)研究[J].統(tǒng)計與決策,2013,(5).
[9]張鐘月,李詠梅.日本消費稅的啟示[J].稅務研究,2016,(5).
[10]劉建徽,周志波.完善我國地方稅體系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