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興旺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千百年來,雞鳴、狗吠、炊煙、桑樹,這些鮮活的詞代表了中國南方農(nóng)村的典型印象,也構建出了農(nóng)耕生活的最原始生態(tài)。然而,在水墨江南,除了這些生機盎然的特征外,還有一些肅穆凝重的靜態(tài)元素,那就是青磚灰瓦白墻。
青磚灰瓦,春秋戰(zhàn)國時始用于建筑,幾乎見證了中國文明史的全過程。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將它們與高脊飛檐、曲徑石巷、亭臺樓榭、小橋流水等完美組合,奠定了江南農(nóng)村建筑莊重靈巧的主基調。無論是動蕩不安還是歌舞升平的年代,這些簡潔而凝重的元素都融入了詩詞歌賦的抑揚,活躍于水墨丹青的渲染,散發(fā)出濃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韻味。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皖南丘陵地帶,多紅壤。紅壤粘性強,是制作磚瓦的最佳原料。大集體年代,幾乎每個村莊都有一座磚瓦窯。我村的窯在團山腳下,高約10米。離窯不遠,
便是磚瓦制作晾曬場。秋收完畢,村民得閑,幾位長者領著一群小伙,便開始在磚瓦場忙碌起來。他們采集紅壤,牽牛踩踏,使之成為“熟土”,然后在模具上制成磚瓦,再端至曬場晾干。這些長者手藝精湛,動作麻利,古銅色的皮膚寫滿了歲月滄桑;小伙子們身強力壯,活力四射,隆起的肌肉彰顯出勃勃生機。塊塊泥土在他們手中左右鋪展、上下翻騰,片刻之間就變成了一個個毛坯磚瓦。這些毛坯磚瓦被晾在曬場上,縱成列、橫成行。這些磚瓦匠們時不時地站在曬場一端,端詳著自己的作品,如將軍檢閱勇敢的士兵,似藝術家欣賞精美的工藝品。
曬場人多熱鬧,地域寬敞,是我們這些孩子的游戲場。尿和泥、摔泥炮、擺泥宴……所有這些令當今家長嗤之以鼻的行為都是我們孩提時代的主打游戲。累了,在草垛上睡一覺;餓了,到山腳下采野果;渴了,去小溪里喝清泉。對幼時的我們來說,草垛上的夢最香,山腳邊的果最甜,溪流里的水最甘。
磚瓦晾干,呈淺紅色,堆垛成列,以進一步風干,后適時被運入窯里。裝窯,是件體力活,需要眾多人手,因此動用了村里幾乎三分之二的勞動力。整個場地如集市、似埠頭,熙熙攘攘,但又秩序井然。年輕力壯的主窯內(nèi),婦女老人主窯外,順序傳遞,有條不紊。老人們邊干活邊絮叨著永遠說不完的話題,一遍又一遍地晾曬著陳年往事;小伙子們故意說些素里夾葷的笑話,想方設法引起姑娘們的注意;姑娘們則羞羞答答、臉色緋紅地干著自己的活,偶爾與同伴們說說悄悄話,發(fā)出陣陣淺笑;孩子們頑皮,在人群中往來穿梭,打打鬧鬧,有時免不了被推搡摔倒。我的額頭上至今留有一道長長的傷疤,那是地上青磚灰瓦留給我的紀念,也是孩提時代打上的深深烙印。
磚瓦入窯,便進入最關鍵的“焙燒”階段了。這樣的焙燒往往需要十幾天。在這十幾天里,在火焰的舔舐、高溫的烘烤和水汽的蒸騰下,磚瓦不斷產(chǎn)生化學反應,得以重生。柴薪被持續(xù)添加,燃燒后剩余的氧氣將磚瓦中的碳變成了二氧化碳,去除了它們的黑色;同時,過量的氧氣把二價的亞鐵離子氧化成了三價的鐵離子,產(chǎn)生紅色的三氧化二鐵,所以有了紅磚紅瓦。當水從窯頂被慢慢灌下時,液態(tài)水變成了水蒸氣,大量的水蒸氣將空氣排出隔開,這時磚瓦在缺氧狀況下繼續(xù)被加熱,生成了大量的碳黑顆粒。這些黑色的碳將已生成的三氧化二鐵重新還原為黑色的氧化亞鐵,剩余的碳原子慢慢滲入到高溫下的粘土顆粒的縫隙中去,結果將磚瓦的土紅色蛻變成了肅穆的青灰色。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窯磚瓦最終能否“成器”,關鍵在于“火候”的把握。加火需不過不欠,給水需不多不少,時間需不長不短。所有這些,非經(jīng)驗豐富的長者不能為。柴薪取自于附近的山上。添加柴火并不累,最累的是擔水上頂。窯頂有十幾米高,通向窯頂?shù)钠碌雷阌卸组L,既陡又滑。父親是泥瓦匠,經(jīng)常外出干活,有時很晚才能回家。此時,年幼的姐姐和我不得不頂替父親,抬水上頂。因體瘦力薄,且桶長等身,我倆一路搖搖晃晃,往往到頂時,一桶水只剩下半桶了。如遇雨天路滑,我倆經(jīng)常被摔得渾身是泥。等我們回到家,往往已是夜里九、十點。簡單洗漱后,我們倒頭就睡,一覺睡到天亮上學。
燒好的磚瓦出窯后,便是父親大顯身手的時候了。父親是泥瓦匠,手藝精湛,方圓數(shù)十里名聲斐然。打好墻基,夯實地面,砌起外墻和內(nèi)垛,豎起直柱,一座房子的框架就有了。此時,進入農(nóng)村建房最莊嚴的時刻,即“上梁”了。小梁上好,待大梁被緩緩吊起時,鞭炮齊鳴,人頭攢動。父親和木匠師傅站在披紅掛彩的大梁兩端,一手抓著干棗糖果,一手抓著團子粽子,紛紛撒向前來討喜的孩子和小媳婦們。晚上,大辦宴席。村前曬谷場上燈火輝煌,主人滿面春風,笑逐顏開,客人紛至沓來,道喜連連。此時,月光皓潔,星河耿耿,整個村莊一派祥和溫馨。
次日凌晨,開始釘椽子。椽子用杉木條制成,大小一致,長短相等,被整齊釘在橫梁之上,如女人梳頭用的篦齒,似男人耕田用的犁耙。椽子釘好,剩下的就是蓋瓦了。黃梅戲是皖南山區(qū)的地方戲,其中《天仙配》廣受歡迎。在此劇本中,當七仙女與董永相遇,欲與其成連理時,董永哀嘆自己的貧困,唱道“上無片瓦遮身體,下無寸土立足基”。可見,頂上有瓦才叫住房。此時,數(shù)人蹲站在椽上,數(shù)人站在地上。拋瓦接瓦,應接不暇,如春燕翻飛,似游戲雜耍,絕不失手。蓋瓦是個細致活,需耐著性子,急不得、燥不成,如水田插秧,旱地種谷,整齊有序,間隔均勻;仰瓦成溝,搭接有序,以利疏水;覆瓦如埂,疊壓嚴實,以防松動。
蓋好了瓦,剩下的就是墻體刷白了。刷白用的石灰取自于附近的石灰廠,而石灰廠的原料為上等石灰?guī)r。石灰?guī)r經(jīng)過燒制,成生石灰。生石灰和水混合產(chǎn)生化學反應,產(chǎn)生熟石灰。用熟石灰刷墻,講究調制恰當、涂抹均勻、表面平整。如同《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的湯姆,孩子們對刷墻十分好奇,總是趁大人不注意,拿起刷子在墻面上胡亂涂抹,終會招致大人的呵斥。剛涂完的墻面顯淺灰,待晾干后,墻體會變得瑩白。
至此,房屋的建造基本完成了,但此時仍不算精品。如想成為精品,尚需做些點綴。如加以蓮花圖案的瓦當和青灰色的屋山挑尖,伴以魚、龍、鳳等富于吉祥之意的雕刻,則是增添了幾份靈動和活潑。窗戶最好是木制,采用格子窗欞或雕花木窗,透著陽光和月光,伴著花香和草香,吉祥著、溫暖著一家人。門框、門楣和門檻最好為石條,材質可為青石,整塊,不可拼接。院落必不可少,但不宜太大,寓示含蓄收斂,財不外泄,也可養(yǎng)花養(yǎng)草,怡情養(yǎng)性。
如此,白色的墻體與青色的磚瓦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一間間鱗次櫛比、玲瓏別致的白墻瓦房,一條條從家家門前穿過的潺潺流水,一排排依水而生的綠色垂柳和直檀,一塊塊借勢而植郁郁蔥蔥的桑樹,不禁讓我想起才子佳人的吟詩對句、詩壇畫社的名家薈萃和浣女池邊的洗衣淘米。房前溪邊,勤勞善良的江南人或養(yǎng)蠶、或編織、或舂米,仿若世外桃花源,生活充滿無限情趣。如再配上雕花窗欞、青石門楣和門檻以及悠長的石板小巷,那便是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了。
此景,可入畫、入照、入詩、入詞。
然而,這樣的美景現(xiàn)在幾乎消失殆盡,已成夢里奢求了!在家鄉(xiāng),傳統(tǒng)的磚瓦窯已不復存在,水泥代替了青磚,瓷瓦代替了灰瓦,油漆代替了石灰,我再也看不見那古樸的“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了,再也找不到那“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了,再也聽不見那“姿容應春媚,粉黛不加飾”的采桑女的悅耳歌聲了。我行走在渾身散發(fā)著現(xiàn)代化氣息的居民樓群中,卻迷失了通往老宅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