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之會 李順才
(1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 210023;2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圣理工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當前世界法系主要分為兩大類,即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法系不同,其內在法律語言的系統(tǒng)也有顯著差別。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主要采用大陸法系,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根據自身國情,對先前的大陸法系不斷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法系,歐美國家采用的法系則為英美法系。而由于中西方歷史傳統(tǒng)、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不同,中西方法律文化存在的較大差異,因此,需要以此作為出發(fā)點,探討中西方法律翻譯的有效途徑。
我國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等級化的制度體系,國家權利以皇權為尊,在皇權之下還逐級設置了權利等級,在長期的森嚴的等級制度下,古代人民社會等級觀念根深蒂固,我國形成了以國家為本位的傳統(tǒng)法律體系。因此,古代統(tǒng)治者對法家思想中的專制集權,儒家中的禮、義、仁、智、孝等倍加青睞,并將其作為鞏固與維護自身統(tǒng)治的保障,在此理念下,統(tǒng)治階級所制定的法律均以自身利益為重,人民無法充分享有平等的待遇。西方法律文化則有所不同,其追求人的個性,在法律中體現了人本位,尊重個人的合理權利,其在權力論、契約論的指導下,在觀念的表達上更趨向于個體,西方社會中崇尚人人平等,信奉天賦人權,其認為人權是與生俱來的,是人們享有的基本權利,西方眾多法案中均體現了追求自由、尊重個性的精神,如《人權法案》、《獨立宣言》。
儒家思想對我國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法律體系中也得以充分體現,我國傳統(tǒng)法律中充分展現出和諧、禮儀等理念,構成了以和為貴的基本價值取向,正是基于這一理念,黨發(fā)生矛盾或者沖突時,我國更傾向于通過道德、人情等方式加以解決,而法律元素體現較少。西方法律文化由于文化理念的不同,在羅馬法的印象下,形成了以自由、正義為主的價值觀念。自由并非隨心所欲的自由,而是需要以法律為準繩,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中進行各項活動,而在法律之外的事情若為人所做,則那個人將會失去自由,法治社會中的自由是一個人自由參與其可做的活動,對于不情愿的事情不會受到強迫。正義則是公正與善良的重要體現,西方對正義的追求通常能夠借助法律效力加以實現。
中國人在中庸思想的影響下,通常會以感性的思維看待問題,在對相關法律的理解上通常不會過于絕對,態(tài)度相對較為委婉。當發(fā)生沖突之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并非法律維權,而是更傾向于調節(jié)的手段息事寧人,提倡和諧,倡導以和為貴,對人情較為重視。造成這一思維理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古代諸子百家的思想大多為道德、倫理方面的思想,而這些思想大多為感性思維。在此影響之下,法律更傾向于道德制約上的延伸,而其自身的權威性大打折扣。而西方人在法律問題上,則傾向于通過理性的分析及嚴密的邏輯思維看待,具有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古希臘時期就有哲學家提出法律的至高無上性,指出法律為自然賦予,由于西方社會信奉法律的至高無上性,對法律的效能極為重視,對一些感性的思想如道德、感情等較為排斥,并將法律作為社會穩(wěn)定、社會文明的重要實現手段。當出現矛盾與糾紛人,西方人通常不會摻雜太多感性思維與人情,會以法律程序進行處理,擁有較強的法律意識,當自身合法權益無法保障時會以法律手段加以維護。
法律翻譯過程并不僅僅是單純的對相關法律內容進行語言上的翻譯,而是需要根據文化差異對法律文化及概念進行精準的翻譯。我國的法律翻譯工作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已取得長足進步,獲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但是在法律翻譯的研究過程中發(fā)現從事法律翻譯的人群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法學研究者,一類為外國語翻譯者,這兩類人群在法律翻譯研究中的溝通甚少。從當前形勢看,需要加大法學研究者與外國語翻譯者的合作力度,打破二者之間的壁壘,使二者能夠充分意識加強溝通與合作對我國法律翻譯的重要意義,促進不同學科間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使得我國在中西法律文化、法學研究、法律互譯及跨文化翻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為我國法律翻譯打造與時俱進的新格局。
法律翻譯工作的充分開展需要以法律文化為基礎,而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充分溝通需要以法律翻譯為橋梁,通過開展法律翻譯不僅能夠將我國獨特法律文化向世界充分展示,同時也是與西方國家之間隔閡的有力突破,是企業(yè)經濟往來、合作共贏、法學研究交往的有效渠道。當前我國對外開放進一步加深,正不斷融入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漸形成完善的對外開放格局,在經濟、合同、旅游、貿易等法案及法律歷史、文化等文獻的翻譯工作均需要切實開展,為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法律交流提供保障。在此背景下,強化研究中西方法律文化差異的力度對我國保持國際話語權、提升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是我國法律文化與西方法律文化擱置爭議、共同發(fā)展的必要手段,是推動全球經濟繁榮與世界和平的有力武器,同時也是我國與時俱進、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
當前我國的法律翻譯在眾多從事語言方面及法律方面的優(yōu)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總體來看,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視角下的法律翻譯工作開展較少,從而時常在翻譯工作中由于缺乏相應文化背景,導致部分內容誤解并造成錯誤的翻譯,無法精準的進行法律翻譯。因此,在今后開展相關工作時,需要對法律翻譯人員在法律文化及法律歷史等方面的學習進行充分的強化,可以與西方從事法律翻譯工作的人員建立合作關系,打造科學的交流體系,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啊,從而對西方法律文化的產生、發(fā)展、完善等歷程進行全面的了解,從而在翻譯中能夠基于當地文化并對相關內容精準、熟練的加以翻譯,使翻譯出的內容為人們理解,所翻譯法律的內涵深刻呈現,從而在前人工作經驗基礎上,實現進一步發(fā)展與突破。
我國歷史悠久,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形成了璀璨的文化,自夏商周的奴隸制度的發(fā)展至唐宋時期封建制度的完善,我國的法律文化與法律體系逐漸完善。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不斷與世界經濟接軌,不斷融入全球化,在經濟方面、知識產權的保護及合同簽署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然而,當前在這些法律文化的研究與對外交流工作的開展中重視程度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對以上內容引起重點關注,將我國古今法律體系中的優(yōu)秀元素充分向世界展示,不斷擴大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文化影響力,從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