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會/山東省泗水縣苗館鎮(zhèn)趙家村小學教師
在當今中國小語界,特級教師不可勝數,稱得上“專家”的也為數不少,但能夠稱得上“大師”的卻為數不多。于永正先生,便是其中一位——稱他為“大師”,稱他為“先生”,絕非做作,實至名歸。
雖然先生一生耕躬于江蘇教壇,但他是我們山東老鄉(xiāng),作為山東的小語人感到無限榮光。
迷上先生,大約是在2005年。那時,學校和家里都還沒有網絡,外出學習的機會更是少得可憐,我像一只蹲在井里的小青蛙,每天自以為是地重復著昨天的課堂。記得在學校的一次教研活動中,播放了一節(jié)先生的課堂實錄,讓我欽佩不已——語文課還可以這樣上?語文老師還可以這樣當?
巧的是,不久之后,曲阜市邀請先生現場講課,更幸運的是我有機會當場聆聽了先生的作文課。
那天,一大早我們幾個教師就拼車前往??僧斘覀兊竭_時,整個會場已是人頭攢動,好不容易才在后邊找到個座位,便開始了一次洗滌靈魂的課堂之旅。先生的作文課分為兩個課時,設計的主題是“考試”,第一節(jié)課用了很長時間來“造勢”,讓孩子們分組討論“考試的利弊”。在先生的引導下,孩子們的發(fā)言非常精彩,不時贏得陣陣掌聲。
然后,先生又下發(fā)一張小“試卷”給孩子們安排了一次特別的“考試”。其實,這張“試卷”題目很簡單,就是回答十道一看就會的題。但其中又暗藏玄機,秘密就藏在“試卷”開頭和結尾的提示中?!霸嚲怼钡拈_頭提示孩子們一定要認真閱讀完題目之后再答題,結尾處提示孩子們“本試卷只做第7、8題,多做、少做、做錯、涂改均不得分”。雖然發(fā)“試卷”之前,先生又多次強調要認真讀題目要求,按要求做題,但“試卷”回收上來,大多數孩子還是沒按要求做題,大呼“上當”。然后,先生讓幾個做“對”的孩子談體會,讓做“錯”的孩子談教訓,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不僅為接下來的現場習作創(chuàng)設好了情境,也讓孩子們從中受到了教育。
接下來的作文講評更是精彩紛呈,讓人拍案叫絕……
這次曲阜之行,讓我親眼目睹了先生的風采,對先生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從此,我開始關注所有能看到的雜志中關于先生的信息,并抄錄下來,仔細地品讀、品味,并在自己的課堂中模仿運用??墒牵绞菍嵺`,越是覺得先生偉大,越是感覺他平實質樸的課堂深不可測,越是覺得自己渺小。
突然想起顏回稱贊孔子的話:“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先生的課堂,就是這樣,初看之時,質樸無華,宛如隔壁老教師的家常課,似乎人人可學,人人可上;仔細品咂,卻于質樸之中深藏非一日之功底,讓人可望而不可及。
后來,聽說先生出有一本《于永正語文教學精品錄》,我便買來如饑似渴地研讀。幾百頁讀完,對先生的仰慕之情更是與書俱增。于是,便想寫點什么。
記得當時我參加了本地一次公開課活動,其中一位老師一整節(jié)課沒有板書一個字,只是貼上了事先打印好的大字,組成了自己的“板書”。此景此情,讓我不由地想到了語文課上被忽略的寫字教學,想到了先生的語文課。于是,我又開始重讀先生的那本書,溫習自己做的摘抄,以期從中尋覓到先生在寫字教學上的閃光之筆。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遍查了手中的資料,發(fā)現賞析先生課堂教學的文章雖多,但關注“寫字教學”的卻還沒有先例,我決定從這一個小的切入點,來剖析一下先生寫字教學給我們的啟示。
那時,家里沒有電腦,學校也只有一兩臺。我先是在信紙上打草稿,重寫了多少次已記不清,反復刪改了很多次,才基本定稿。后來,這篇文章在一本知名小語刊物上發(fā)表,我激動不已——這是我發(fā)表的第一篇與語文有關的、字數超過兩千的“學術論文”,最關鍵的是和先生有關!真是可喜可賀!
2014年3月,先生在河南商丘講課,我和幾個朋友欣然前往,卻因事錯過了第二天上午的現場聆聽。雖然回來后索要了視頻,反復品賞,但終是錯過了和先生“親密接觸”的良機——現在想來,不得不說是終生的遺憾。
而今,先生走了,帶著他對小學語文的摯愛和思考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而他留給我們的財富和啟示卻足以滋養(yǎng)整個小語界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無緣求教先生于當面,也無緣叩拜先生于足前,更不能親送先生于千里之外,唯有這些淺薄的文字,唯有這份深切的懷念跨越千山萬水,與先生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