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塘沽三中心小學 薛 婷
在一年級,孩子們會學到“有的……有的……”等詞組。這些詞組不是學生生來就掌握的,屬于“間接經驗”,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積累的基礎上學會運用。
當課文中出現(xiàn)這一詞組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相關句子。之后可以出示相關圖片引導學生看圖寫話。如出示大下課時同學們在操場玩耍的圖片,請學生用上“有的……有的……”寫寫圖中的內容。除此之外,可以設置相關語境讓學生學會運用。如“班里要進行大掃除了,同學們有的……有的……”。從會讀、會寫到最后會用,循序漸進地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寫話興趣。
1.對關鍵詞句進行批注
在讀書的過程中隨時做批注,這是學生與文本的一種對話。例如,四年級上冊的《頤和園》是按照游覽順序寫的,作者特別注意移步換景時使用過渡句。如“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表示作者行程的詞和句子,并在旁邊批注這樣寫的好處。批注的過程不僅是他們將作者的表達方法內化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運用語言時能夠斟詞酌句,恰當而又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寫讀文感受
寫讀文感受就是一個對文章賞析、評價的過程,一般適用于高年級。例如,《魚游到了紙上》,課文通過對青年的外貌、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表現(xiàn)出他的勤奮專注與畫技高超。學文后,學生可以根據(jù)課文批注自己的感受。有的學生概括出表現(xiàn)青年品質的幾種描寫方法,有的學生針對一兩處描寫談自己在描寫人物時的收獲。
1.仿寫
(1)通過模仿,拓寬思路。
習作首先要有話可說,如確立一個“父母之愛”的主題,不知如何選材,這時閱讀一些相關主題的文章可以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學會看病》等文章的主題都是“父母之愛”,內容涉及特殊事件中的大愛與普通小事的點滴之愛,涉及父親堅定如山的愛與母親溫柔似水的愛。通過閱讀這樣的文章,可以幫助學生打開他們的習作思路。
(2)通過模仿,學會習作方法。
合理的布局謀篇可以使語言材料變得清晰有序。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一組描寫動物的課文。以豐子愷的《白鵝》為例,作者先寫白鵝給他的第一印象——“好一個高傲的動物!”后文從“叫聲”“步態(tài)”“吃相”三方面來舉出事例,體現(xiàn)鵝的高傲。這種總-分寫法可以引導學生找出動物的總體特點,再從不同角度來體現(xiàn)其總體特點。學生通過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仿中求變、求新,逐步掌握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
2.續(xù)寫
藝術范疇中有一個專用語叫“留白”。它是作者欲言又止的內容,留給讀者想象、思考的空間。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地去與文本對話,常見的一種做法就是續(xù)寫。
(1)文中補白
省略號是一個補白的好時機。如六年級上冊《唯一的聽眾》中的老婦人用善意的謊言幫助主人公完成音樂夢想。文中寫到“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教師可以在這里設計補白,讓學生走進人物內心世界,實現(xiàn)與文本的對話。
(2)文后續(xù)寫
對于許多故事性的課文,學生在充分學文之后,對主人公的命運有自己的感想。文后續(xù)寫是學生對文本理解深化的過程,學生可以寫出自己的個性理解,表達自己的個性情感。
身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寫能力,教師自身要有很強的閱讀和習作能力。教師不僅要能夠準確解讀文本,自身還應有豐富的閱讀量,做好學生的閱讀領路人。語文教師還應做到筆耕不輟,無論是教學反思或是教育案例,還是寫下生活中的點滴感受,都應該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提高自身的習作技能。
口頭語言是書面語言的基礎,隨著各種知識的不斷積累,各種形式的說話練習也要緊緊跟上。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上,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說話練習的機會,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教材是一座資源的寶庫,是小學生學習寫作的最佳范文。語文課本中選編的文章,很多都出自名家,其語言、表達方式等都是學生學習的最好典范。教師要明晰教材中的讀寫重點和讀寫特色,善于捕捉住課文語言空間中的有效的讀寫結合點,巧尋寫作契機。
語文是一個注重積累的學科,深厚的語文功底還需要日常生活的點滴積累。只有大量閱讀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突破,通過閱讀提高寫作能力,遠遠好過機械的寫作訓練。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閱讀,不僅要閱讀課內素材,更要增加閱讀量,拓展課外閱讀積累。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讀和寫的結合,可以提高小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但“讀寫結合”這一教學理念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具有非常高的靈活性、多樣性,教師應當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班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摸索出適合自己班級的讀寫“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