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燕
摘要: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包含著豐富的人性論思想,把理性上升到宇宙論和本體論的高度加以論述。人性論是關(guān)于人的初始狀態(tài)的本性,對改革深度與廣度而言,要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真正體現(xiàn)以人為本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本文企圖從三方面來探討柏拉圖的人性論。
關(guān)鍵詞:柏拉圖;人性;人性論
中圖分類號:B502.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06-0074-02
一、人性論是多重性的
柏拉圖是古代、中古和近現(xiàn)代名副其實的教育家,他繼承和發(fā)揚了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又受亞里士多德哲學思想的影響。柏拉圖思想中最有影響的是其哲學思想,即《國家篇》和《法律篇》,他對教育的貢獻至今仍熠熠生輝。但也有局限性和保守性。柏拉圖重視教育的作用,其教育活動具有明顯的社會功利性,他提倡公共學前教育,主張男女平等,忽視了人的個性和獨立人格的發(fā)展,顯而易見,其思想觀點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自然而然柏拉圖關(guān)于人性論的界定也是帶有濃厚的階級色彩。
柏拉圖的教育觀點與人性論觀點緊密結(jié)合。他認為上帝把人分為金質(zhì)、銀質(zhì)和鐵質(zhì)三等。據(jù)遺傳因素與社會制度決定,奴隸社會中階級統(tǒng)治具有合理性,可以說教育最終目的是人身上難以調(diào)和的東西——野獸性與天使性的統(tǒng)一。使人既不成為一頭馴順的綿羊,也不成為一頭貪婪的狼。因此,教育不是廣義意義上所說的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活動,而是階級統(tǒng)治不可調(diào)和的工具的合理內(nèi)核。在種種情況下,關(guān)于人的本質(zhì)的理論,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即有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惡論、性無善惡論等學說。
柏拉圖認為,宇宙中萬事萬物的理性是人類靈魂的起源,人除了理性以外還有感覺、激情、欲望,導致人的靈魂中的理性的純潔度較差,屬于第二、第三等的理性。理智是靈魂中的理性部分,激情是理智的盟友,欲望是物欲騷動,三者和平共處就構(gòu)成和諧的旋律,他們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各行其是,是人性善的具體表現(xiàn),體現(xiàn)從人性的角度來分析與探討對人性的塑造。反之,則是人性惡。
制度是人性的外化,人性的變化與發(fā)展直接或間接地干涉制度的設置。柏拉圖認為:“有多少種不同類型的政制就有多少種不同類型的人們的性格?!沃贫仁菑某前罟竦牧晳T里產(chǎn)生出來的;習慣的傾向決定其他一切的方向,”而“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盵1]所以,根據(jù)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guān)系,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原理,可以推理受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束縛,不同國度、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稱心如意的制度。為了鞏固統(tǒng)治地位,人通過制定法律達到統(tǒng)治人們的目的,這是人性對制度的偏移,也是對人性的禁錮,并非解脫。
柏拉圖的制度塑造人性。眾所周知,歷代王朝的國度里,統(tǒng)治者的兒子終究會變成被“傲慢、奢侈、放縱”等充斥貪財?shù)那嗄?,最終成為十惡不赦的僭主,由此可說制度與人性的博弈??梢?,在某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人性的理解與斷定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我們說人性論是多重性的。
二、古今中外人性觀
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先哲們把研究的視角延伸到自己和同類,紛紛著書立說形成了古典人性觀,這些人性觀根深蒂固。古今中外的古典人性觀點雖多,可分為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惡論、性無善惡論等學說。世碩“有善有惡論”,善與惡屬性是與生俱來的本性,柏拉圖認為欲望、意志和理性是人天生就有的。當理性凌駕于欲望和意志時可稱之為善。反之就是惡。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人有理性和情欲??档虑∏≌J為人有實我和真我。人的價值觀不能簡單、片面、孤立、靜止地理解為善或惡。善與惡對于哲學而言就是對立統(tǒng)一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因此,有性善與性惡之說。
但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借助色拉敘馬霍斯的觀點:“正義也好,正義的人也好,反正誰是強者,誰統(tǒng)治,它就為誰效勞,而不是為那些吃苦受罪的老百姓和受使喚的人效勞。非正義剛好相反,專為管束那些老實正義的好人。”“一般人之所以譴責不正義,并不是怕做不正義的事,而是怕吃不正義的虧”。蘇格拉底說:“非正義的事只要干得大,是比正義更有力、更如意、更氣派。所以正義是為強者的利益服務的,而非正義對一個人自己有好處、有利益?!边@些主張都是相對某一方面而言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伴隨著邏輯上的語病,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里就是矛盾。
從這個角度而言,人性是“性惡”的。荀子主張:“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备鶕?jù)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矛盾的觀點告訴我們,善與惡其實就是一對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zhuǎn)化。因此,要制造環(huán)境和契機,使善惡相互轉(zhuǎn)換,達成關(guān)于人性的共識。
柏拉圖說:“原主頭腦不正常,還要把代管的不論什么東西歸還給他,盡管代管的東西的確是一種欠債?”這“欠債”就是盧梭“自由協(xié)議”與“主權(quán)在民”。只指涉“締約權(quán)”與“廢約權(quán)”的問題,并無涉及社會的公義問題。于是,對于人性問題的探討則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諸如: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世碩的人性有善有惡論、孟軻的性善論、荀況和韓非子的性惡論……站在不同的角度與立場看問題,各抒己見,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三、人性論對政治制度的影響
柏拉圖通過對人性論研究與分析,與傳統(tǒng)文化中所主張的性善論和性惡論有機結(jié)合,對于理解和剖析人性論的實質(zhì)有著深遠影響,當今以人為本,注重把人性作為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切入點,努力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史上,存在過關(guān)于人性善與人性惡的爭論,這與我國制度密不可分。人性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中國傳統(tǒng)人性論思想,對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文化和社會治理有著不同凡響的沖擊,性善論把人性中的善端淋漓盡致發(fā)揮出來,有利于人格的培育與熏陶,而性惡論從古至今,法律是權(quán)力與制度的顯現(xiàn),面對信息化社會,要不斷擴大改革的視角,要使社會主義的步伐鏗鏘有力,要引領(lǐng)社會飛速發(fā)展,要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切實做到以人為本,就要制定出符合人性的制度,審時度勢,制定合理、科學、規(guī)范的政治制度,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文明,因此要仔細推敲人性論。
參考文獻:
[1][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M].張智仁,何勤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68.
[2]周少來.人性、政治與制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59.
[3]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313,314.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5][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