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來賓市興賓區(qū)遷江中學 黃 珩
曠課、逃學、厭學,是中小學生特別是初中生中常見的不良行為習慣之一,是學生學習心理障礙中最具危害性的問題。為幫助學生有效地克服和矯治曠課、逃學甚至厭學行為,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個性的發(fā)展,筆者試從心理衛(wèi)生學的角度來審視、探討中學生的曠課、逃學甚至厭學行為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內在聯系,與大家交流。
這些學生往往認知活動水平差,在課堂學習、課外作業(yè)等學習活動中完全處于消極被動的應付狀態(tài)。他們對學習普遍有畏難情緒,注意力極易分散,記憶的方法和習慣不良,加之缺乏學習興趣,學習的動機不足、效果不好。調查發(fā)現,經常有曠課、逃學行為的學生表現出明顯的抑郁、焦慮的厭學情緒,在強迫、人際敏感、敵對性和偏執(zhí)心理方面也明顯高于一般對照組的學生。據一些接受個別訪談的家長和班主任反映,這些學生往往會隨著上學時間的迫近,心情由平靜變得不安起來。如果強迫其上學,他們就會閉門不出,沒有任何反應,甚至會耍態(tài)度、破壞東西??梢?,經常曠課、逃學、厭學的學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是明顯低于一般學生水平的。
調查中發(fā)現,經常曠課、逃學、厭學的學生自尊、自信水平也較低。由于學業(yè)成績差,他們很少受到教師、家長和同學的關注與重視,開始表現為慚愧、內疚、掩飾自己,繼而發(fā)展為滿不在乎、不以為然和自暴自棄,失去了應有的自尊和自信。同時,他們會積極尋找其他途徑實現自我的價值,從而表現出不守紀律、愛出風頭、與教師對著干,直至曠課、逃學。他們經常出沒于校外游戲房、舞廳、網吧等青少年不適宜的場所,尋找刺激、混日子、消磨時光。
根據調查中運用艾森克個性量表測量的結果表明,經常曠課、逃學、厭學的學生個性內向型的明顯多于外向型的,情緒不穩(wěn)定型的明顯多于穩(wěn)定型的。據一些家長反映,這些學生往往心情容易激動,行動異常。個別學生早上情緒明顯不安定,有病態(tài)反應,午后恢復正常,夜晚卻能非常安定地坐在電視機旁看電視,而且時間很長。這時,他們可能表示出“明天早起一定上學去”的決心,但第二天天一亮,他們又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賴床、遲起,甚至于閉門不出、睡大覺而不上學。另外,這些學生往往還表現出特別、謹慎,敏感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tài)度。
中學生曠課、逃學、厭學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比如與學生生活相關的重大變化,如留守兒童、換班或轉學、新入學、升學等學習環(huán)境的變遷等。與學校生活有關或在學校遭遇到的痛苦、失望、挫折和打擊等不愉快的情緒體驗等,特別是升學競爭的壓力造成學生沉重的精神負擔。課程教材設置不合理,過難、過深,不適合所有學生的學習;教師教學方法單調、枯燥、“滿堂灌”;教師對個別學生的歧視與懲罰等。
比如新“讀書無用論”等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日益惡化的社會風氣、社區(qū)環(huán)境的影響,社會規(guī)范的失調等。
比如不完整的家庭結構、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不正確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特別是學生由于“分離焦慮”所產生的一種對父母和家庭的病態(tài)情感影響等。但筆者認為,這些因素相對于學生自身的原因而言,只能算是外因。在調查中,從曠課、逃學、厭學的學生的敘述中我們發(fā)現,最多的理由是身體不好,其次是學校、教師或學科問題,再次是家庭的隔代教育。因此,筆者認為,導致學生曠課、逃學的真正原因是以學生不良學習動機和興趣為標志的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學生的人格缺陷。
如何有效地防止和矯治學生的曠課、逃學、厭學行為,促進學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發(fā)展呢?我們認為可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由于厭學心理是導致學生曠課、逃學等不良行為的直接原因,因此,要幫助學生克服矯治曠課、逃學的行為,首先就要努力消除導致學生厭學的各種影響因素,使學生愿意學習、樂意學習。導致學生厭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諸如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教師不當的教育方式、教師對部分學生的歧視、來自家庭的不良影響、社會風氣及傳媒中消極因素的不良暗示、不良友伴群體的消極影響等等,這些都是要努力消除的負面因素。
由于中學生的不良心理和人格特征與曠課、逃學行為高度相關,因此,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其健全人格是至關重要的
對于個別由于某種原因而對學校產生恐懼、厭惡心理,對學習生活冷漠、毫無興趣,曠課、逃學行為特別嚴重的個別學生,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并由學校專業(yè)心理咨詢教師給以及時、系統(tǒng)的行為矯治。為此,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對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給家長寫信、舉辦家庭教育咨詢等活動,使家長科學地了解孩子,形成科學的家庭教育觀,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同樣,幫助學生克服和矯治曠課、逃學行為為必然要求教師間相互合作,師生間關糸融洽,使學校具有和睦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具有吸引力,使身處其中的學生感到心情舒暢,也才能使他們對學校生活有依戀,樂意在學校學習,從而避免厭學的情緒和行為產生。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變遷,當代中學生的學習心理也一直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變遷之中。但是,處于變化之中的曠課、逃學學生心理特征、表現及形成原因等都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我們在對這些學生進行普遍的心理輔導與幫助及行為矯治的基礎上,不斷地總結、實踐和提高,形成適合我們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模式。從而不斷提高對學生曠課、逃學行為進行心理輔導與矯治的科學性、藝術性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