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智娟
現(xiàn)在,教師們對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極力倡導,但對語文知識的整合運用,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等方面存在很多困難。如主客觀條件不完備造成了課程執(zhí)行難、活動的廣度難控等,語文性突顯難、學習的開放性特點造成了活動過程監(jiān)控難、活動目標難等。但在新課標、新教材以及新的教學理念的支持下,我仍然在實踐中找到了一些較為可行的方法來推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
一、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學習因子
很多老師對綜合性學習活動缺乏主動組織的意愿,主要原因是,即便在以教學為依據(jù)的語文課標中也難以找到活動開展的具體可操的策略和示范。這就讓很多教師感覺到為難并難以施教。對此,我的策略是抓住一切機會來加強對綜合性學習有關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學習。
例如,有研究認為綜合性學習不是一個單一的顯性課程表達,而是應該融合到語文教學的日常,如聽、說、讀、寫、用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去,并得到了相關權威專家的認可。即綜合性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一種隱性課程。既然如此,那就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融入和體現(xiàn)這一點。以這種學習為基礎,以日常教學為抓手,日久天長,再來組織相關的活動,就會較為容易了。
二、總結規(guī)律,在實踐中探索方法
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肯定會有其一定的規(guī)律和方法可循,但這需要教師在加強學習的同時,也要向教學實踐學習,并總結出某些規(guī)律性的知識和內容。
以《探索月球》的綜合性學習為例,針對多數(shù)學生科普知識不足的實際,指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如查閱書籍、尋求專家、網絡搜索、交流共享等,來實現(xiàn)預定與既定的活動目標,否則,弄一堆文學類的資料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學習,就會脫離學生需求實際而步入歧路。自然,對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探究方式,應與學情實際和教學實際相結合,也會有多種方式可供選擇。如讓綜合性學習與單元教學主題同時進行,也是一種很好的做法。
如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人教版,下同)時,結合資料獲取的難易程度、學生的認知程度以及主流價值觀的培養(yǎng)目的等,即可以將活動重點放在講讀課文《新聞兩則》與《蘆花蕩》的時代背景——解放戰(zhàn)爭與抗日戰(zhàn)爭上,從預習階段即引導學生以課文所涉戰(zhàn)爭為指引,來作資料查詢、故事講解、觀點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和鍛煉。這樣,學生的活動進行也會因有具體的載體而具有較高的實操性。
三、資源整合,為活動奠定基礎
語文課程的資源提供,應該是多方面的。而很多語文教師缺乏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積極意愿,這恰恰是資源的不足所造成的。所以,教學實踐中,為了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應學會在現(xiàn)有條件下充分利用各方力量進行一定的資源整合,即如課標所指“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一是開發(fā)網絡學習資源。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教學相關資源的搜集。如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戲曲大舞臺”,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一些戲曲網站,如中華戲曲網、咚咚鏘——中國戲曲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網——曲苑雜談等,來了解我國戲曲的種類與悠久歷史等知識。當然,這種資源也可通過某些電視節(jié)目來獲取。
二是開發(fā)鄉(xiāng)土資源。與校本課程相結合,某些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可以通過對本地原生態(tài)的鄉(xiāng)土資源的開發(fā)來進行。如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追尋人類起源”,就可以引導學生對本地原住民的來源進行有關史料的探究。
三是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每所學校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物質風貌和文化傳統(tǒng)。在相關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加以有效和充分的利用,也是很有意義和十分方便的事。
四、合理評價,提高學生參加的積極性
綜合性學習強調過程、看重體驗、崇尚精神和能力,所以其評價在看重結果的同時,更應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蘊含其中的主動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關注。為此,第一,我會勤于記錄和收集有關學生活動的計劃、方案、筆記、成果、記錄、實物等資料來豐富活動記錄袋的內容收藏,并通過這些內容所反映出的有關學生語文學習和成長的點滴,以及來自其他學生的評價、建議、意見等,做為學生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形成性評價。第二,是活動就會有成果,盡管這些成果在很多時候表現(xiàn)得并不明顯,但我們可以借助某些形式、通過某些途徑來對其進行一定的激發(fā)和展示。
例如,對前述綜合性學習活動“戲曲大舞臺”的成果評價,我主要通過兩點:一是為學生播放一折本地劇種的演唱片段,來讓學生說說與其相關的戲曲知識以及蘊含其中的美的感悟;二是鼓勵有一定戲曲基礎的學生進行一定的唱段表演或學唱。而只要學生能夠正確表達出相關內容,或者勇于表演、學習,我就會給予學生積極的終結性評價,對學生的努力做出肯定和鼓勵的示意。
總之,盡管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只要我們勇于面對和克服,就一定能夠在實踐中找到順利開展這一學習活動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從而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河北省滄州市民族中學(061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