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凡,十七歲當學徒,后成電氣工程師。五十過后,偶有文字見諸報章,《傳奇唐伯虎》、《古新郭人物》等書也獲出版。平生好吃,且不懶做,竭盼有緣相交諸多同好。
素宴的冷盆不俗,熱菜當然也精采。一道“松鼠鱖魚”真是讓人想也想不到。魚身的制作,《山家清供》中有述:“先以小粉置缸底,用絹囊濾乳下之,去清入釜。稍沸亟灑淡醋收聚,乃入囊(模具)壓成塊,乃以小粉甑內下乳蒸熟,略以紅面水酒,又少蒸取出,起作魚片?!倍呗柕聂~頭和魚尾則是用南瓜所雕出,澆上醬紅色鹵汁后,幾可亂真,吃口酸酸甜甜,似魚非魚,味道似乎更勝一籌。在高檔的蘇宴中,一道蟹粉那是必須的,紫砂盤中,“蟹粉蟹黃”,油潤發(fā)亮,入口便覺鮮香中略帶酸醋味,猶如蘸過姜汁糖醋的大閘蟹肉,蟹黃據說是用栗子粉和咸蛋黃混合后炒至成形,味道也有幾分相似。據了解,這道“炒蟹粉”的主要食料是土豆泥、胡蘿卜、熟筍、水發(fā)冬菇等,加入多種調料后經若干道工藝炒成。
令人遺憾的是,很多素菜館的經營情況都不很理想。民國年間蘇州自功德林之后,陸續(xù)也有幾家素菜館開業(yè)。如民國二十年(1931)開設的“三六齋素菜館”,以及稍后在太監(jiān)弄、宮巷口,由揚州籍僧廚陳某開辦的“覺園素館”,都只是在經營了一年半載后,便相繼宣告關張歇業(yè)。蘇州功德林餐館也在生存了沒幾年,因為種種原因遷出了太監(jiān)弄,移至西園寺邊上另起爐灶。無論是規(guī)模,氣度,還是菜式和太監(jiān)弄時都不能作比較,名氣自然也逐漸淡出了蘇州吃客的視野。素菜館運行舉步維艱,在大多數地區(qū)都存在,究其原因,一是素菜制作的難度比較高,要求操作者具有更高的廚藝;二則是素菜制作成本也很高,這和一些吃客的觀念存在著偏差,致使素菜館的經營者始終面臨著尷尬的局面。
吃素菜的消費其實一直都比通常的餐館要高一些,有的“假葷菜”甚至會比名菜館的“真葷菜”還要貴。清末民初的《清稗類鈔》有記:“寺廟庵觀素饌之著稱于時者,京師為法源寺,鎮(zhèn)江為定慧寺,上海為白云觀,杭州為煙霞洞?!逼渲?,煙霞洞之席價最昂貴,“最上者需銀幣五十圓”。據老人回憶,抗戰(zhàn)前一桌四六四葷席一般七元左右,而素菜的四六四就要十元一桌,高檔者竟達四五十元不等,實在也不是平常人等可以問津的。前幾年,友人曾在石湖選址開設了一家“成大舍素食館”,平心而論,他家的幾道素食不但水準不凡,而且還富具時代特色。從菜單上看,不但有著傳統(tǒng)的蘇式菜品,也有如松茸、羊肝菌、牛菌菇等高檔食材,同時還有仿制而成的“燕鮑翅”這類的時尚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成大舍的各式素點心,堪稱精美細巧,味道上稱。從價格上看,也算公道,一般聚會,所費也和普通菜館差不多,如要高檔,人均也不過百十來元,算起來還便宜了不少。可支撐兩年后,成大舍素食館還是重蹈了前輩的覆轍,最后只能黯然歇業(yè)。
我曾和“成大舍”東主酈秀倩女士討論過這個問題,最后認為還是消費理念上的偏差。首先是“素比葷貴”的理念不為有些人認同,覺得南瓜、芋頭、香菇總不應該太貴。其實不然,且不說素菜治席所需的高超廚藝,就拿調味的“高湯”來說,素食的高湯就要麻煩的多。對于普通的餐館來說,一口“百年老湯”常常會用來作為宣傳的利器,業(yè)界也有“留鹵不留渣”的說法,但對于素菜館來說,就不行了。下過廚房的人都知道,素湯擱置的時間稍長一些,就會產生“作沫”的現象,若是隔夜,則還會返酸發(fā)膩,這種高湯還怎么能當調料。素菜館的師傅往往都要一大早就下廚熬“高湯”,到晚若是用不了,就只能直接倒入泔腳桶。而且素湯的配比也比高湯要麻煩,少則八九種,多則要十幾二十樣,先放后放,火大火小,怎么也得折騰好幾個小時。如此算下來,這素湯的成本怎么也便宜不了。其次是,對于一般人來說,還是偏好于肉食,間隔著吃吃素菜,也算是改改口味,嘗個新鮮,若是經常吃素菜,一時間也還是有些不適應,素食館的消費面相對要小許多。在實際生活中,真正的“素食主義”者恐怕未必很多,其中有不少人說白了無非也就是趕個時髦罷了。
趙珩先生在《說素齋》結尾時有一段很實在的話:“我很欽佩那些能堅持素食主義,無論是不是信仰的緣故,能長期吃素確是需要毅力的。不過轉念想想,所有植物也都是有生命的,以彼之生,養(yǎng)我之生,又如之奈何?況物競天擇,許多事情不能想得太透徹了,只要不是為了口腹之欲去殺生,大抵是可以心安理得的。佛說:‘不見、不聞、不疑’,應該是有道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