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榮
一
總有幾聲清脆的鳥鳴。在這樣明光傾瀉的早晨,窗外,如此安靜的小院。每天,我在這樣的鳥聲里醒來,偶爾在窗前望一望它們,然后,在這城南的一隅,不急不忙,做我該做的一切。
我已經(jīng)決定了。
而現(xiàn)在,卻又回頭,我必是想起了什么?
如此親切。
當(dāng)我回想起老屋,那桃木的箱子,那被我寂然打開,又凝神觀看的一本本族譜。還是在父親生前的家里,那個閣樓上,好奇心讓我無意間尋得。
我看到父親的名字。
溯流而上,直到李氏隴西堂松櫟園始祖萬甫公的父親正叟公。
我父親是清楚族譜來歷的。因為,自族譜回來,它就一直交由父親保管;之前,聽說一直在湖北,一個李氏祠堂出去的后人那里。又聽說,曾有城里學(xué)問很大的人,專程來找父親,查看族譜。
聽我母親說,上世紀五十年代,新墻河北岸有個叫“周桃屋”的村子。那時候,開山造地,不經(jīng)意間,有個漢子挖到了幾口青磚,每口足有尺長,上面都刻有“竹菴”兩個字。猜想,是挖到了墳?zāi)惯吘?。都以為挖到了財寶,一時議論紛紛,摩拳擦掌。剛好,“竹菴李”村有個閨女,嫁在那里。聽到“挖了祖墳”的消息,這還了得!立即穿田涉水,回娘家報信?!爸袢C李”村的后生們得了消息,義憤填膺,紛紛操起家伙,一刻也不敢耽擱,馬不停蹄趕到“周桃屋”村。有族譜為證,挖出刻有“竹菴”兩個字的青磚之地,的確是清水村“竹菴李”二十一世祖丹森公竹菴老人的墓地。
松櫟園《李氏族譜》載:“二十一世正富長子丹森,字添備,號竹庵。生歿未詳,葬三港咀戚家岑茶園坡……”這是“竹庵”之名于族譜的唯一記載。三港咀戚家岑茶園坡,就是此時此地,這個叫“周桃屋”村子的這座小山。一直以來,就有父輩或更早之前的“竹菴李”后裔,去那山上祭奠,從沒有間斷。一場即將發(fā)生的戰(zhàn)事,終于,在有識之士的調(diào)解下,很快平息。“竹菴李”的祖墳算是躲過了一劫。可山高水長,“竹菴李”的后代也不能天天蹲在那里守護。
爭議還在。
一邊說,這山是祖宗的產(chǎn)業(yè),是“竹菴李”集體的財產(chǎn),一定要收回。一邊說,這山“大協(xié)作”時就在“周桃屋”的名下,好歹也經(jīng)營了許多年,現(xiàn)在說收回?事情鬧得不可開交。政府出面,就有了后來的合約。山,還是歸“周桃屋”村管轄,給“竹菴李”村一筆賠償款,墳原樣保留,不容侵犯。只是,人多粥少。這“竹菴李”村拿了錢,也不好安排,干脆,就用這錢挑磚運石,把那祖宗的墳地重新修整了一番。祖宗的錢,用在祖宗的身上,皆大歡喜。
我沒有去過族譜所記“竹庵”祖宗的墓地。但,兒時屋墻上隨處可見的村名“竹菴”卻是停歇在記憶深處。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菴同庵。庵(菴)有兩解:一為圓形草屋;一為佛寺。又可特用,為書齋名。
族譜記載,二十一世祖竹菴公這一支,傳到二十六世,繼十四世亨山公之后,譜上才又有了關(guān)于時間的記載。其中,二十六世之熙公生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八月十五日,歿于乾隆三年戊午······十四世亨山公生于元末丙子年(1336年),十四世與二十六世相隔十二代,三百七十年。按三十歲一代人算,那么,二十一世祖竹菴公約出生在一五四六年到一五五六年間。
查閱明清關(guān)于結(jié)婚年齡制度,有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清《大清通禮》:男十六,女十四。那么,按照現(xiàn)在修譜通行的二十五年一代算,二十一世祖竹菴公約出生于一五一一年到一五八一年間。這個出生時間跨度也太大。但,可以確定的是,二十一世祖竹菴公李丹森生活在明朝中后期。
——由竹菴公而來的,我父親村莊的名字“竹菴李”,少說也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相傳,竹菴公還在流經(jīng)這片土地的河流對岸,買下過兩處山頭。
事實上,松櫟園《李氏族譜》也確實記載過這樣的兩個地方。一處在七星戚家?guī)X茶樹園,離之前提到的那個叫“周桃屋”的村子很近,傍山又置下一些田產(chǎn)叫“竹菴隴”,給那里的山民租種;另一處,“大協(xié)作”時為新墻五垸鄉(xiāng)木林山“付家村”人所有。竹菴公在那山上修建了一個也許叫“桐碧寺”的寺廟,供養(yǎng)僧侶,頤養(yǎng)精神,香火鼎盛之際,僧侶多達百人。
傳說終歸是傳說。
這幾處“風(fēng)水寶地”,按族譜的出場順序,并不在歷史的同一時間點上。
時光倒流。
一場大水過后,新墻河流域響應(yīng)政府號召,移民建鎮(zhèn)。
以河為界。南岸的遷到南邊鎮(zhèn)上,北岸的按片區(qū)劃分。一個姚姓的村子,就規(guī)劃到《李氏族譜》所記的那寺廟所在的山上?,F(xiàn)如今,對李氏家族來說,那山那寺廟,只怕是“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二
站在歷史喧囂的廢墟之上,我的眼前萬馬齊喑。
李姓何其廣大。李白有詩贊曰:
“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天開青云路,日為蒼生憂?!?/p>
千里萬里,四海之內(nèi),李姓同胞,億萬之眾。
現(xiàn)在,只說,在洞庭湖畔,在新墻河兩岸,方圓百里的李氏族人。
我父親的村子,是李氏“部落”。每到春節(jié),初一的早晨,家家戶戶都要派出一兩個代表,由長老帶領(lǐng),成群結(jié)隊,挨家挨戶去拜年,每家每戶哪怕只是點到為止打個招呼,也要從早走到晚,方才一一拜訪到,這是李氏家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也是李氏家族傳統(tǒng)的傳承。
就像一場莊嚴的儀式,就像一場交流的盛會。
而在這里,同族的平輩,名字里大多有個共同的東西。比如,我們一輩的女士多為“榮”,男士則為“兵”。父輩用的是“桃”,興桃、義桃、艷桃……
詩曰:“桃之夭夭,有蕡其實。”又說:“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p>
是不是取其美意,又告誡自己不忘做人之根本呢?
“桃”字就像個代數(shù),通配符,或者無序的數(shù)集,這也是名字的特色。
名字的主線,在族譜,是按派別,排列有序又自成規(guī)矩。但,在這里,這個共同的字,卻并不是族譜的派行。endprint
松櫟園《李氏族譜》派序
老派——
亨祖志元必惟正丹尚英增鐘之永大載時際昇隆
迪光前代作育群才詩書咸佩家道齊昌用興俊義
新派——
華國文章安邦經(jīng)濟尊賢任能騰芳拔萃
炎黃開基明良立極偉烈宏謨云蒸霞蔚
一八二○年、一八六○年、一八九一年,七十年間,松櫟園李氏家族修了三次譜。一修和五修的時間在六修譜上沒有體現(xiàn)。待查。
我的父親李隆健,字金濤(桃),生于民國三十二年癸未二月初九日未時,幼小家貧,姊妹眾多。但他聰慧過人,自學(xué)珠算,業(yè)精于勤。及至成家,做磚燒窯,歷盡艱辛,三舍建成。村民敬仰,時人羨慕之。
父親的一生,是勤儉的,是操勞的。
他對自己尤其舍不得,但為村里辦事,培育子女讀書求學(xué)卻分外慷慨。
在努力經(jīng)營好家庭的同時,他不忘熱心于鄉(xiāng)村建設(shè),修橋鋪路,想方設(shè)法籌措資金。他以他的精明和智慧,成就了一個小康之家,也贏得了族人的信賴和尊重。村里人家凡大事小事搞不定的事都來找他幫忙,他也樂意為之。
他熱心、善良、堅韌,充溢著樸素的智慧之光。
不幸的是,父親終積勞成疾,因病醫(yī)治無效,于二○○七年臘月辭別人世。
我的母親,號荷蓮,生于民國三十一年壬午四月十一日,在方家。她一生追隨我的父親,任勞任怨。教育子女,苦讀文章,吃苦耐勞,治家有方。她把她的子女一個一個撫養(yǎng)成人,又一個一個送進高等學(xué)府,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F(xiàn)在,她的兒女們都有了自己的事業(yè)和家庭。她還是一如既往,手提肩扛,將一袋一袋的綠色蔬菜送到他們的家中。她總是說,自己家園里種的,沒有打農(nóng)藥,吃著放心。
自父親去世后,母親開始信仰佛教,時常到寺院小住。偶爾,也長住,協(xié)助打理日常雜務(wù)。她知道了很多的佛經(jīng),有時候會看著那經(jīng)文念念有詞,寺院的功課也做得極好,規(guī)律的起居生活,七十多歲的老人,走起路來,依然像風(fēng)一樣的女子。
她常說,要惜福。
她吃齋,念佛,我行我素。開心地往來于那個叫做“竹菴李”的村子和黃蓮古寺,以及幾個兒女之間,就像小雨來到人間。
現(xiàn)在,我面前放著的是,一九九二年版《李氏族譜》松櫟園六修譜。
繼三十六頁看到我的父親和母親后,又在第四十八頁看到我的兄弟們,他們是第三十四世——迪建(建兵)、迪楚(楚兵)、迪勇(勇兵),以及二叔的兒子,我的堂弟迪燦(燦兵)。
這激起我的好奇,按圖索驥,溯源而上,我查找出了父親一支的脈絡(luò)……
松櫟園《李氏族譜》載明:“延及十四代至亨山公,有八子分新墻鎮(zhèn)至楊林街沙河兩岸,長繼祖居肖家灣;次勝祖居石橋頭;三慈祖住昌公壙;四壽祖居四六房;五榮祖居官橋段;六朝祖住裕墨門;七元祖住喻家背;八廷祖居竹菴門。此乃‘亨山公八駿騰飛之勝狀,而八房廷祖,又為我新墻七都大段李氏之始祖也。”
亨山公,字仁卿,妣胡氏德英,初贅胡宗甫公家。隨置田建屋,夫婦遷居于質(zhì)庫圓,家漸昌熾。生于元末丙子年(1336年),歿于明永樂十七年(1420年),夫婦合葬屋場旁?,F(xiàn)松櫟園同派者上下數(shù)十門、人丁數(shù)萬眾皆為其后裔。
一九九二年版松櫟園《李氏族譜》顯示:
萬甫公為岳陽李氏自江西來者之始祖,于五代后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遷來岳陽巴陵縣擇地相土而居,距今已有一千零九十四年的歷史。更富有傳奇色彩的是,萬甫公之父正叟公乃李唐子孫。
“昨夜風(fēng)兼雨,簾帷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
如今,“竹菴李”上了歲數(shù)的人,都相繼過世。
村子里的祖輩是與他們的祖宗一起,埋在那對河而遠的山上。那里,除了立有碑的“竹菴”祖宗,其他的,時間久遠,再無跡可尋了。生活所限,“竹菴李”的后人,不用再去那樣遠著的山上。他們在祖宗打拼來的這片樂土上聚族而居,繁衍生息,隨著時光慢慢老去。然后,他們就留在“竹菴李”村子?xùn)|邊、離公路不遠的一塊高地上。那里躺著的,多是“竹菴李”近三代左右的族親——他們是這個族譜的“子集”。
有一天,我二叔的兒子、我的堂弟燦兵來和我說,那段去往墳山的路修好了,修寬了。下雨天,再也不用小心翼翼走那窄窄的田埂,走那么長一段的稀泥巴路。我聽了很是欣慰。按我母親的說法,這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積了大功德。
萬古人間四月天。
我們回去給父親掃墓插青。走在“全國文明村”,葡萄園種植基地,那條去往公墓的,新修的寬的鄉(xiāng)村路上,看著越來越興旺的村莊,內(nèi)心里,幸福涌動?!爸袢C李”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這應(yīng)該是父輩們愿意看到的。一代更比一代強,是一個家族希望之所在,也是一個民族希望之所在。
三
“昔年懷壯氣,提戈初杖節(jié)。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
移鋒驚電起,轉(zhuǎn)戰(zhàn)長河決。營碎落星沉,陣卷橫云裂。”
貞觀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詔令天下,隴西為李姓的郡望。自此,海內(nèi)外李姓的郡望、堂號均以隴西命名。唐高祖李淵在馬背上打江山時,他統(tǒng)率的就是十萬關(guān)隴軍幫他蕩平天下,推翻了隋朝。“隴西堂”是李氏家族的榮耀。
“竹菴李”一支也是隴西堂。
《李氏族譜》“李氏隴西堂松櫟園始祖源流世系”記載:
“正叟公,我始祖萬甫公之父也,諱成字孟賓,生于大唐懿宗咸通八年(868年)戊子歲。昭宗初,官戶部尚書,誥封金紫光祿大夫,在任九年。原配祖妣畢氏誥封夫人,繼配祖妣付氏亦誥封夫人。原是李唐子孫,當(dāng)黃巢事變時,避居江西南昌府豐城縣,地名:洪洲鐵樹觀磨刀山壁廂街,遂世居之。號洪茫李(應(yīng)為湖茫李,族譜可能是口口相傳之誤?)。夫婦俱葬麿刀山。公生子四,長均甫留居磨刀山;次祥甫分居洪州恩田;三清甫分居洪州白馬臺;唯四子萬甫及夫人金氏,于五代后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癸未歲,身帶祖遺之青紅紫綠寶石,從洪州遷來岳州金鶚山,隨置新墻松櫟園落業(yè)。千余年來,后嗣昌衍,散居岳陽各鄉(xiāng)鎮(zhèn)。故,我萬甫公遂為岳陽李氏自江西來者之始祖矣?!眅ndprint
正叟公五十五歲時,萬甫公告祖辭家,遷往岳陽。
什么原因離開江西到岳陽,沒有說,也不清楚?;蛟S是,成家后自立門戶。也可能是大環(huán)境使然。萬甫公帶著祖?zhèn)鞯那嗉t紫綠寶石,他應(yīng)該還肩負著繼承和重振家族的使命。這青紅紫綠寶石也可能是以后尋親相認的信物,后來,萬甫公的遺言證明了這點。
萬甫公的出生年月沒有明確記載,但他父親正叟公生于大唐懿宗咸通八年(868年),往下,十四世亨山公生于元末丙子年(1336年),二十六世生活在清康熙年間,族譜都有明確的時間記載。萬甫公是正叟公最小的兒子,反復(fù)推算,萬甫公應(yīng)該出生于八九○年到九○○年間,遷來岳陽時,約在三十歲左右。
萬甫公遷來岳陽后,初住城內(nèi)巴山廟,隨置近城金鶚山地名芭蘸盤,建屋定居。并在高橋以西以及洞庭湖邊等地置下了大量的產(chǎn)業(yè)。繼而,他有了三個兒子。三個兒子以港為記,長子居新墻沙港,次子居毛田小港,三子居崖嶺。萬甫公臨終前留下了話,凡我子孫后世以青紅紫綠墨寶為識。
黃巢事變時,正叟公避居江西南昌府豐城縣,一個叫做洪洲鐵樹觀磨刀山壁廂街的地方。黃巢起義是在八七五年——中和四年(884年),這個時候,正叟公只有七八歲,他應(yīng)該是跟著父母一起避難到江西的。正叟公的父母是誰?族譜沒有交代。
唐昭宗李曄文德元年(888年)即位,在位十六年。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為朱溫所弒。昭宗初,正叟公二十多歲,據(jù)族譜記載,是戶部尚書,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財政部長!但史書上,卻找不到一個叫李成、李孟賓或是李正叟的唐朝戶部尚書的記載,只說正叟公原是唐朝皇族子孫,似乎有難言之隱?又或許是年代久遠?這真讓人疑惑,是一個謎。
唐朝有“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之說。
貞元十六年(800年),著名詩人白居易以第四名的成績金榜題名,考中進士。在慈恩塔下題名,看到身邊十六位老態(tài)龍鐘的同榜進士,他忍不住得意洋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有多“少”?時年,大詩人白居易二十九歲。
在唐朝歷代進士名單中,找不到半點正叟公相關(guān)的消息??磥恚潜葘こ?。
松櫟園《李氏族譜》記載,正叟公原是唐朝皇族子孫,似乎是暗藏玄機的。
正叟公究竟和唐朝皇族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據(jù)載,湖南李氏共有六大族源:西平堂世系李氏;豐城曹王世系李氏;豐城滕王世系李氏;永修吳王世系(磨刀)李氏;火德公世系福建上杭李氏;南齊蕩寇將軍李道辦寧遠灌溪李氏。雖然,這六大族源均出自隴西李氏一脈。但,松櫟園李氏到底屬于哪一支呢?我翻了所能找到的族譜,有關(guān)史書,并走訪了家族中的老人,都沒有找到任何線索。
據(jù)說,接族譜就是接祖宗,要放炮行禮,要擺酒席。
我從未完整地見識過這地方擺酒、接族譜的全套禮儀,但我的父親是這里曾經(jīng)的主事,以他的口述、我的耳聞,我應(yīng)是見識了一方農(nóng)民粗糙之下能有的精細。直到父親過世,族譜被新的主事接管,從此,再不曾見到那豎行排印、從右至左翻開,又讀過的舊本。也不曾再看到那一口桃木箱子。
無論我對族譜有過怎樣的疑問,它男權(quán),封建,它有揮之不去的粗糙,但它的真實,是在如水的光陰里隱逸的一面。那里有我的先祖,正叟公,萬甫公,亨山公,廷祖公,竹菴老人……還有,我最親的祖父,我的父親,和已去往彼土的我可憐的五弟。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
翻開歷史,李氏風(fēng)流躍然紙上,蔚為大觀:道學(xué)家始祖李耳和他的《道德經(jīng)》;戰(zhàn)國時代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隋朝著名工匠、趙州橋的設(shè)計修建者李春;明代著名醫(yī)學(xué)家李時珍和他的《本草綱目》;清代小說家李寶嘉和他的《官場現(xiàn)形記》;清代作家李汝珍和他的《鏡花緣》;清代文學(xué)家、戲劇家李漁和他的《閑情偶寄》;明代思想家、文學(xué)家李贄;以及飛將軍李廣、李白、詩鬼李賀、李之儀、李清照、李商隱、李自成、李鴻章,還有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貞觀之治”;一旦歸為臣虜,垂淚對宮娥的南唐后主李煜;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鐵拐李。
……
這是李氏家族的榮耀。
二○一二年夏月,松櫟園李氏族譜七次續(xù)修完成。
那些金戈鐵馬的歷史,那些或顯赫或潛隱的光輝,那些悲歡離合的故事,都銘刻在聲聲慢的時光里,欲說還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