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剛(青島大學文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作為港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復觀的學術研究融文化學、歷史學、哲學、美學、藝術學、政治學于一爐,具有極強的學術內涵和實踐品格,尤其是他對中國藝術精神的研究,深深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中西文化對照中彰顯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特有風姿。在對中國古典藝術的鑒賞和闡釋中,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追體驗”的方法,將個體體驗和情感再生融為一體,展現(xiàn)出深闊的文化意蘊,也體現(xiàn)了一位思想史學家在具體藝術史實踐中深邃的文化內涵。因此,研究徐復觀文藝美學中“追體驗”的文化內涵及時代價值,對客觀分析和評鑒當下的文藝現(xiàn)象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在徐復觀的《中國文學精神》一書中,他首次提出了“追體驗”的概念。他認為,在對中國古典藝術作品的欣賞中,讀者與作者,無論從感性還是理性方面,都有相互契合的一面,這就為藝術之真和本性之善搭建起相互貫通的橋梁?!霸诓粩嗟伢w會、欣賞中,作品會把我們導入向更廣更深的意境里面去,這便是讀者與作者,在立體世界中的距離,不斷地縮小,最后可能站在與作者相同的水平、相同的情境,以創(chuàng)作此詩時的心來讀它,此之為‘追體驗’?!盵1]也就是說,讀者在面對一部作品的時候,自然會產生初步的認識,這個認識伴隨著作者的深度體驗,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在不斷地體會和鑒賞中,讀者會逐漸與作者形成深度交融,這個過程就是“追體驗”。從文學接受的理論看,“追體驗”這一方法就是不斷調動讀者的自我體驗,主動鏈接作者的精神初體驗,在不斷鏈接的過程中,實現(xiàn)讀者與作者、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精神融通。把“追體驗”放在整個傳統(tǒng)文化的文脈中看,恰恰是對傳統(tǒng)經典儒家詩教觀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最終導向就是提升讀者的人格境界。因此,胡曉明指出:“‘追體驗’更深一層的含義,是以作者之心‘純化深化讀者之心’。由進入作家的情感世界,追尋作家詩人的生命人格,以與作家詩人的精神相往來,進而擴充自己的精神世界?!盵2]從這一角度看,“追體驗”不僅僅是文藝接受理論的一種方法,還包含著深刻的價值判斷和文化內涵。
所謂文化內涵,徐復觀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文化,就是根據(jù)自身或是團體生活需求,對客觀事物進行支配或是構建,讓生活與理想相一致。由此,他認為在中國所有文化形態(tài)中,始終存有一個根本信念,就是保證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就是濃縮于藝術形態(tài)中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內涵的重要基因。
藝術最本質的要求是求真,徐復觀在《中國藝術精神》中,特別強調藝術發(fā)展的基本法則,同時指明了藝術發(fā)展的方向,就是求真。他認為,求古人之義,解古人之思,必須將自身放在錯綜循環(huán)、無限解釋中,也就是通過歷史與現(xiàn)實的反復循環(huán),整體與局部的錯綜碰撞,實現(xiàn)讀者與作者的思想共鳴。要實現(xiàn)求真,離不開嚴格的考據(jù)和縝密的義理功夫。徐復觀認為:“文學背景的考據(jù)(廣義的)與文學批評,站在專門之學的立場,可以說是兩個不同的領域。由文學考據(jù)進入文學批評,需要作態(tài)度和方法的轉換?!信c詩人全部作品有關的考據(jù)。有與一首作品有關的考據(jù)。為了幫助對作品的了解,且使了解不至于陷入胡思亂想,那便用利用他人考據(jù)成果的必要。……把文學中必不可少的考據(jù),作為通向文學批評的一個歷程,一種確定批評方向的補助手段,這是今后研究中國文學所應走的一條大路?!盵3]這里的“考據(jù)”和“義理”就是求真,通過求真的功夫,實事求是地掌握傳統(tǒng)藝術的真諦所在。
向善是藝術的生命,道德與藝術是徐復觀思想史研究的兩大核心。藝術正是通過道德的高度來彰顯魅力,徐復觀認為文學是人性的發(fā)掘與反省,應將向善的道德高度作為人生價值的根源,他說:“一個人必須有一立足點,然后才有信心、有方向、有歸宿;否則便會感到漂泊、彷徨,沒有力量,沒有方向,沒有歸宿?!盵4]對待傳統(tǒng)的藝術,單從考據(jù)和義理的角度,簡單化的妄下斷語,不能體悟到古人的真實情感。真實情感從何而來?從人的內心來,徐復觀對“心的文化”有著深刻的領悟。他認為,從孟子開始,傳統(tǒng)文化涉及到的“心”,本質上與人的生命緊密相關,也就是人的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徐復觀所強調的“心”,是道德與藝術的統(tǒng)一體,是生命與理性的融合體,而向善、為善是生命價值的核心要素?!白敷w驗”的實質,就是通過情感與生命的激蕩,把人的生命價值和藝術的生命形式緊密地融為一體。
追求美是藝術的內在要求。古人主動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景象,心物相感,從而創(chuàng)作出美的意向,這被稱為“取思”或“求境”。徐復觀認為這正是人生價值追求的極為重要的方面,“人生價值系統(tǒng)的各個領域,如宗教、道德、藝術、文學等,追索到最后時,必感到有某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盵5]這種深度的體驗,常常是中國藝術的魅力所在。因此,徐復觀說:“中國是以體驗為主,落實于行動;西方是以思辨為主,歸結于概念?!盵6]中國人對藝術的品鑒皆出于此,即先有對文字本身的據(jù)實了解,把握初步的輪廓,然后進一步吟詠和玩味,得其神韻,悟其滋味,再通過“追體驗”加以反省,賦予以適當?shù)墓し?,可以建構起人的審美意象,形成對美的終極追求。從作品中發(fā)現(xiàn)作者的真實意圖,深度體驗作者創(chuàng)作時所擁有的內心真實感受,這就是藝術鑒賞所能達到的至美境界。
以“追體驗”為代表的徐復觀的文藝美學思想既是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觀和人文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也是對“五四”以來啟蒙思想的批判性闡發(fā)和繼承,是對現(xiàn)代多元文化沖擊下的人類心靈的思索,更是對人性、人生、人文的哲學解讀。從理論比照與歷史關照的角度上,重新審視徐復觀的文藝美學思想,不僅有助于面對全球化背景下帶來的“失語癥”和“跟風癥”現(xiàn)象,找到突破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下的中國審美文化體系建設的方式方法,還有助于將儒學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理性融合進民族性和時代性相交織的文化建設中,對“扁平化”時代背景下思考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國與西方的課題都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文學家不是圣人,也不會把自己比擬為圣人,他們在更現(xiàn)實的層次上“應物而不役于物”。文學藝術的最終歸旨還是人生的終極意義。因此,“追體驗”不是目的,而是方法,是通過“追體驗”這種技巧,掌握豐富的情感人生、理念人生、哲學人生。從歷史維度看,“為人生而藝術”的學說誕生、成長于哲學和倫理學領域,從“詩言志”開始,成為個人情志的表現(xiàn),是人人都可以實踐的重要方式,如《樂記》篇講到:“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比绻粡拿缹W的角度上切入而引發(fā)出來,很難在藝術領域大有作為。伴隨著文學藝術的自覺,藝術形式的多樣化和文學觀念的多元化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尤其是西方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文學理念曾一度充斥在各個領域,影響人們的判斷和審美情趣,與之相伴的是,文學精神越來越彰顯出創(chuàng)作者和鑒賞者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價值,“為人生而藝術”的精神更加強化。正如歌德所言:“在人的作品中,正像在自然造化中一樣,超越其他而最值得關注的是意愿?!泵鎸γ褡逍愿?、人性本身,文學藝術始終濃縮著人們的行動和實踐,體現(xiàn)著人們的觀念和理性。
所謂“境界”,從審美意義上講,本屬于繪畫領域的典型話語,但徐復觀在《中國藝術精神》藝術中,移作他境,分析了繪畫、書法、雕刻等各種藝術形式,拓展了文學意境的新領域?!斑@是由平等觀照而來的對一切人一切物的平等看待;而其根源,則是由虛靜之心所發(fā)出的觀照,發(fā)現(xiàn)了一切人、一切物的本質,發(fā)現(xiàn)了新的對象,亦即發(fā)現(xiàn)了皆是‘道’的顯現(xiàn)?!盵7]“追體驗”是讀者的再度創(chuàng)作,是讀者的再度體驗,是對藝術欣賞的多維度延伸。審美行為本來就不能受技巧所限,要從眼前的物象超然而升,提純物之神韻,實現(xiàn)自身精神與物之性情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呼應。這種主客合一的精神恰恰是審美境界中新的維度帶來的張力,在超越有限的同時,實現(xiàn)當下靈魂的安頓。
闡釋學肇始于西方文化,最早被稱為“赫爾墨斯”之學,散見于西方對《圣經》的大量闡釋。這一闡釋方式與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微言大義有相似之處,從孟子、莊子、劉熙載到近代思想家都有所提及。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將闡釋學的研究推向高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文化層出不窮,但基于文化和文藝作品的理解和闡釋必將成為新的創(chuàng)新文化文藝的新路?!袄斫夂完U釋是人的存在方式”[8],文學畢竟是人學,要了解人的情感世界和人文世界,需要人類情感和認識層次的不斷升華?!白敷w驗”所確立的主客體超越文本、融入情感、升華理性的闡釋方式,對新時代審美文化和審美闡釋學都將帶來重要的意義。隨著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魔幻現(xiàn)實、超越現(xiàn)實等思想的碰撞融合,人們對多元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嘗嘗禁錮在晦澀難懂、佶屈聱牙的文字堆砌中?!白敷w驗”的靈魂解讀法則,為中國現(xiàn)代審美闡釋學拓展了嶄新的境界,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體系的構建增添了新的生態(tài)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