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前段時間,保姆、幼兒園虐待幼兒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我們在憤怒疼惜的同時是否想到,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虐待,語言暴力的傷害可能更深更隱蔽。那么,如果孩子被“虐”,你會察言觀色及時發(fā)現嗎?
反常行為可能就是被“虐”標志
虐童行為對孩子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但對于家長來說,他們很難察覺到孩子正在家庭之外遭受虐待。一般來說,如果孩子身體受到傷害,容易被家長察覺,后續(xù)處理也更為及時。但責罵、疏忽等心靈虐待則十分隱蔽。
對于年齡偏小的兒童,他們在心理受到傷害后可能會表現為恐懼、逃避等行為,通常這個時候他們會更加小心翼翼,不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一系列反常的行為可能就是兒童正在遭受虐待的標志。比如對于剛上幼兒園或剛剛接觸保姆的寶寶,會有抵觸情緒是很正常的,但大部分寶寶之后會適應;如果一段時間后,你突然發(fā)現寶寶對上幼兒園反感、對保姆有抵觸情緒、有很強烈的分離焦慮,就要向寶寶及時了解情況。
不帶暗示 情景再現小游戲
被虐待的兒童通常很害怕告訴別人,因為他們害怕因此被責備或者沒有人相信他們。有時,他們保持沉默,則是害怕被更嚴厲的虐待。而且幼兒本身表達能力也不夠。但是孩子被虐待或者獨自面對虐待事件越久,身體和心理的康復困難就越大,所以家長要學會用孩子的語言發(fā)現異常。
當家長有所懷疑時,不要立刻著急地逼問孩子“有沒有打你?有沒有罵你?”對于認知判斷力不足、又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在家長的暗示誘導下,有時候可能會與事實背離。游戲是孩子的語言。在游戲時,孩子能夠更好地表達內心想法。不妨經常跟孩子一起玩“小老師”、“小保姆”的游戲。他演出來的角色是個什么樣,事實也多半就是什么樣。
“虐”后陪伴 給足孩子安全感
很多時候,創(chuàng)傷事件本身,孩子并不會有太多的理解,孩子僅僅是感受到:我難受,我不高興,我很害怕。家長要避免增加孩子額外的驚嚇和負擔,比如:讓孩子反復獨自面對不熟悉的人;在孩子面前暴跳如雷;責怪孩子,疏遠孩子;反復在孩子面前爭吵;恐嚇孩子。家長們可以給予孩子比較安靜、平穩(wěn)的環(huán)境,特別是在孩子面前情緒大致平穩(wěn)。
一些簡單的肢體動作,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比如,每天抱一下孩子,用手撫摸一下孩子的背部。盡量避免讓孩子獨處。平時培養(yǎng)好孩子的安全感,這個時候也會起到明顯的作用。
幼兒不會像大人一樣,宣泄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通過游戲,想象性的游戲,來引導孩子情緒的宣泄。離開平時熟悉的場合,外出短期旅行,也是可以選擇的做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