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麗宏
即使我所在的太行山腳下偏僻小城也一樣,很多人隨口一說,就能數(shù)出幾個老字號。老字號,似乎已超越了商品的概念,跟記憶纏繞在一起,成了一種懷舊的情結(jié)和氛圍。
統(tǒng)計說,目前我國百年以上的老字號有1600多家,北京的同仁堂、全聚德、王致和、東來順、六必居,上海的恒源祥,杭州的樓外樓,天津的狗不理,廣州的陶陶居,山西的杏花村……
這些耳熟能詳?shù)钠放疲陲L云變幻和經(jīng)濟大潮一次次沖刷下,中流砥柱般,風雨不倒,巋然屹立。它們都有著各自立身的經(jīng)營信條和方式;最讓人感喟的,是那一縷溫情的慈悲心。
北京“同仁堂”,落成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這個百年老店,深深影響著幾個世紀的中國人。它與普通百姓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
清朝時,逢二月,北京城要淘泄水溝,使出行很不方便,市民一不小心就會跌在污泥中。同仁堂派出大量人力,花很多錢,在所有淘溝的地方,掛上白紗燈為行人指路。
每年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同仁堂又忙著設粥場,施舍棉衣,救濟窮苦百姓。
時光流轉(zhuǎn),1984年《經(jīng)濟日報》刊出一篇感謝文章。事情起因是一件小交易:顧客要購買一分錢的天仙騰,同仁堂店員前后跑了兩趟,認真地抓藥。本以為大藥房不屑于小生意,然而同仁堂不求利益、一切以顧客的需求為重。這位顧客被深深感動,回家寫了文章,予以盛贊。
同仁堂店中有一楹聯(lián):“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毙膽丫次?、心懷慈悲,助人之樂,拔人之苦,這是同仁堂文化之“魂”。
中國第一家養(yǎng)生館鶴年堂,成立于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已歷時600余年。鶴年堂的門口,幾百年不變地立著一口大缸,他們把精心調(diào)制的養(yǎng)生飲料“甘露飲”倒在里面,誰來了都能喝。由于藥用效果非常好,養(yǎng)生茶、甘露飲的口碑,明朝時已名揚天下。永樂帝朱棣曾下令大量配制,在鄭和下西洋時,作為國禮饋贈給所到國家的皇帝及上層人物。
鶴年堂傳至王氏家族時,正值中國的動蕩時期,掌門人王保新,醫(yī)術(shù)、文采俱佳,且關心國家大勢,時常思考國家的出路。一日,變法先驅(qū)譚嗣同到鶴年堂看病,二人成為至交好友。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變法失敗,六君子被押往菜市口斬首。王保新拿了當時名貴的麻醉劑,希望能減輕他們行刑時的痛苦,譚嗣同雖沒有接受,但非常感激王保新的情義。譚嗣同死后,王保新料理了他的后事,特別請了師傅將砍下的頭顱縫合歸位,然后運回譚嗣同湖南老家。
人們常說,和氣生財,這個“和氣”不僅指面上的春風洋溢,更是心中一團煦暖的春意。這番春意,一點一滴地潤澤著企業(yè),使之繁榮滋長,繁蔭遍地。
北京牛街有一家做年糕的,姓錢,人稱“年糕錢”。剛做年糕生意時,掌柜錢寶文每天都要推著獨輪小車走幾十公里,因為石景山有位孤寡老人“貓眼婆婆”和讀書人郭慶瑞特別喜歡錢家的年糕。生意做大以后,錢家年糕供不應求,但他依然讓人推小車沿途叫賣,給居住在郊區(qū)的老顧客送上幾份。
老北京的“西來順”,是一家高檔飯店,卻以炒麻豆腐最出名。每有客人點菜,跑堂的必定推薦這道便宜到家的炒麻豆腐。有一回,一位老者來吃飯,點了一個醋熘木樨,一個素燒茄子。跑堂的提醒他:這倆菜分量多,您一個人吃不了;要不這樣,每個菜給您上三分之一,只收三分之一的錢,不浪費,又能吃好,好不好?老者點頭。三分之一的菜是炒時略加大菜量,再單撥出來三分之一。老者一嘗茄子說“口過了”,跑堂的馬上讓大廚重新單炒了三分之一份兒的茄子。老人一嘗,贊道:“夠口了!”非常滿意。
這樣的商家,怎能不深入民心,繁榮興旺?
老字號,之所以活在國人的記憶里,是因為,它們不光是講質(zhì)量、講經(jīng)營,更重要的是,生意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一種慈悲意識。這種充滿終極關懷的企業(yè)文化,看似平淡,實則震撼。它無限拉近品牌與人心之間的距離,那份兒善良真淳,是一種大氣度,大格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