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
2016年5月26日,在潮水般的掌聲下,第一個站上哈佛畢業(yè)典禮演講臺的是來自中國的畢業(yè)生何江,儒雅自信地開啟了演講。當天,與他同臺演講的特邀嘉賓是著名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演講臺下坐滿了3萬多聽眾,沒人會想到,這個從湖南走出來的寒門學子全程表現(xiàn)得自信從容。
何江的演講成了熱門話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軌跡,能把一個人從一個世界帶到另一個世界。希望我的經(jīng)歷能給還在求學路上的農(nóng)村學生一點鼓勵?!痹诮邮懿稍L時,他說“父母就是我最好的老師”。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秘訣
20世紀80年代,何江出生在湖南寧鄉(xiāng)的停鐘村。當時的農(nóng)村,年輕人為了養(yǎng)家糊口會到沿海發(fā)達的城市打工賺錢,和村里其他農(nóng)戶明顯不同的是,何江的父母堅決不外出。村里人常勸他們:“去沿海能掙大錢呢!”父親總笑呵呵地說:“不能為了打工掙錢,讓兒子成為‘留守兒童?!?/p>
何江父親高中沒畢業(yè),但已經(jīng)算村里的高學歷。母親家里條件差,小學都沒讀完。盡管如此,“沒文化”的何父何母卻很會教育孩子。在父親看來,孩子的成長過程里,“陪伴”很重要。
何江三四歲時,父母就帶他下農(nóng)田了,父親挑著剛從田里收割的谷子,走在窄窄地田坎上。母親弓著身子,赤著腳割著禾靶子,哥倆從小就知道體貼父母,都搶著去幫媽媽割下的禾靶子接下來擺放,但總是把稻子放得亂七八糟。到了上學的年齡,父親的陪伴變成了陪讀。
孩子們做作業(yè),他就在一旁看書。父親喜歡看書,尤其是名著,《紅樓夢》《水滸傳》……都是他喜愛的書籍。和出門掙錢的父母想法不同,何父堅定地認為,靠讀書走出去才是條正路,孩子的學習更不能缺少父母的關注。
在農(nóng)村,農(nóng)閑時,鄉(xiāng)親們經(jīng)常三五成群地圍在一起打牌。但為了陪孩子學習,何父路過牌攤時總是快步走過;母親識字不多,但也喜歡坐在兒子身邊,聽他們念課本里的故事,跟他們討論聽不懂的地方。夫妻倆覺得:“每天看他們做作業(yè),交流一下,比打牌開心。”何江父母選擇的陪伴方式樸實卻珍貴。
陪讀有方,“感染力學習法”
一個農(nóng)村家庭,“沒文化”的父母教出了一個博士后,一個研究生,這讓人很好奇:他們有什么教育秘籍嗎?其實,何父何母只是用身體力行告訴了兒子一件事:讀書很重要。
他們通常會采用“感染力學習法”。每天農(nóng)活結束回來,父親放下鋤頭背簍,拿上自己的“名著”,母親拿一本何江或是弟弟的小學課本學認字。父親坐左邊,母親坐右邊,弟弟坐對面。安靜的正屋里,一張四方桌,一人一邊拿本書,比賽讀書,看誰坐得久。
何江說自己當時“挺想去村里面玩一玩”,但父母和弟弟坐在旁邊,作為大哥,何江如果帶頭帶壞了,就太沒面子了。
父親還會經(jīng)常考查他們看書情況,“說一說20頁第3段的中心思想”“背一背第35頁第一段”……說得出、背得出才證明他們看了,何江就更不敢懈怠了。這樣的“家庭同學習”政策,不僅讓何江養(yǎng)成了一心一意的學習態(tài)度,也培養(yǎng)了他的記憶力。
講故事學道理也是父親的絕招之一。
父親喜歡給何江兄弟倆講睡前故事。他的故事也只有一個主題—好好學習。何江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秀才的故事:
一個秀才住在地主家旁邊,地主家在那里有一片竹林。秀才寫了一副對聯(lián),“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地主看明白秀才是在諷刺他財大氣粗卻沒文化,就把竹子給砍了。秀才把對聯(lián)改了,“門對千竿竹短,家藏萬卷書長”,地主更生氣了,把竹子的根都給掘了。秀才直接再加了一個字,“門對千竿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巧的是,那時何江家門前也有一片竹林,何江覺得自己像極了那個秀才,也第一次感受到,“原來知識就是力量?!?/p>
父親霸蠻 母親鼓勵
相較于父親的嚴苛,母親是個樂天派。
每當父親批評孩子學習不好時,母親總會在一陣“狂風暴雨”后笑呵呵地跑過來,送上“和風細雨”。何江發(fā)現(xiàn),母親當年的做法,就和如今他所見到的美國人的做法一樣——以鼓勵孩子的方式,給予孩子最大的自信。
如果父親是嚴師,母親應該算得上何江的“學生”?!八裁炊枷矚g問我和弟弟,以前我和弟弟經(jīng)常給她‘上課?!蹦赣H不懂就問,不會就學的精神,也在潛移默化中讓何江受用無窮。
“我剛來美國時很不習慣,不管提什么建議,導師都說可以試試看?!焙谓f,美國有一種“鼓勵文化”,他們習慣性地給予學生鼓勵。他們會在跟你一起啃漢堡、喝咖啡、泡酒吧時,時不時地鼓勵你一番,讓你覺得“前途不錯”。
就連這次申請哈佛典禮演講,何江也是在美國教授Diana Eck的鼓勵下進行的。哈佛畢業(yè)典禮的演講,每年只有極少數(shù)的中國學生敢于申請。他此前并不敢報名,“教授告訴我,你只要覺得可以,就去試試,沒什么好丟臉的?!?/p>
“我試試”“我看看”,何江回想起兒時母親總是笑呵呵地湊過來,嘴邊掛著這幾句話。
哈佛大學的畢業(yè)典禮演講申請,總共有3輪測試。最難的是第3輪——脫稿模擬演講。對一個英語是母語的學生來說,都有極大的難度,更何況何江從小就操著一口“農(nóng)村英語”。
不過何江不怕苦,他買了一本英文版的《亂世佳人》回宿舍“啃”。為了練英語,何江硬著頭皮,申請給哈佛的本科生當輔導員。他的英語表達方式很快從“中式”轉(zhuǎn)到了“美式”。
寒門、豪門有什么區(qū)別?
哈佛畢業(yè)演講臺上,何江以母親用傳統(tǒng)土法治療被蜘蛛咬傷的故事為引,解釋了自己的科研意義:“像我母親這樣的農(nóng)民群體,需要更多科學知識傳遞給他們……”他將在演講中介紹中醫(yī)在中國農(nóng)村發(fā)揮的作用,進而推及到自己在哈佛大學所專注的生物光學、物理專業(yè)研究。
演講主題突出,英語流利,“農(nóng)村故事”也為演講增色不少。何江的演講視頻很快被流傳,獲得網(wǎng)絡大贊。哈佛博士畢業(yè)后,何江將赴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但何江說,自己最終還是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并計劃在寧鄉(xiāng)開公司。
演講臺上的何江,無疑就是中國父母都期望能培養(yǎng)出的“別人家的孩子”。
大多數(shù)家長都很重視孩子教育,但是優(yōu)秀的孩子永遠離不開父母用心的陪伴。尤其在農(nóng)村,教育意識不足,輕而易舉就會把天才扼殺在搖籃里。
何江父母的培育告訴天下父母,出身寒門又怎樣?家纏萬貫又如何?父母的觀念才是“點石成金”的指揮棒,決定了孩子人生走向的第一步。endprint