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陽 張 野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大學生一直以來作為一個特殊社會群體,是社會先進科技與新思想的前沿群體,是有利于促進社會進步的國家棟梁。但與此同時大學生也是剛進入成人行列的群體,處于青春期的后半段心理斷乳的關(guān)鍵期。這一時期智力高速發(fā)展,自我意識不斷加強,大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和人際交往不成熟,還需更好的引導。近年來,大學校園內(nèi)沖突增多,暴力事件頻發(fā),馬加爵事件和最近的東京女留學生被殺事件等都給社會帶來警示。事件當事人都為學生群體。當遇見沖突時,不同的人對于相同的情景有著不同的認知與歸因,有人偏向于憤怒,有人偏向中性?;谡J知與歸因的不同有著不同行為。認知偏差是指人在認知的過程中產(chǎn)生與真實偏離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表現(xiàn)在接收與評價各種信息,產(chǎn)生問題和應付處理問題還有預估結(jié)果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認知偏差,他的個人信念體系、想象與思維過程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曲解,并且這種既錯誤又消極和不合理的思想,經(jīng)常會引起多種情緒上的障礙以及不合理行為。認知偏差主要表現(xiàn)為對發(fā)生的事件的認知歸因方式和評價的偏差,和功能失調(diào)性認知曲解、自動性思維以及不合理的信念等。歸因偏差是會在一些條件下必定會出現(xiàn)的心理反應。歸因?qū)儆谏鐣J知范疇。攻擊性是指個體對人或事物有目的的侵犯和破壞等的一種心理特征,當這種心理特征無法通過正常的方式發(fā)泄時,便會轉(zhuǎn)化為外顯的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不僅包括踢、打以及搶奪等外部攻擊形式,也包括排斥、忽視等關(guān)系攻擊形式。指的是當一個人在內(nèi)心失衡的情況下,為了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對他人進行有意識的身體傷害或心理傷害行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兒童早期的攻擊行為已是研究重點。社會心理學家道奇(Dodgeet.al,1980,1986)提出了攻擊的社會信息加工模型,在對他人的行為和目的不清楚的狀況下,帶有攻擊性的兒童對他人做出的消極行為或者消極話語更容易做出敵意認知和歸因,從而表現(xiàn)出更多的攻擊行為;依據(jù)一般攻擊模型(GAM)的兩個輸入變量人和情景這兩個因素影響了個體對事情過程的認知以及對決策的認知從而導致了不同的攻擊行為,這種人的行為就是包括敵意性思維認知。有研究顯示,58%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攻擊行為。敵意性認知偏差和攻擊性行為不但會給大學生自身帶來身心健康等的困擾,還會給他人造成危害。因此想要研究認知偏差與攻擊性行為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
采用隨機抽樣方式,從不同的大學隨機抽取240名大學生被試填寫問卷,有效問卷201份,有效率為83.75%。其中女性被試155人,男性被試46人,被試的年級分別來自大一23人;大二31人;大三31人;大四107人。
1.攻擊行為問卷Buss&Perry(Q1)
此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α系數(shù)是0.895,問卷一是來自Buss和Perry攻擊問卷中文版共有29個題項,單題得分按1到5分。問卷按身體攻擊、言語攻擊、敵意、憤怒四個維度計分,其中六題和十九題反向計分各個分量表的得分和量表總分為其所含條目的得分之和,得分越高代表攻擊性越高。
2.敵意性認知偏差問卷(Q2)
此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α系數(shù)是0.864,問卷二是來自西南大學碩士論文中的問卷。(Q2)所用材料來自srull和wyer“Donald的故事”本材料描述了一些可以理解為敵意,也可以理解為果斷的行為,也就是主人公的行為是模棱兩可的。讓被試閱讀材料后,對不友善的、敵意的、憤怒、使人厭惡的、體貼人的、善解人意的、友好的七個形容詞按照11點量表進行評分說明在這些形容詞上的符合程度,0代表完全不符合,10代表完全符合。將認知偏差分數(shù)由高到低排序選取前27%為高分組H和后27%低分組L,并對相對應攻擊性行為(Q1)做獨立樣本t檢驗的差異比較。
對不同性別的大學生攻擊性各因子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從攻擊性行為的各因子總分看男女生得分差異不顯著,并且在憤怒、敵意兩個因子上男女生得分差異不顯著,但是在身體攻擊這一因子上來看,在p<0.05的前提下男生身體攻擊行為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在言語攻擊上男生也比女生顯著。在敵意性認知偏差上男女生的性別差異不顯著。
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進行單因素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大一到大四的攻擊性行為和敵意性認知偏差差異均不顯著。
大學生敵意性認知偏差高低對攻擊性行為的差異分析比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敵意性認知偏差的高低與攻擊性行為有顯著差異,P<0.05,均值差為8.26。
對大學生攻擊性行為和敵意性認知偏差進行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見表1)。大學生的攻擊性行為和敵意性認知偏差之間呈正相關(guān)。
表1 大學生攻擊性行為與敵意性認知偏差的相關(guān)分析N=20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為探討大學生敵意性認知偏差對攻擊性行為的預測采用回歸的方法進行分析,結(jié)果(見表2)。Q2進入回歸方程可以較顯著的預測大學生2%的攻擊性行為。
表2 大學生敵意性認知偏差對攻擊性行為的一元線性回歸分析
結(jié)果表明敵意性認知偏差在性別差異不顯著,年級差異不顯著。敵意性認知偏差高低在對攻擊性行為上差異顯著并且成正相關(guān)。攻擊性行為上在年級上差異不顯著。攻擊性行為上存在性別差異,這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5)男性攻擊性更強,尤其在身體攻擊因子上。研究中的言語攻擊上男性也高于女性,這一點上與國內(nèi)外研究不一致。憤怒、敵意維度上沒有出現(xiàn)顯著的性別差異,前人研究一般情況下認為女性成年人表現(xiàn)出更多的言語攻擊、憤怒與敵意情緒。(6)原因有可能是外國文化比較開放,這可能與社會認知和生理因素激素等有關(guān)。(11)例如社會固有認知一般認為男生應該是有力量的,因此在兒童時期男生的玩具偏向于棍槍等。如果孩子成人以后因為保護家人等攻擊別人,父母還會十分贊同其行為。相反女生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應該文靜,如果有攻擊行為,是不被社會認可的。因此男生的攻擊性行為明顯高于女生。
敵意性認知偏差高低與攻擊性行為差異顯著。在敵意性認知偏差和攻擊性行為相關(guān)上顯示正相關(guān),即高敵意性認知偏差會導致較高的攻擊性行為,低敵意性認知偏差會導致較低的攻擊性行為。
大學生敵意性認知偏差對攻擊性行為的回歸分析表明二者之間存在密切關(guān)系。大學生的敵意性認知偏差能夠正向預測其攻擊性行為,因此要盡可能的減少大學生的敵意認知。
結(jié)果顯示,大學生敵意性認知偏差與攻擊性行為呈顯著相關(guān)并能正向預測其攻擊性行為。研究也存在不足,例如結(jié)果顯示大學生敵意性認知偏差與攻擊性行為存在正相關(guān)但卻顯示的是較弱的正相關(guān),這可能與被試數(shù)量較少,男女被試選取比例不均衡等不足有關(guān)。此外,還有其他因素例如各種壓力也會導致大學生的攻擊性行為。例如有前人研究顯示困擾當代大學生的主要問題有學習壓力和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容易產(chǎn)生與同學老師人際交往關(guān)系的壓力。(4)針對大學生的高敵意性認知偏差和攻擊性行為可以提出的建議是有問題及時溝通,多運動,多對自己進行鼓勵,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品格等。
[1]陳薇怡.“85后”大學生心理成熟度、歸因方式與人格的相關(guān)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09.
[2]程蘇.社會排斥下自我肯定對社會性痛苦、攻擊性的影響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11.
[3]羅貴明.貧困大學生攻擊行為與自尊及人格關(guān)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0,26(11):1430-1431.
[4]羅貽雪,余毅震,楊奕,孫艷.中學生攻擊性行為與外顯自尊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32(8):914-915.
[5]劉曉秋,陳亞萍.大學生攻擊性與社會支持、安全感的相關(guān)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4):628-630.
[6]劉文文,江琦,任晶晶,李樹芳,徐雅珮.特質(zhì)憤怒對攻擊行為的影響:敵意認知和沖動性水平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5,31(4):485-493.
[7]薛云珍.認知偏差與抑郁癥關(guān)系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天津師范大學,2009.
[8]于蘊淼,劉玥汐,陳璐,楊艷杰,邱曉惠,楊秀賢.大學生攻擊性行為與生活事件相關(guān)性[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3,29(11):1677-1679.
[9]鐘佑潔,李艷華,張進輔.兒童攻擊行為的短期追蹤干預研究:從社會信息加工的角度[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3,30(3):22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