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中學高二創(chuàng)新(1)班 莊舟
萬物有情,因人有義,萬物的底色是人情。
南北朝時期文學批評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比说那楦行枰晕餅榧耐?,而物以人賦予的意義更長久、更永恒地留存于世,正應了古人所說:寄情山水,托志行云。
浪漫主義詩集《楚辭》中有一篇長篇抒情詩《九辯》,詩中宋玉有一句對秋的描寫:“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币粋€“悲”字,道盡了詩人眼里的秋的蕭瑟和愁思。而唐代詩人劉禹錫對秋的看法則是另一個角度:“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鼻镌趧⒂礤a眼里是“晴空一鶴”般的瀟灑和清麗。同是天涼好個秋,兩人卻因不同的意志而顯露出別樣的情義。
同理,因寄托的情感不同,同樣的景物卻折射出完全不同的意境。
描寫雨,宋代詞人蔣捷寫出了少年時期聽雨和壯年時期的不同,“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同是花,張若虛看它“月照花林皆似霰”,白居易看它“亂花漸欲迷人眼”;同是燕,“舊時王謝堂前燕”和“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卻給人以完全相反的情感傳達。
熱烈飽滿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蒼涼凄清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清新自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沉郁憂憤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些無不是有情人潑墨世間萬物,留下的獨屬于自己的寫意。
萬物因人而有了情有了義,那么如何以萬物為底色,調(diào)和出令人驚羨的奇景呢?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秋聲賦》中感嘆“有動于中,必搖其精”,南朝文學批評家鐘嶸也在《詩品》中有過類似的表達:“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p>
原來,萬物有情是愛的賦予。
把萬物注入自己的情感,讓盈滿溫暖的光的河流歡快流淌,讓溫熱的風裹挾著花香的氣息,那些歡快的、溫熱的、帶有香味的,就是萬物的底色。而因為愛的賦予,那些看似無情的萬物在你眼里便充滿了詩情和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