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菁 錢玲華 胡碧群
肥胖和高脂血癥作為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重要組分,對心腦血管的潛在危害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研究[1]發(fā)現,超過70%的肥胖癥患者存在高脂血癥。目前公認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繼發(fā)的高胰島素血癥是肥胖和高脂血癥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病理基礎[1-3]。食欲素A(orexin A)是由下丘腦合成和分泌的一種具有促進攝食作用的小分子神經多肽,近年研究[4-5]發(fā)現,orexin A與IR關系密切。本研究通過檢測肥胖合并高脂血癥患者血清orexin A水平,分析其與IR的關系,以期為肥胖和高脂血癥的防治提供新途徑和新靶點。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1月本院門診或住院的肥胖伴高脂血癥患者96例,其中男52例,女 44例,平均年齡(52.32±7.28)歲。納入標準:(1)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肥胖學組制定的《中國成人肥胖癥防治專家共識》中肥胖的診斷標準[6]:體質指數(BMI)≥28kg/m2,腰圍男性>90cm,女性>85cm。(2)符合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修訂聯合委員會制定的《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中血脂異常的診斷標準[7]:空腹血漿總膽固醇(TC)≥5.2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1.7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3.4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1.0mmol/L。(3)年齡 18~75 歲。(4)就診前 2 個月未用胰島素增敏劑、調脂藥。(5)排除糖尿病、肝臟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腫瘤等引起的繼發(fā)性血脂異常及垂體瘤、庫欣綜合征引起的繼發(fā)性肥胖者、年齡<18歲或>75歲者、妊娠哺乳期婦女。(6)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選取同期本院健康體檢者78名作為對照組,均來源于門診體檢人員,年齡20~75歲,其中男43名,女 35 名,平均(49.50±9.25)歲,均無糖尿病、肥胖、高血壓及高脂血癥病史。觀察組與對照組在年齡及性別構成比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方 法 所有入組受試者均禁食10h以上,于次日清晨8:00—10:00空腹抽取肘靜脈血8mL,置于EP管室溫下放置1h后,4℃ 4000r/min離心10min,去上清液后取血清置-70℃冰箱保存待用,用于相關指標測定。
1.3 觀察指標
1.3.1 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及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 由經過培訓的人員測量受試者身高、體質量、腰圍、臀圍以減少試驗誤差。腰圍按照WHO推薦的肋骨下緣與髂嵴最高點連線的中點作為測量點,臀圍以恥骨聯合和背后臀大肌最凸處為測量點。所有受試者均脫鞋、免冠、僅穿內衣,取站立位在平靜呼氣狀態(tài)下,用軟尺水平環(huán)繞測量部位,松緊適度,測量過程中囑受試者避免吸氣,并保持軟尺各部分處于水平位,分別以kg、cm為單位記錄,數據精確到0.1kg或0.1cm(BMI=體質量/身高2,WHR=腰圍/臀圍)。
1.3.2 血清orexin A水平測定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進行。人orexin A ELISA試劑盒由美國DSL公司提供(批號YS01201B)。采用AMR-100酶標儀測定各孔吸光度值,并根據繪制的標準曲線計算相對應的濃度。
1.3.3 胰島素抵抗指數(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IR) 采用貝克曼庫爾特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系統檢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空腹胰島素(fasting blood insulin,FBIn)水平(人胰島素放射免疫試劑盒由上海瑞齊生物試劑有限公司提供),采用穩(wěn)態(tài)模型評價法(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HOMA)計算胰島素抵抗程度,將數據代入如下公式計算得出:HOMA-IR=(FBG×FBIn)/22.5。
1.3.4 血脂指標測定 采用貝克曼庫爾特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系統檢測。試劑盒由山東博科生物產業(yè)有限公司提供(批號A135464)。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性別比較采用χ2檢驗,正態(tài)分布數據經方差齊性檢驗后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rman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BMI、WHR比較 觀察組BMI及WHR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肥胖伴高脂血癥患者與對照組BMI、WHR比較(x±s)
2.2 兩組血脂指標比較 觀察組血清TC、TG、LDLC 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P<0.05),血清HDL-C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2.3 兩組血清orexin A水平及HOMA-IR比較 觀察組血清orexin A較對照組明顯下降(P<0.05),而HOMA-IR值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1),見表3。
表2 肥胖伴高脂血癥患者與對照組血脂指標比較(mmol/L,x±s)
表3 肥胖伴高脂血癥患者與對照組血清orexin A水平及HOMA-IR比較(x±s)
2.4 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表明,orexin A與BMI、WHR、TG、TC、LDL-C、HOMA-IR 均呈明顯負相關 (r分別為-0.632、-0.648、-0.834、-0.756、-0.706、-0.547;P<0.01);與 HDL-C 呈明顯正相關(r=0.818,P<0.01)。
IR已被證實是誘發(fā)肥胖和高脂血癥的共同病理基礎[1-3],肥胖癥患者中多個環(huán)節(jié)如炎癥、脂肪因子分泌異常、高游離脂肪酸血癥及骨骼肌、肝臟的脂質異位沉積等都可干預胰島素信號的轉導,誘導IR的發(fā)生[8]。而IR情況下高胰島素血癥進一步刺激食欲增加,促進葡萄糖轉化為脂肪,加重血脂代謝紊亂,促進肥胖發(fā)展[1]。
Orexin主要由涉及攝食行為的下丘腦區(qū)域合成分泌,包括Orexin A及Orexin B兩種類型,其中orexin A含33個氨基酸多肽,是存在于神經元囊泡中的一種神經遞質或調質,主要參與能量代謝、內分泌平衡及睡眠/喚醒行為等多種生理或病理過程,是機體能量平衡調節(jié)網絡中的重要物質。Orexin A與IR的關系十分復雜,有可能依賴于血糖水平的變化。Orexin A神經元對循環(huán)中的葡萄糖水平十分敏感,單獨給胰島素介導低血糖對食欲素神經元產生明顯刺激。Switońska 等[9]研究發(fā)現,Orexin A 對胰島素的刺激呈劑量依賴性,且Orexin A和胰島素的作用存在時相上的差異。國內趙玉巖等[10]研究發(fā)現,高脂膳食誘導的IR大鼠模型中Orexin A及受體表達明顯下降。內源性Orexin及其受體信號可能介導了高脂飲食對糖代謝和肥胖的有害作用[11]。Orexin可強烈抑制食源性肥胖以及后續(xù)出現的IR[11]。因此在IR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Orexin A及其受體的基因轉錄和翻譯可能參與調節(jié)脂肪-胰島軸的重要因素。Orexin系統、胰島素和葡萄糖可能是相互調控、相互制約、密切相關的,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涉及整個脂肪-胰島軸的平衡狀態(tài)[10]。
目前,Orexin A在肥胖合并高脂血癥中的作用仍鮮有報道,僅有的幾項臨床研究[4]發(fā)現,Orexin A是胰島素抵抗及肥胖發(fā)生的重要標志。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組肥胖指數(BMI、WHR)、HOMA-IR 指數及血脂指標(TG、TC、LDL-C)較對照組明顯升高,血脂HDL-C水平則明顯降低,提示肥胖合并高脂血癥患者存在明顯的IR。進一步研究發(fā)現,患者組血清Orexin A水平較對照組明顯下降,這與國內趙玉紅等的研究[4]相符。相關性分析提示Orexin A與BMI、WHR、TG、TC、LDL-C、HOMA-IR 均呈明顯負相關,與HDL-C呈明顯正相關,這提示肥胖合并高脂血癥患者中Orexin A水平的減少與肥胖、脂代謝異常及IR密切相關。推測可能的機制是:外周胰島素抵抗相關的高脂高糖抑制了下丘腦Orexin A的表達,而Orexin A有助于維持下丘腦胰島素敏感性,Orexin A表達受到抑制后可導致胰島素受體、瘦素受體及Orexin A受體信號中斷,進一步加劇外周組織的IR,從而產生了下丘腦和胰島素抵抗的惡性循環(huán)[12]。
綜上所述,肥胖合并高脂血癥患者存在明顯的IR,Orexin A可能通過調控IR參與肥胖及脂代謝紊亂的發(fā)生發(fā)展,但其更深層次的機制仍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深入研究。
[1]陳定宇,何凌,肖正華.肥胖伴高甘油三酯血癥患者胰島素抵抗的研究[J].中原醫(yī)刊,2006,33(8):1-2.
[2] Stem MP.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common soil”hypothesis[J].Diabetes,1995,44(4):369-374.
[3]何凌,王燕,梁偉,等.肥胖伴高膽固醇血癥患者胰島素抵抗代謝指標的變化[J].解剖學研究,2010,32(3):194-199.
[4]趙玉紅,吳麗霞,關心,等.血清增食欲素A與脂代謝相關性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1,27(11):1502-1503.
[5]馬麗娜,趙玉巖,常曉岑.胰島素抵抗肥胖大鼠體內增食欲素A與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及脂代謝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44(2):105-108.
[6]中華醫(y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肥胖學組.中國成人肥胖癥防治專家共識[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1,27(9):711-717.
[7]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修訂聯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6,31(10):937-952.
[8]宋桉,趙家軍.肥胖致胰島素抵抗的機制研究新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43):4359-4361.
[9]Switońska MM,Kaczmarek P,Malendowicz LK,et al.Orexins and adipoinsular axis function in the rat[J].Regul Pept,2002,104(1-3):69-73.
[10]趙玉巖,郭磊,都健,等.增食欲素系統在胰島素抵抗大鼠胰腺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9,25(1):160-162.
[11]翁盼,陸穎理.食欲素與血糖和能量代謝的調節(jié)[J].醫(yī)學綜述,2014,20(3):417-420.
[12]Ross R,Wang PY,Chari M,et al.Hypothalamic protein kinase C regulates glucose production[J].Diabetes,2008,57(8):2061-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