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市中醫(yī)院(鄒城,273500) 李召燕 付美洪 賈文杰
王叔和是我國醫(yī)學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貢獻的偉大醫(yī)學家之一,他主要活動于漢末魏晉間,在他的一生中有兩大成就,一是著作《脈經(jīng)》,二是重新編次整理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對祖國醫(yī)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王叔和的籍貫學術(shù)界已有諸多討論,現(xiàn)就我們的考證作一簡單梳理。
宋《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方術(shù)部一·養(yǎng)生》中引:“高湛《養(yǎng)生論》曰: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經(jīng)方,洞識攝養(yǎng)之道。嘗謂人曰: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當時或無災患,積久為人作疾。尋常飲食,每令得所多餐,令人彭亨短氣,或至暴疾。夏至秋分,少食肥膩餅臛之屬,此物與酒食瓜果相防,當時不必習病,入秋節(jié)變,陽消陰息,寒氣忽至,多諸暴卒,良由涉夏取冷大過,飲食不節(jié)故也。而不達者皆以病至之日便謂是病至之始,而不知其所由來者漸矣,豈不惑哉?”[1]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序論第一》言:“河東衛(wèi)汛記曰:“……高平王熙稱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傷,或當時雖無災苦,積久為人作患。又食啖鮭肴,務令簡少,魚肉果實,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飲食,每令節(jié)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大飽,食訖,覺腹中彭亨短氣,或致暴疾,仍為霍亂。又夏至以后訖至秋分,必須慎肥膩餅臛酥油之屬,此物與酒漿瓜果理極相防。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jié)故也。又魚鲙諸腥冷之物,多損于人,斷之益善。乳酪酥等嘗食之,令人有筋力,膽干,肌體潤澤,卒多食之,亦令臚脹泄利,漸漸自已。”[2]
對比這兩段文字,語序、文義、敘述基本相同,可以推論出:1.王熙即為王叔和,“熙”與“叔和”分別是王叔和的名與字;2.王叔和為高平人。
《歷代名醫(yī)蒙求》卷之下中亦有此引:“高湛《養(yǎng)生論》:王叔和,高平人,博好經(jīng)方,尤精診處,洞識攝養(yǎng)之道,深曉療病之源,撰成《脈訣》大行于世,至今行用?!保?]亦稱王叔和是高平人。
那么當時的高平到底是指現(xiàn)在的哪里呢?據(jù)查,高平作為地名在歷史上有山西高平、山東濟寧、寧夏固原、江蘇泗洪等地。然而山西高平縣一帶,據(jù)《魏書·卷一百六上·志第五·地形二上》記載:“長平郡(永安中置,治玄氏城)領(lǐng)縣二,戶五千四百一十二,口二萬二千七百七十八,高平(永安中置,治高平城)、玄氏(二漢、晉屬上黨郡治,有羊頭山)?!保?]可知此高平是在北魏永安年間才被設(shè)置的縣,與玄氏縣共同隸屬于長平郡。寧夏固原縣一帶,西漢武帝時屬安定郡,確稱高平,《后漢書·志第二十三·郡國五》記載:“安定郡(武帝置。雒陽西千七百里)八城,戶六千九十四,口二萬九千六十?!几咂健接械谝怀?。”[5]420然而據(jù)《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記載:“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戶四萬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萬三千二百九十四。縣二十一:高平,莽曰鋪睦?!保?]可知安定郡的高平在王莽時期已改名鋪睦。類似的,江蘇泗洪一帶,西漢武帝時亦稱高平,屬臨淮郡,據(jù)《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上》載:“臨淮郡,武帝元狩六年置。莽曰淮平。戶二十六萬八千二百八十三,口百二十三萬七千七百六十四??h二十九:……高平,侯國。莽曰成丘。”[7]126可知此高平后被王莽改稱成丘。這些地域被稱作高平的年代都與王叔和的生活年代相悖。在王叔和生活的東漢末年、三國至西晉初期,以高平為地名者,僅山東濟寧而已。據(jù)《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上》[7]124,知西漢山陽郡屬兗州,下轄二十三縣,其中包括橐縣,王莽改曰高平。又據(jù)《后漢書·志第二十一·郡國三》,知山陽郡下轄十城,其中高平為侯國,“故橐,章帝更名”[5]417,可推斷高平自王莽改曰高平,至漢章帝因襲用之。又據(jù)《水經(jīng)注·卷二五》曰:“又南過高平縣西,洸水從西北來流注之。泗水南徑高平山,山東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與眾山相連,其山最高,頂上方平,故謂之高平山,縣亦取名焉。泗水又南徑高平縣故城西。漢宣帝地節(jié)三年,封丞相魏相為侯國。高帝七年,封將軍陳鍇為橐侯?!兜乩碇尽罚荷疥栔畬倏h也。王莽改曰高平。應劭曰:章帝改。按本《志》曰王莽改名,章帝因之矣?!保?]由此可知高平的來源是因其境內(nèi)有一山,“東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與眾山相連,其山最高,頂上方平”,謂之高平山,縣因此而名高平縣。亦可知自王莽改橐縣為高平后,后世一直沿用,至少至《水經(jīng)注》作者酈道元所生活的北魏,這一帶尚稱之為高平。
那么這個王叔和時期位于山東濟寧的高平具體位置是在哪里呢?一項考古發(fā)掘給了我們重要的線索證明。1974年,鄒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鄒縣郭里公社獨山村西北掘出西晉劉寶(道真)墓,其碑文(見圖1)曰:“侍中使持節(jié)、安北大將軍、領(lǐng)護烏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諸軍事、關(guān)內(nèi)侯、高平劉公之銘表。公諱寶,字道真。永康二年正月□月廿九日己□?!保?]由碑文中“高平劉公”可知,劉寶是晉時高平人,他的墓葬于鄒城郭里鎮(zhèn),可知高平即為今山東鄒城郭里鎮(zhèn)一帶。
又從《水經(jīng)注》可知,高平縣西北有洸水,在今山東濟寧市即有洸河,濟寧市高新區(qū)至今仍有洸河路、洸河大橋等建筑,亦在郭里鎮(zhèn)西北方向,亦可以佐證高平就是在鄒城市西南部郭里鎮(zhèn)。
圖1 劉寶墓墓志拓片圖
再者,王粲與王叔和為同一時代人,《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衛(wèi)二劉傅傳第二十一》曰:“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10]袁行霈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第二卷》記載:“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保?1]這也可以間接證明王叔和也是山東鄒城人。
以上種種的歷史證據(jù),可以說明,王叔和的籍貫高平即為今山東省鄒城市。
[1] 李昉.太平御覽(第六卷)[M].任明,朱瑞平,聶鴻音,校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607.
[2]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校釋[M].蘇禮,任娟莉,焦振廉,等,校釋.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554-555.
[3] 周守忠.歷代名醫(yī)蒙求·卷之下[M].南宋臨安府太廟前尹家書籍鋪刻本.
[4] 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魏書·第四冊[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2089.
[5] 范曄.后漢書·志第二十三·郡國五[M]//二十五史全書(第1冊).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417,420.
[6] 班固.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M]//二十五史全書(第1冊)[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28.
[7] 班固.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M]//二十五史全書(第 1冊)[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24,126.
[8] 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二十五[M].清武英殿聚珍版原本·第十二冊,10.
[9] 劉培桂.孟子林廟歷代石刻集[M].濟南:齊魯書社,2005:470-471.
[10] 陳壽.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衛(wèi)二劉傅傳第二十一[M]//二十五史全書(第2冊)[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72.
[11] 袁行霈,羅宗強.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