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軍
科學學科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教會學生如何探究得好,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怎么樣探究,所以教師應(yīng)當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使學生懂得如何去探究。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具有目的性和科學性,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促使他們更好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一、材料是學生探究科學的條件
真理來源于實踐。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達到自行探究的目的。而實踐需要借助材料,教師提供的材料對學生自行探究知識有著重大影響。
1.為學生科學探究提供充足的材料
小學生好動、好奇,且容易被鮮艷顏色吸引,如果教師能夠提供合適的觀察和實驗材料,讓這些材料刺激學生的內(nèi)在動力,就能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因此,教師應(yīng)盡可能地為學生觀察和實驗提供充足的材料。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得到實踐機會,還能為學生自行探究知識增添后勁,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條件。
2.防止材料的片面性
如在《導體和絕緣體》教學中,教師僅提供金屬、玻璃、塑料等材料,而忽略濕木頭、濕布等材料,勢必會導致學生獲取的片面的感性知識,削弱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提供的探究材料必須科學、合理。如濕木棒、濕布等材料的提供,會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使用萬用表進行檢測,開展深入研究,讓學生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二、注重猜想與探究結(jié)果的對比
猜想是在實踐之前,學生通過已有認知對研究可能出現(xiàn)的結(jié)果做出的判斷。當猜想與實踐結(jié)果不符時,學生通過自主分析找出原因,比教師講一百遍、一千遍更有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如在教學《空氣中有什么》時,學生的猜想是點燃的蠟燭會熄滅。而談到蠟燭會熄滅的原因時,有的學生認為,因為蠟燭點燃后,會把集氣瓶中的空氣全部燒完;有的學生認為,因為集氣瓶里沒氧氣了。當學生做完實驗后,發(fā)現(xiàn)裝有已點燃蠟燭的集氣瓶里出現(xiàn)了一些水汽,而沒點燃蠟燭的集氣瓶里沒有任何變化。對比分析后,他們認為蠟燭燃燒時燒去了一部分空氣,即這部分空氣支持燃燒,而只有蠟燭燃燒后,集氣瓶里才會有水汽。通過實驗,學生不但掌握了這一實驗原理,還提高了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
三、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
科學的方法對于科學活動的開展必不可少。學生如果不會運用科學的方法,只是簡單地進行所謂的自主性探究活動,盡管在形式上顯得很生動,但它更多是帶有盲目色彩的。因此,教師必須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即教師要積極探究科學學科的教學方法,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水平。
如在教學《探測暗盒里的電路》時,教師讓學生自己組裝材料,并掌握使小電珠亮起來的幾種基本方法,然后讓學生比較這幾種方法,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性。當然,這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只要教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觀察和思考,他們終究會總結(jié)出四點連通的原理。這種教學方式既滲透了歸納概括的思維方法,又普及了實用的操作方法,更教給了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即提出問題——選擇材料——設(shè)計實驗——觀察試驗——尋找規(guī)律——運用。這樣,在今后的科學課學習中,學生就會更加自主、獨立。
培根有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睂W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chǔ)。但知識不等于力量,知識能否成為力量,方法是決定因素,離開了方法,即使掌握再多的知識,人也不過是一本百科全書。掌握了方法,知識就活了,人就能夠?qū)⑺D(zhuǎn)化為能力,煥發(fā)出無限的力量。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科學課的探究特點、學生的特點及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探究科學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環(huán)境,提供有效的指導,使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真正掌握科學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宗騫.小學科學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5).
[2]殷海斌.讓生活化點綴小學科學教學[J].華夏教師,2016,(4).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崇真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