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雷磊
(三明學院 文化傳播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古代福建文化產業(yè)發(fā)達,特別是建陽麻沙,從唐五代時期,雕版印刷術發(fā)明,就出現了圖書出版業(yè)。古代福建所出版書籍又被稱為“麻沙本”。“麻沙本”的研究,學者要么從版本學、目錄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要么就從出版史的角度進行探究。而把麻沙書坊出版作為一種現象,從書籍傳播的角度進行研究,考察書籍出版?zhèn)鞑淖髡摺⒊霭嫔?、運輸商到讀者,這樣一種循環(huán)模式的傳播學研究則是少之又少。本文就是從傳播學的角度,以麻沙現象作為個案,來對古代書坊出版業(yè)的傳播條件進行分析,從而厘清古代麻沙文化產業(yè)興盛的原因。
古代麻沙書坊出版是福建出版業(yè)的一朵奇葩,無論是官府出版,還是私人出版,在規(guī)模和數量上都超越不了書坊出版。這主要是因為,書坊出版以盈利為主,出版商大都具有敏銳的市場眼光,能夠審時度勢,出版一些深受大眾歡迎的書籍。比如當時就出版了很多字書、韻書、類書、農書、醫(yī)書、舉業(yè)書等功利性、實用性強的大眾書籍,特別是幫助士子應付科舉考試的舉業(yè)書,更是書坊出版的一大特色。宋初科舉考試進行了改革,科舉取士不問出身,即使普通百姓,只要努力學習,也能做官,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這樣,在麻沙書坊興起了一個科舉考試復習用書的市場。書坊“自國家取士場屋,世以決科之學為先,故凡編類條目,撮載綱要之書,稍可以便檢閱者,今充棟汗牛矣。建陽書肆,方日輯月刊,時異而歲不同,以冀速售。而四方轉致傳習,率攜以入棘闈,務以眩有司。謂之懷挾,視為故?!盵1]。從岳珂地描述來看,當時的考試,允許攜帶參考資料進入考場,這就造就了舉業(yè)書大規(guī)模刊刻的市場。
麻沙書坊出版業(yè)在宋代就出現了繁榮,元代持續(xù)發(fā)展,明代走向鼎盛,清代開始衰落。據地方文史專家方彥壽考證,建陽書坊在宋代有29家。[2]主要集中在麻沙和崇化兩地,歷史上麻沙的名聲高于崇化,因此很多書商也把圖書運到麻沙售賣。宋代,麻沙就出版了 《九經》《纂圖附釋音重言重意互注尚書》《后漢書》等經、史著作。元代沿襲宋代刻書風氣,以余氏、劉氏、葉氏、鄭氏、虞氏這些刻書世家為代表,主要出版一些面向中下層的書籍。“元代建陽刻書業(yè)盡管無經史大部的出現,但其刊刻的大量書籍以中下層民眾為主要對象,在傳播文化尤其是對廟堂文化以外的民眾文化的傳播上,做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盵3]元末,麻沙書坊毀于兵火。明代建陽書肆轉移到崇化,崇化還有專門進行書籍交易的墟市。麻沙書坊雖毀,但并沒有消失,到了明代中葉,出版業(yè)又有所恢復?!安贿^,麻沙書坊的復興程度十分有限,劉氏是建陽刻書世家,但明代的劉氏書肆多集中在崇化而不在麻沙,張、蔡二氏刻書在建陽坊刻業(yè)也沒什么地位,因此,麻沙書坊的‘浸盛’只是相對元末明初的凋敝而言,它根本沒有恢復到昔日的繁盛,更難以望崇化書坊之項背?!盵3]可見,到了明代,麻沙和崇化共同構成了建陽書坊出版業(yè)的新型格局,建陽出版業(yè)出現了鼎盛的局面。清代,麻沙一帶仍有出版活動,朱彝尊在《曝書亭集》中有詩云:“得觀云谷山頭水,恣讀麻沙坊里書。”查慎行《敬業(yè)堂集》中有《建陽棹歌》云:“西江估客建陽來,不載蘭花與藥材;妝點溪山真不俗,麻沙坊里販書回?!辈贿^,此時規(guī)模已十分有限。清代王士禎在《居易錄》中說:“今則金陵、蘇杭書坊刻版流行,建本已不復過嶺?!北砻鳟敃r全國出版中心已轉移到南京、蘇州、杭州一帶。
古代麻沙書坊出版以余氏最為有名,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中說:“夫宋刻書之盛,首推閩中,而閩中尤以建安為最,建安尤以余氏為最。且當時官刻書亦多由其刊印?!盵4]南宋時期,以余仁仲的萬卷堂最為著名。此外,還有余唐卿的明經堂,余彥國的勵賢堂等。元代的余氏刻書坊有勤有堂、勤德堂、雙桂堂等,其中又以余志安的勤有堂出版書籍最多、影響最大。元末明初,余氏開始衰落。“建安余氏書業(yè),衰于元末明初,繼之者葉日增廣勤堂,自元至明,刻書最多,亦有得余版而改易其姓名堂記者?!盵4]但這種衰落只是暫時的,到了明代中后期,余氏書坊開始復興,不到幾年,又出現了興盛局面。
麻沙書坊出版的圖書,主要通過水路、陸路和海路進行運輸。 在水路方面,以閩江、晉江、九龍江等河流為主,福建山區(qū)和沿海起伏很大,西部武夷山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發(fā)源于武夷山脈的河流從山上直接俯沖而下,很快就可以到達沿海平原地區(qū),這些河流水勢湍急,從上游到下游順流而下,可以加快船行速度。但是,從下游到上游則是逆流而上,當時水船全靠纖夫人力拉動,不可運送重物。從武夷山脈下來有一條建溪,也是險要叢生。羅隱在《送沈光侍御赴職閩中》一詩中云:“末至應居右,全家出帝鄉(xiāng)。禮優(yōu)逢苑雪,官重帶臺霜。夜浦吳潮吼,春灘建水狂。延平有風雨,從此是騰驤。”[5]這里的建水就是建溪,建溪源自武夷上,經建陽,至建甌北,與東溪會,南至南平。說明了建溪的水勢。韓偓有首詩歌名字叫《建溪》,寫道:“長貪山水羨漁樵,自笑揚鞭趕早朝,今日建溪驚恐后,李將軍畫也須燒”,他在這首詩的序中提到:“建溪灘波,心目驚眩,余平生溺奇境,今則畏怯不暇。”[6]可見建溪的險要。因此,福建山區(qū)的木材、礦產、糧食、茶葉等物運到沿海,而沿海的食鹽、海產品則可以運送到山區(qū),從這個意義上說,福建山區(qū)和沿海的貿易兩者可以相互交換,剛好形成互補,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而福州又是閩江的下游沿海城市,在福州城內,水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船只來來往往非常方便,從閩江上游駛來的船只都要到達福州,然后運到東南沿海。所以,福州也是溝通山區(qū)和沿海城市的中轉站。正是這種交通樞紐地位,使得福州當時的貿易興盛,商業(yè)繁榮。福建要與外界取得聯系,主要是翻閱西北部的大山,然后出省,從外省進入福建也是一樣,要經過西北部山區(qū)才能到達。
從陸路入閩,崇山峻嶺、怪石嶙峋,山路崎嶇難行,地勢異常險要,“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盵7]因此,常常有人叫苦不迭。而且西北山區(qū)人煙稀少,使得游人投宿也顯得艱難,“古木閩州道,驅羸落照間。投村礙野水,問店隔荒山。身事幾時了,蓬飄何日閑??椿蠂l(xiāng)月十灣環(huán)?!盵7]
在陸路方面,江南入閩主要是經過分水關和仙霞嶺二條通路。第一條路線是經過分水關,分水關又名大關,是崇安縣八關之一?!掇o海·歷史地理·歷史地名》注釋:(1)“分水關,又名大關,在福建崇安西北分水嶺上,接江西鉛山縣界。當閩、贛交通的沖要,自古有‘入閩第一關’之稱。五代在此置寨,宋開慶間并置大安驛。元廢。明洪武初復置關,設巡司戍守。(2)“在廣東饒平東南接福建詔安縣界。明代在此筑石城,設巡司戍守?!?/p>
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應江西籍同鄉(xiāng)陸九淵之邀,他不辭閩山贛水之途的艱辛,親赴鉛山參加由呂祖謙發(fā)起的“鵝湖之會”,與主張主觀唯心主義的陸九淵學派進行辯論,哲學上稱“鵝湖之辯”。朱熹參加鵝湖學術辯論凱旋后,途經分水關,多日論戰(zhàn),身心疲憊,但決勝之快意未盡,他駐足突踞于閩贛兩省的漫道雄關,觀察兩陂分水,咫尺天底下,看云卷云舒,聽澗水交響,他獲得了心悟。立即口占《題分水關》一詩:“地勢無南北,水流有西東。欲識分時異,應知合處同?!?/p>
分水關位于建陽縣溫嶺場境內,這里是武夷山脈最狹窄的地方,中間幾十里山路,兩頭都是河谷。崇陽溪兩岸有寬一里以上的河谷走廊,從崇安場一直延伸到建州城,長達200多里。在福建,這樣平坦的走廊極為罕見。崇安至江西鉛山縣界,路程80里,只有從分水關到車盤一段長10里比較崎嶇,西向鉛山,一路平蕪,成為閩贛孔道。分水關既是古代福建防御外敵入侵的軍事關隘,又是閩贛兩地重要的交通驛站。中原文化通過這個孔道進入閩地,使閩北成為福建最早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地區(qū)之一。明代王世懋有這樣的描述:“凡福之絲綢,漳之紗絹,泉之藍,福延之鐵,福泉之橘,福興之荔枝,泉漳之糖,順昌之紙,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下吳越如流水?!北彼卧v進士、浙江瑞安人許景衡《分水關》詩云:“再歲閩中多險阻,卻尋歸路思悠哉。三江九嶺都行盡,平水松山入望來。”有了關卡,便有了異鄉(xiāng)之感,平生了思鄉(xiāng)之情。南宋紹興進士、莆田人黃公度《分水嶺》詩曰:“嗚咽泉流萬仞峰,斷腸從此各西東。誰知不作多時別,依舊相逢滄海中?!?/p>
分水關,曾被古建筑學家、原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羅哲文著的《中國名關》一書列為中國名關之一,分水關古道的起始點,雄踞在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橋墩鎮(zhèn)與福建省福鼎市貫嶺鎮(zhèn)交界處的分水嶺上。據明萬歷《福寧州志》記載:“分水嶺,與溫州平陽交界;疊石關,在十八都,與分水關皆閩王立,以防吳越入侵”,分水關始建于五代時期,后梁開平四年(911)王審知為閩王,為防御吳越國的入侵,讓閩中百姓更好地休養(yǎng)生息,在分水嶺上建造關隘防墻,關以地名,稱“分水關”。北宋統(tǒng)一全國之后,分水關成為南北交通的重要驛道。
第二條經過仙霞嶺,仙霞嶺在浦城西北,是福建通往北方最近的一條通道。最初沒有商業(yè)貿易通道,此路為黃巢進入福建時開鑿?!翱介_道七百里,直趨建州?!盵8]通道全部在建州境內,而北方移民要進入福建,必然要進入建州境內。因此,唐代建州移民最多,發(fā)展也最快,這對當時的建州來說十分有利。宋代陸游《宿仙霞嶺下》詩云:“吾生真是一枯蓬,行遍人間路未窮。暫聽朝雞雙闕下,又騎羸馬萬山中。重裘不敵晨霜刀,老木爭號夜谷風。切勿重尋散關夢,朱顏盡改壯圖空?!?/p>
仙霞關位于浙江衢州江山市保安鄉(xiāng)南仙霞嶺上,地處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為古代衢州往來建州之咽喉要地,仙霞古道又稱為江浦驛道,是閩浙官路。素有“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之稱,是漢、唐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海上絲綢之路一條重要的陸上運輸線。仙霞古道也是一條古詩詞之路,張九齡、白居易、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陸游、辛棄疾等歷代文人墨客,留下詩文達300余篇。
明代王世懋《閩部疏》認為,閩之貨物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仙霞古道),下吳越如流水?!陡=ㄊ≈尽酚涊d,漢、唐建都長安,福建各地都以杉關為晉京官道;宋、元移都臨安和北京,遂又改以崇安的分水關或浦城的仙霞嶺路為晉京大路??梢?,分水關和仙霞嶺是但是陸上兩條主要傳播通道。
福建靠海,有著豐富的海洋文化?!渡胶=洝匪d:“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盵9]在海路方面,從福州出發(fā),主要有向北和向南兩個方向。向南約200里就可以到達泉州,泉州繼續(xù)往南,可達廣州。這可以說明當時閩粵之間的商業(yè)貿易應該是很頻繁的。向北則可以通往江南、渤海等地。當時,福建要向中原進貢,也是經常走海路?!皩徶獨q遣使泛海,自登、萊朝貢于梁,使者入海,覆溺常十三四。”[10]而且當時福建對外貿易發(fā)達,很多海外進口的商品就是通過這條航線把它們運到中原。北方航線是福建商業(yè)貿易發(fā)展的一條重要航線。北方航線最遠航行到渤海一帶的契丹國和渤海國。
宋代,福州和泉州成為了重要的航運港口,這兩個港口在福建占有重要一席,對外貿易繁忙。泉州在宋代的繁華可用“漲海聲中萬國商”來形容,到南宋末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大港。福州海外貿易也是興盛,宋代鮑抵的“海舶千艘浪,潮田萬傾秋”反映了福州海外貿易繁忙的情景。宋代福建與海外外貿往來的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據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稱,福建市舶司常到的諸國船舶如:大食、嘉令、麻辣、新條、甘杠、三佛齊國、真臘、三泊、緣洋、登流眉、西棚、羅解、蒲甘國、渤泥國、閣婆國、占城、目麗、木力千、賓達儂、胡麻巴洞、新洲國、佛羅安、明豐、達羅帝、達磨國、波斯蘭、麻逸、三嶼、蒲里喚、白蒲邇國等。趙汝適的《諸蕃志》中所記的與泉州港有關的國家和地區(qū)有50多個。而且,對外貿易的結算方式也出現了錢貨交易。宋代以前沒有國際通貨,所以錢貨交易始于宋元。開始時也是以銅錢或金銀為支付手段。如《諸蕃志》載,與樓國“交易用銅錢,以乾元大寶為文”[11]。這主要是因為宋代出現了被稱為交子的紙幣。從行為方式上看,私人貿易規(guī)模大,人數多?!八未鷣硗诟=ㄅc日本間的福建商人見于記載的就有周世昌、陳文佑、周文裔、潘懷清、李充等等,他們都是屬于民間商人貿易性質,并非由國家組織的。”[12]而這些私人貿易在某些方面較為正規(guī),如據日《朝野群載》輯載,李充到日本從事貿易時,曾呈上要求貿易的公憑。[12]
宋代時期,福建海外交通通暢、海外貿易繁榮,主要原因有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造船技術的發(fā)達、官方的重視和對海外海外貿易的管理、豐厚的利潤和精于海外貿易的商人等原因。在宋代時候,福建形成了專門精于海外貿易的海商,并且達到了一個高潮。宋代如精通藩漢文字的王元愚,在占城居住十年后歸泉州成為大海商;往來海中十數年的北宋晉江人林昭慶也成為著名海商。蘇東坡在《論高麗進奉狀》所言:“福建一路,多以海商為業(yè)”。在中國古代,重農抑商,從事商業(yè)被認為是下等的、不入流的工作,而在福建閩南地區(qū)剛好相反,經商賺錢反而一件比較光榮的事業(yè)。《泉南蘆川劉氏族譜》載其二十三世:元壕“為人性寬洪,有大志,少時呂宋經商,利市榮歸”[13]。世宙“少時立志經營,往夷邦經商,得大利榮歸”[13]。建陽出版的書籍就是通過福州港和泉州港傳播到海外,客觀上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不可忽視的一個部分。
隨著印刷術的發(fā)明,“民間書坊的功能也逐漸完善,具備了將編輯成書和刻印出版聯系起來,并從事圖書流通業(yè)務的條件?!盵14]鄭鶴聲、鄭鶴春在《中國文獻學概要》一書中認為,“版本之類有五,而書肆坊為其中堅”,“坊肆本者,諸書坊書肆所刻木也。書籍之流播,全賴有坊肆之雕刻?!盵15]麻沙書坊對當時社會文化起到了相當大的影響,其出版價值不容忽視。
首先,普及了大眾文化。相對官刻和家刻而言,麻沙坊刻書籍在內容上,以出版科考用書、字書、歷書、韻書等通俗讀物為主;在形式上,通過改變行款字體,采用上圖下文和封面以及正文與注疏合刻等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這些內容和形式上的創(chuàng)舉,都更加貼近大眾生活,能滿足大眾的閱讀需求。隨著印本時代的到來,下層民眾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書籍,也有機會閱讀書籍,對下層民眾知識文化地普及和提高起到推動作用。因此,坊刻書籍極大地促進了大眾文化的發(fā)展,有利于更多普通大眾參與到文化的創(chuàng)作與交流之中。
其次,保存了古代典籍。印刷術發(fā)明之前,圖書主要依靠手抄傳播,這種方式費力、耗時,重要的是,圖書生產與流通的數量有限,提供的復本也是少之又少。雕版印刷發(fā)明之后,以書坊為代表的民間出版?zhèn)鞑C構,能夠及時地、大量地生產圖書,圖書數量大為可觀。隨著復本的增多,也為古籍的長期流傳提供了機會。坊刻圖書和官刻、家刻圖書一樣,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眾多的坊刻圖書,通過文字把古代的事件、人物、信息記載和傳播下來,使得我們今天分析、研究歷史有據可依??梢哉f,書坊在古代文獻的出版和傳播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后,促進了中外交流。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往來頻繁,圖書一般通過交換或購買的方式傳播到海外。趙汝適在《諸蕃志》中就有泉州赴高麗的海船用建本換高麗藥材和人參的記載。《二程全書》《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文字正宗》等理學書籍的傳播也遠至朝鮮。一些書籍如《杜工部草堂詩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傳播到朝鮮后,還經常被翻刻。麻沙書坊出版的圖書出口到外國,影響了他國文化的發(fā)展,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為外國古代圖書的跨文化傳播和保存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了光彩奪目的歷史印記。
綜上所述,麻沙書坊商業(yè)出版作為古代出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出版的特色。麻沙書商對書籍的編輯、校對、刊刻、印刷、裝訂和發(fā)行等環(huán)節(jié),也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這種特色和方法,無論是對建陽出版還是對福建出版,乃至對全國出版事業(yè)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麻沙書坊的異軍突起,是出版界中的一匹黑馬,改變了圖書出版格局,形成了出版業(yè)中的“麻沙現象”?!奥樯潮尽弊鳛闀姹緦W中獨具風格的一種版本,流傳和沿用至今,成為當時以及后世學人研究版本學永遠繞不開的話題。
參考文獻:
[1]岳珂.場屋編類之書[M]//愧郯錄(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13.
[2]方彥壽.建陽刻書史[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91.
[3]謝水順,李珽.福建古代刻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211,234.
[4]葉德輝.宋建安余氏刻書[M]//書林清話(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57:46-47.
[5]曹寅.送沈光侍御赴職閩中[M]//全唐詩(卷六百五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60:7568.
[6]韓偓.玉山樵人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8:25.
[7]王象之.福州[M]//輿地紀勝(卷一一八).北京:中華書局,1992:3676,3752.
[8]宋祁.黃巢傳[M]//新唐書(卷二二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6454.
[9]山海經校注[M].袁珂,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67.[10]歐陽修.閩世家[M]//新五代史(卷六八).北京:中華書局,1974:846.
[11]趙汝適.諸蕃志校釋[M].楊博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155.
[12]胡滄澤.唐宋時期福建與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9(4):102,101.
[13]莊為磯,鄭山玉.泉州譜碟華僑史料與研究[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8:1006,1007.
[14]于翠玲.傳統(tǒng)媒介與典籍文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38.
[15]鄭鶴聲,鄭鶴春.中國文獻學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